呂 瀟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北京 100081)
“樞紐型”科技NGO的概念生成及特性分析
呂瀟
(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北京100081)
當前,學界并沒有形成對NGO的統一概念,有時會根據研究側重點的不同出現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民間組織、第三部門等多種稱呼。與此同時,對于科技NGO的概念和性質研究也隨NGO的概念變化而不同,不同研究者會根據不同研究對象的特性、特點歸納總結出不同結論。本文試圖對具備多元連接功能的,位于社會網絡化治理關鍵節點上的一類特殊組織——“樞紐型”科技NGO的內涵及特性進行分析,以期對同類型組織研究提供參考。
“樞紐型”科技NGO特性分析中樞性政治性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布勞(Blau)將社會組織分為四種類型:一是經營性組織,即企業組織;二是互益組織,如職業組織、行業協會、工會、政黨、文藝團體、興趣團體和教會組織等;三是社會服務組織,如學校、醫院等;四是公共服務組織,如政府、軍隊、科學院、圖書館和博物館等[1]。這是將社會上存在的各類組織都囊括其中的一種廣義界定方式,按這個分類方式,我們所說的NGO就應當是除去經營性的企業組織、互益性的政黨組織,以及公共服務組織中政府、軍隊組織之外的其他大部分社會組織。而在薩拉蒙(Salamon)的研究中,則將具有政治性的政黨組織和具有宗教性的教會組織從NGO的范疇中剝離出來了。
不同于上述廣義的界定方式,我國實踐則將社會組織作為一種相對概念來提出,它是特指除政府和企業之外的,向社會某個領域提供社會服務,并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特點的組織機構[2]。社會組織這一概念是在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后開始正式使用的,但這一概念并沒有完全統一稱謂,有時又稱“非政府組織(NGO)”、“非營利組織(NPO)”、“民間組織”、“第三部門”等。NPO強調的是和企業的區別,NGO強調的則是和政府的區別,第三部門則是相對第一部門(政府)、第二部門(企業)而定義的[3]。
科技NGO是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當代社會科技創新體制下不可或缺的構成部分,它作為NGO的重要構成形式,是一類由具備共同結社意愿的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社會組織。然而,隨著各類學科發展已經從最初的細化、歸類逐漸向相互交叉、滲透和融合的方向邁進,一些前沿、熱點的科學問題,以及新理論、新技術都不斷地涌現于學科綜合和交叉領域中,這些綜合性科學問題的出現也不斷推進著科技NGO構成形式的不斷變化。科技NGO逐漸從最初的一種被稱為“無形學院”(Invisible College)的構成形式向專業學會,乃至向具備多元連接功能的聯盟型組織——“樞紐型”科技NGO轉變。
對于科技NGO的概念界定也隨著科技NGO組建形式的變化而不斷發展。首先,是我國對NGO的稱謂進行了中國化改造,在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社會組織”這一文字表述。在此基礎上,北京市在《關于加快推進社會組織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又提出了“樞紐型”社會組織這一概念,并且明確要注重發揮人民團體等“樞紐型”社會組織的重要作用。有學者基于法團主義進一步對“樞紐型”社會組織進行了理論論述,將其定義為由政府權威部門認定,在現有的社會組織體系中獲得中樞與超然地位,從而代替政府對其他社會組織進行管理與指導和服務的社會組織[4]。在這里,我們認為“樞紐型”科技NGO是“在科技領域中由國家認定的具有相對自治性的,并由政府授權對其他同種類組織進行業務管理與指導的,為政府、科技工作者及公眾等多元群體提供服務的中樞性社會組織[5]。
在“樞紐型”科技NGO特性研究方面,我們發現這類組織除了具備大多NGO、科技NGO所具備的非政府性和非營利性等本質特性外,還會因其在公共治理中所處的特殊位置和職能范圍而發展出來其他類型科技NGO所不具備的典型特性。
(一)非政府性和非營利性
作為NGO中的一個類別,“樞紐型”科技NGO首先具備了NGO的兩大根本屬性:一是非政府性,即“樞紐型”科技NGO在組織和體制上是有別于政府科技部門的,在行使職能和開展任務的時候,是以滿足組織內部成員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其提供的公共服務和產品是不以政治意圖為轉移的。二是非營利性,即“樞紐型”科技NGO是為增進組織成員共同發展為目標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地開展各項工作,其財富和收入所得要繼續投入組織發展和建設中去,而不以任何私人形式出現。此外,“樞紐型”科技NGO還具備了學術性這個科技NGO的基本屬性。不論是單體性質的專業學會,還是“樞紐型”科技NGO最初的成立,都是為了滿足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正是由于科技發展已經超出了獨立科學家或研究者的能力所及,因此越來越需要科學家集體智慧的協作與交流,而出于對學術交流的需求,促成了其載體——科技NGO的成立。因此,作為科技NGO來說其基本屬性中一定具有學術性,組織正是通過發揮學術交流的職能來推動學科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的。
(二)中樞性
從上述“樞紐型”科技NGO的概念中我們發現,中樞性是該組織區別于其他類型科技NGO的典型特性。這一特性強調其“橋梁和紐帶”作用,明確了“樞紐型”科技NGO是位于社會網絡化治理關鍵節點上的一類特殊組織,它除了保證自身內部的運轉與治理外,更重要的一點是發揮著科技工作者之間、組織與國家、政府與社會公眾、政府與科技工作者、科技工作者與社會公眾等多項連接功能。中樞性使得“樞紐型”科技NGO這類組織在運行過程中不光依靠自身力量來滿足科學工作者群體內部的諸多需求,提供必要的科技公共物品,它還在與政府、企業和公眾的互動過程中建立起了一個網絡化的互利結構,借力使力地同社會其他構成群體一道完成國家科技事業長久發展的重要任務。
(三)政治性
“樞紐型”科技NGO區別于單體性專業學會的另外一個重要特性就是政治屬性,這也是由我國國情和政治環境所決定的。我國科技NGO政治性的產生和發展可以追溯到抗戰時期,那時科技NGO的主要特點就是將活動與政治任務和革命戰爭緊密結合起來。如第二屆陜甘寧邊區參議會召開時,陜甘寧邊區自然科學研究會的5位代表當選參議員,直接參政議政。趙一峰提出的《發展邊區科學事業案》在參議會上通過,這個事例或許可以認為是以后中國科協——我國典型“樞紐型”科技NGO參加全國政協的歷史前奏[6];在1950年8月召開的全國科代會上也提出了“新中國的科技團體的主要任務是配合國家的經濟和文化建設工作……向人民政府的有關部門靠攏,成為他們有力的輔助”;1954年12月,“全國科聯”、“全國科普”推選了23名代表參加第二屆全國政協,并逐步形成了固定模式;中國科協成立時,作為授權于政府的“樞紐型”科技NGO,中國科協《章程》中提出了“中國科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系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的組織性質表述,這一論斷突顯和印證了其政治屬性的客觀存在。
中國科協是參加我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八大人民團體之中的重要力量,因此它作為一種政治共同體的組織形式,在我國政治體制內的地位和職能已經得以確立。當前,有研究者甚至提出在中國科協“三服務一加強”的基礎上,擴展其“為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的“四服務”價值定位,只不過它的政治職能和行為是隱含在其科技職能和活動外表之下而進行的[7],因此這類組織政治職能的表現途徑就是通過科技職能的發揮,將廣大科技工作者緊密圍繞在黨中央周圍,通過發揮科技工作者的人才和智力優勢,提升黨在民主決策等方面的執政能力。
(四)互益性和公益性
互益性或公益性是所有科技NGO都具有的一大重要特性。但是,在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一般以單體性專業學會形式出現的科技NGO,更多的是將組織宗旨和原則定位為以滿足組織成員利益需求,為組織成員提供科技類公共產品和服務為目標,因此大多數科技NGO的互益性色彩更加濃厚一些。而“樞紐型”科技NGO因處于特殊位置,這里以中國科協為例,該組織在開展各項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不光要面對下屬團體會員(這里指單體性的全國專業學會、協會、研究會等),還要為政府、企業和公眾等多樣化人群提供學術交流、科學普及等多元公共服務。因此,“樞紐型”科技NGO在確定組織原則和業務范圍時,不僅要將科技工作者對于學術交流的需求考慮在內,還要對政府的科技政策需求、企業的技術創新需求,以及公眾的科學普及需求做出回應,所以“樞紐型”科技NGO是兼顧互益性和公益性的一類科技NGO。
(五)制他性與相對自治性
正是由于“樞紐型”科技NGO中樞性這一特性,形成了其特有的制他性與相對自治性。我國現行的社會組織雙重管理體制①造就了“樞紐型”科技NGO的制他性。以中國科協為例,目前該組織主管的全國學會共有200余個,在全國學會的業務開展過程中,中國科協行使一定的管理和指導權利。因此,“樞紐型”科技NGO既要保證組織內部的治理,還要對其他同種類組織履行一定的管理和監督職能,而這一職能又是由政府授權的,因此也造就了“樞紐型”科技NGO在自我治理上的相對自治性。這里需要明確的是,之所以稱為相對自治性是由于這類組織在進行內部治理上是具有自治性的,如中國科協運行采取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委員會制度,全國代表大會和它選舉產生的全國委員會是中國科協全國領導機構,通過每年一次的全國代表大會,有權行使、制訂中國科協工作方針和任務等職權。但由于這類組織在我國還是統一受到國家管控的,在職能發揮上還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依附性,在工作上還沒有完全撇清傳統官僚機構的“等、要、靠”的行政作風,因此將“樞紐型”科技NGO的自治性與西方國家,或是其他一些草根組織所界定的自治性區別開來,修正為“相對自治性”,這樣表述更適合我國科技NGO的具體實踐。
本文關于“樞紐型”科技NGO的概念分析深化了其紐帶連接作用,其樞紐性的發揮將聯系網絡立體化,表明該類組織從橫向上引導和管理同類科技組織,在縱向上暢通和幫助構建科技工作者、公眾以及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溝通渠道。
在特性分析方面,中樞性應當作為“樞紐型”科技NGO除非政府性、非營利性之外的突出特性,該特性凸顯了組織位于社會網絡化治理關鍵節點上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該特性要求組織成為“宗旨與理念樞紐、公信力樞紐、執行力樞紐、項目樞紐、資源樞紐及網絡樞紐[8]”。
注釋
①雙重管理體制是指我國的社會組織的登記注冊和日常管理由登記管理部門和業務主管單位雙重負責的體制。
[1]王名,劉國翰,何建宇. 中國社團改革[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2]王名. 社會組織概論[M].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
[3]楊文志. 現代科技社團概論[M]. 北京: 科學普及出版社, 2006.
[4]崔玉開. “樞紐型”社會組織:背景、概念與意義[J]. 甘肅理論學刊, 2010 (5): 75-78.
[5]呂瀟. “樞紐型”科技NGO概念的提出及學術交流職能回歸[J].未來與發展,2012(12): 19-21.
[6]邢天壽. 學會的科學功能[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6.
[7]胡祥明. 略論科協政治屬性、政治職能、政治文化[J].學會, 2012(11): 35-41.
[8]尹志剛,李泓. 關于構建“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體系的調查與思考[J].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09 (6): 80-83.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he“Hub Type”Scientific NGOs
LV Xiao
(Service Center for Societies of CAST, Beijing 100081, China)
At present,a unified concept of NGO has not been formed by the researchers,while it has such names as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civilian organization,and the third sector and so on,simply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research focus.At the same time,study on the concept and nature of scientific NGO varies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NGO,different researchers will give different conclusions bas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research object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special organization——the“hub type”scientific NGOs with a function of multiconnection,which is located in the key nodes of social network management,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f the same type organization.
“hub type”scientific NGOs;characteristic analysis;central nature;political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