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于斐+關長濤+沈建+滕瑜+王彩理
摘 要:貝類產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國水產品總產量連年居世界首位,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海洋貝類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不少是新型創新藥物和功能性與保健食品資源。近年來以牡蠣三倍體產業化的成功開發、生態安全養殖技術、貝類加工的不斷成熟為標志,高新技術得到快速應用,極大地推進貝類養殖加工產業一體化的發展。
關鍵詞:貝類;產業化;價值;發展
中圖分類號:S937.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13
Abstract: Shellfish industry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the total output of aquatic products in China ranks first in the world in the year after year while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on ability of the fishery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Marine shellfish is rich in nutrition, taste delicious, many new innovative drugs and functional and health food resources. In recent years with oyster triploi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safety of aquaculture technology and shellfish processing technology continued to mature as a symbol, new technologies are rapid applica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hellfish industry integration.
Key words: shellfish; industrialization; value; development
近幾年來我國漁業發展迅猛,水產總量一直居世界前列,養殖產量占世界水產養殖總產量的70%以上。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扇貝養殖掀起我國海水養殖的第三次浪潮以來,貝類養殖業蓬勃發展,到2012年我國水產品總量5 908萬t,其中貝類1 319萬t,占水產品產量的22%。貝類除了鮮食外,冷凍品、干制品、煙熏品、罐制品等初加工產品占有比例較大,產品附加值低、利用率低,與我國作為世界水產大國的地位不相稱,這就要求我們要及時轉變思路,在提高安全性的基礎上,使貝類養殖與加工、銷售各個環節更好地可持續發展,延伸貝類產業鏈,促進沿海貝類產業的發展。
1 海洋貝類分類及資源
在海洋生物中有一類“軟體動物”,大多都有身體柔軟不分節的身體,還有緊貼外套膜的貝殼[1],通常稱之為“貝類”。至今已記載的貝類有115 000種,僅次于節肢動物,為動物界第二大門。貝類共分無板綱、多板綱、單板綱、瓣鰓綱、掘足綱、腹足綱、頭足綱7個綱,其中瓣鰓綱貝類的鰓通常呈瓣狀,故名“瓣鰓綱”,其身體左右側扁,有左右兩殼,又名“雙殼類”,頭部退化,足部發達呈斧頭狀,故又稱“無頭類”或“斧足類”。瓣鰓綱大部分為海產,少部分為淡水產,約有15 000種。瓣鰓綱分為三個目:列齒目例如蚶、異柱目例如貽貝、真瓣鰓目例如蛤蜊。瓣鰓類以缺乏運動能力的生物為主,無選擇性濾食,個體移動范圍不大,食物主要為有機碎屑、硅藻、原生動物和單鞭藻類等。瓣鰓類主要生活在近海及河口,通過過濾大量海水攝食,因此受污染的概率非常高。由于貝類主要為生食及半熟食,因此極易造成人類的安全危害,可能存有的危害有致病菌、病毒、生物毒素、化學污染等。以山東省為例,沿海灘涂類型眾多,泥質灘涂中的毛蚶、泥蚶、文蛤等,砂質灘涂中的文蛤、菲律賓蛤、四角蛤等,泥砂質灘涂中的青蛤、縊蟶、四角蛤等,巖礁灘中的有牡蠣、貽貝等構成了山東半島沿海豐富的貝類資源,有待于進行貝類產業一體化開發。
2 貝類的價值及其應用
我國漢朝就開始牡蠣養殖,具有悠久的歷史,如屠本峻編著的《閩中海錯疏》、鄭鴻圖的《業蠣考》等。現代發展更是迅速,例如扇貝養殖業曾作為海帶和對蝦養殖后的第三大海水養殖業,牡蠣也列入衛生部批準的第一批“既是食品又是藥品”名單,海洋貝類是典型的創新藥物和功能性與保健食品資源[2],不少功能產品已直接用于臨床[3]。所以貝類一直以來就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密切,主要有如下作用。
2.1 食 用
貝類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富含生理活性成分,還含有易消化蛋白質、無機鹽類和維生素等。我國經常食用的貝類有牡蠣、貽貝、扇貝、雜色蛤、鮑、香螺、泥螺等,例如沿海地區對魁蚶直接生食,毛蚶、泥蚶經開水燙漂后食用[4]。食用貝類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富含生理活性成分,對人體大有裨益。貝類在加工之前要先經過凈化吐沙,否則會牙磣而影響食用和商業價值[5]。
2.2 藥 用
古代文獻早有記載,如《神農本草》:“文蛤主惡瘡”,《本草匯言》:“淡菜,補虛養腎之藥也”,近代主要是研究其抗菌、抗病毒及抗腫瘤作用。貝殼是傳統藥材,普遍具有化痰止咳、軟堅散結、明目退翳之功效,如中醫一直使用的石決明、瓦楞子、淡菜、蛤殼等仍然是重要的中藥藥材[1],現在主要是將貝殼中無機成分制成離子化劑型,有機成分提取成水解液形式;其他諸如珍珠粉治療潰瘍、烏賊墨治療出血等,國外從貝類提取抗病毒、抗菌和抗腫瘤的藥物。近年來國內外學者不但研究了貝類的繁育、營養、加工等方面,還對其抗腫瘤、抗氧化以及調節機體免疫活性等功效進行了揭示[6-9],進一步促進了貝類產業的開發利用。
2.3 其 他
某些低值貝類可以作為飼料而得到應用。另外,牡蠣殼等可作為石灰原料,馬蹄螺等可作為紐扣原料,虎斑寶貝、瓜螺等可以做成工藝品和玩賞品,貽貝類足絲可作為紡織品原料,烏賊墨汁可作黑色原料,珍珠是名貴的裝飾品,又是名貴的藥材。
3 貝類產業化及其產業新技術
貝類產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蚶類因為不易腐敗易于外運而是最早被利用的海洋生物,人工養殖盛于明清,貽貝生產記載于明代典籍,江珧的采集在秦代以前,牡蠣的采集在新石器時期,蟶的記載始于唐代。食用鮑有4 000多年的歷史。我國20世紀50年代開始貝類灘涂養殖;20世紀60年代牡蠣養殖發展迅速,珍珠生產進入工廠化時期;20世紀70年代貽貝的養殖迎來第二次養殖浪潮;20世紀80年代灘涂貝類育苗技術獲得突破性進展;20世紀90年代至今,以牡蠣三倍體產業化的成功開發、生態安全養殖技術的不斷成熟為標志,高新技術得到快速應用。
山東省非常重視沿海貝類的產業一體化發展,把發展沿海貝類龍頭企業放在了突出位置,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CARS-48)在山東沿海地區建設的多個貝類產業化加工基地均為當地的龍頭企業,以科研院校為技術依托,在區域重點縣推廣以“歐盟貝類質量監控體系”為核心的質量控制和管理體系;依據當地灘涂貝類的特點和科技合作的優勢,開發貝類鮮活加工與保存、貝類風味小吃、便攜式貝類食品等以多元化即食海產品,擴大經濟貝類的出口規模,帶動相關產業的經營與發展,產品還涉及附加值較高的貝類調味品和貝類功能食品,而且貝類加工廢棄物也得到了很好的處理,起到了龍頭企業應有的示范與明星效應。
4 山東貝類產業發展要點
山東省的灘涂、淺海面積廣闊,貝類資源豐富,但是過度的捕撈使得主要貝類養殖種群遭到破壞,因而對外地苗種的依存度過高,貝類產業存在極大的風險。如何更好地發展山東貝類產業,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4.1 恢復本地種群,開發貝類新種類
對海產經濟價值高的貝類開展育苗攻關,采取天然苗種場繁殖與工廠化育苗、蝦池苗種培育相結合的辦法,解決養殖所需貝苗;建立本地貝類苗種基地,恢復本地貝類種質資源,開展近江牡蠣、美洲簾蛤等優良品種的養殖研究。
4.2 發展貝類養殖加工產業一體化
工廠化貝類養殖加工一體化配套程度低,生產條件落后,影響了水體環境、貝類產品的控制。貝類養殖和加工不能很好地銜接,為貝類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留下了隱患。
4.3 限制污染源,減少嚴重病害
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規,確保水質指標保持無公害貝類生產基地的要求,杜絕貝類中有害物質的超標;用科學管理改善水質狀況,減少病害風險,在現有基礎上學習外地先進的養殖、海域管理經驗,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和海域管理水平,提高貝類的品質和產量。
4.4 大力開展貝類深加工研究
利用當地貝類資源,以貝類的綜合利用、深層開發為方向,跨越老套路初級加工的常規模式,以創新和加工的技術含量,體現貝類產業化開發加工的高質量、高效益,體現出生態文明與清潔生產,體現出明顯的市場示范效應。
4.5 開展本地海區貝類承載量、多品種混養研究
統籌規劃本地海區,開發不同食物結構的海洋經濟動植物搭配養殖,避免超負荷養殖引起食物短缺、貝病暴發;貝類池塘養殖、灘涂底播與筏式養殖、立體養殖等產業化技術的開發[10-12],濾食性的瓣鰓類與舔食性的斧足類的混養研究,以充分利用水體空間、餌料資源,強化水體中的物質循環,保持養殖生態系統的相對穩定,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較高的效益。
4.6 開展貝類基礎理論研究
貝類的病害防治研究,解決養殖貝類的病害預防和治療問題。
5 展 望
山東是我國貝類養殖、加工、出口的主要基地,出口方面主要是鮮活貝類、加工冷凍品以及小包裝的調制品[13-14]。另外,還有簡單加工產品如牡蠣煙熏罐頭、凍煮貝肉等。隨著國內外市場對貝類消費需求越來越大,貝類的加工品質、安全要求也隨著越來越高,由最初的鮮活、冷凍及方便、罐頭、調味等轉向模擬品、功能品等產品,最終實現向精加工產品的轉變。貝類加工要以經濟貝類、低值貝類的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為重點,還要充分利用其水產加工廢棄物,變廢為寶,開發高附加值產品,所以開發安全便利的高品質貝類產品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 謝宗墉.海產品營養與保健[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1991:52-53.
[2] Ireland C M,Copp B R, Foster M P, et al. Biomedical potential of marine natural products[M]// Attaway D H, Zaborsky O R. Marine biotechnology. New York:Plenum Press,1993:223-231.
[3] Takuma S,Hiroyuki U,Noriko A. Antitumor activity and immunomodulatory effect of glycoprotein fraction from scallop patinopecten yessoensis[J].Nippon Susan Gakkaishi,1987,53(2):267-272.
[4] 陳燕,蘇秀榕,宋益銀,等.生食蚶類細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J].水產科學,2009,28(1):20-23.
[5] 王彩理,王濱亭,王洪軍,等.特色原味四角蛤蜊的加工工藝[J].漁業科學進展,2011,32(6):135-140.
[6] 溫揚敏,高如承.泥蚶的營養與藥用價值[J].經濟動物學報,2009,13(3):168-170.
[7] 滕瑜,李娟,王志勇,等.蚶類的食療營養及其加工利用[J].農產品加工(學刊),2013,12(7):46-47.
[8] 姚如永,初曉,陳守國,等.海洋泥蚶多肽抗腫瘤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6,41(11):33-36,868-870.
[9] 肖湘,韓雅莉,季百苗.泥蚶抗氧化作用研究[J].食品科學,2004,25(6):64-66.
[10] 付卓,朱守維.錦州淺海毛蚶底播增養殖成效調查[J].河北漁業,2008,35(2):40-42.
[11] 于瑞海,李琪.無公害魁蚶底播增養殖穩產新技術[J].海洋湖沼通報,2009,30(3):87-90.
[12] 宋云杰,郭旭強.榮成市魁蚶底播增殖可行性探討[J].齊魯漁業,2010,27(8):53-54.
[13] 滕瑜,劉叢力,沈建.我國貝類產業化現狀及存在問題[J].科學養魚,2012,28(6):1-2.
[14] 王彩理,李娟,王濱亭,等.四角蛤蜊即食食品加工工藝的研究[J].保鮮與加工,2013,13(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