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京平等



摘 要:為中早粳晚熟稻區改良雜交粳稻稻米品質,提高粳稻單位面積產量,采用雜種優勢利用方法,在育成優良BT型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恢復系津恢2號的基礎上,組配高產、優質、多抗雜交粳稻品種金粳優132,經國家北方稻區中早粳晚熟組2008—2009年區域試驗,金粳優132號平均單產9.81 t·hm-2,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2.94%;2012年生產試驗平均單產9.97 t·hm-2,比對照增產13.7%。2010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準予在遼寧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區種植。金粳優132是我國北方稻區首個米質達國標優質稻谷1級標準的國審雜交粳稻品種。
關鍵詞:雜交粳稻;金粳優132;審定;優質稻谷1級
中圖分類號:S511.2+2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5.07.027
Abstract: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increase the yield of the hybrid japonica rice in middle-early japonica rice region, a three-line hybrid japonica combination Jinjingyou 132 with high yield, good quality and multiple resistance was developed from the cross between BT-type CMS line Jinjing13A and restoration line Jinhui 2. The average yield of Jinjingyou132 was 9.81 t·hm-2,10.5 percent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in national multiple-location regional experiment during 2008—2009, and the average yield was 9.97 t·hm-2, 13.7 percent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in national rice productive experiment in 2009. Jinjingyou132 was registered by National Crop Variety Approval Committee in 2010 so that it can be planted in south Liaoning, Tianjin and Beijing. Jinjingyou 132 was the first national registered rice variety which attained the first class level of the national rice quality standard in north rice region.
Key words:hybrid japonica rice; Jinjingyou 132; registration; first class level
水稻是我國單產和總產最高的糧食作物[1-3],秈稻和粳稻是中國水稻兩大栽培亞種,以秦嶺至淮河一線分界,大致呈現“南秈北粳”分布態勢,近年來粳米消費逐漸南移,粳米需求量漸漸增加[4-6]。我國常年粳稻播種面積866.7萬hm2,主要分布在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早粳晚熟稻區是我國優質粳稻產區,包括遼寧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其中盤錦大米、小站稻享譽國內外[7-9]。雜種優勢利用可以顯著提高單產,但雜交粳稻品種綜合米質普遍不及常規粳稻品種,限制了雜交粳稻的發展[10]。
為選育優質雜交粳稻品種并應用于中早粳晚熟稻區水稻生產,天津市水稻研究所用自育優質粳型BT細胞質三系不育系金粳13A和自育恢復系津恢2號配制雜交組合,成功選育出米質達國標優質稻谷1級標準的三系雜交粳稻品種金粳優132,并于2010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稻2010051)。該品種具有產量潛力高、米質優、綜合抗逆性強等特點,目前正在中早粳晚熟稻區大面積推廣應用。
1 選育過程
1.1 親本保持系、不育系和恢復系的選育
1999年夏季在天津利用自育米質達國標優質1級稻谷標準的國審常規粳稻品種津稻9618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育成的國審常規粳稻品種中作59雜交,當年冬季在海南種植F1,2000年夏季在天津種植F2。結合稻瘟病接種鑒定和米質外觀檢測,F2世代選擇優質、抗病、生育期早、綜合性狀好的單株,冬季在海南三亞種植F3,以后各世代采取系譜選擇法,以優質、抗病、早熟為選擇目標南繁北育,至2002年夏季天津種植F6代,各株系基本穩定,其中編號02XB13株系綜合表現優良,定名為金粳13,選擇過程見圖1[11]。2002年夏季以BT型不育系10A為母本,金粳13為父本雜交,2003年冬季在海南種植F1,并以金粳13為回交親本開始連續定株回交,并對回交后代進行單株選擇。轉育各世代均進行花粉鏡檢,選擇敗育株進行定株回交。至2005年夏季在天津種植回交7代(BC5)共1 000株,群體長勢整齊一致,套袋自交結實率為0,不育度為100%,不育系轉育定型,定名為金粳13A,選擇過程見圖2[11]。2007年通過天津市種子管理站和天津市科委聯合組織的技術鑒定。
2000年夏季在天津利用C418與津恢1號組配選恢組合C418×津恢1號,經南繁北育,利用系譜法選擇恢復力強、選擇異交性能好的單株,2004年天津夏季進代至F8世代,編號04XR02的株系花粉量大、柱頭活力強,異交性能好,綜合性狀優良,選育定型恢復系,定名為津恢2號,選育過程見圖3。
1.2 新品種金粳優132的選育
2005年冬季海南南繁期間,組配成三系法雜交粳稻新組合金粳13A/津恢2號,2006年和2007年連續兩年在天津寶坻、河北撫寧和遼寧東港等地試種,綜合性狀表現優良。2008年以金粳優132的名稱初次參加國家北方水稻品種中早粳晚熟組區域試驗,該品種經產量、品質和抗性綜合鑒定表現優良,2009年進入區試續試,同年進入生產試驗。2010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稻2010051。
2 產量及生育期
2.1 區域試驗
金粳優132在2008年初次參加北方稻區中早粳晚熟組7個試點鑒定中,平均單產9.83 t·hm-2,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1.31%,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85.7%,居第4位,全生育期158.4 d,比對照遲熟1.40 d;2009年在中早粳晚熟組5個試點鑒定中平均單產9.79 t·hm-2,較對照金珠1號增產14.56%,達極顯著水平,增產點比例100%,居第1位,全生育期165.20 d,比對照遲熟2.40 d。兩年區域試驗平均單產9.81 t·hm-2,比對照金珠1號增產12.94%,兩年累計12個點次中11增1減,增產點比例91.7%。兩年全生育期平均161.82 d,較對照晚熟1.92 d(表1)。
2.2 生產試驗
2009年分別在天津寧河、遼寧沈陽、遼寧盤錦、新疆溫宿共4個試點進行較大面積的生產試驗,各試點均表現增產。4點平均單產9.97 t·hm-2,比對照增產15.56%,居第1位。全生育期平均為164.25 d,較對照遲熟3.75 d(表2)。
3 金粳優132特征特性
3.1 綜合農藝性狀
金粳優132是晚熟三系雜交中早粳,連續2年區域試驗和1年的生產試驗結果表明,金粳優132長勢繁茂,耐寒性好,株高適中,穗粒數較多,千粒質量高,產量水平高,穩產性好。2年區域試驗平均株高105.4 cm,穗長18.4 cm,每穗粒數134.5,結實率80.4%,千粒質量27.3 g。
3.2 稻米品質
2010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金粳優132出糙率82.9%,精米率73.2%,整精米率70.7%,粒長6.0 mm,粒型長寬比2.2,堊白粒率0.5%,堊白度0.6%,直鏈淀粉含量15.9%,膠稠度84 mm,堿消值級7.0,透明度1級,達國標優質稻谷1級標準。
2011年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金粳優132出糙率83.2%,精米率73.2%,整精米率69.7%,堊白粒率7.5%,堊白度0.7%,直鏈淀粉含量16.1%,膠稠度86 mm,粒長6.0 mm,長寬比2.3,透明度1級,堿消值7.0級,達國標優質稻谷1級標準。
3.3 抗逆性
經天津市植物保護研究所兩年人工接種鑒定和遼寧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兩年自然誘發鑒定,金粳優132綜稻瘟病合抗性指數4.4級,穗頸瘟損失率最高級5級,中感稻瘟病(表3)。經江蘇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1年自然誘發鑒定,金粳優132抗條紋葉枯病。
4 金粳優132栽培及制種技術要點
金粳優132適宜在遼寧省南部、北京市、天津市稻區作晚熟中早粳種植。4月中下旬至5月初播種,播種前注意用浸種靈、菌蟲清或其他有效藥劑浸泡防治干尖線蟲病和惡苗病。注意控制秧齡,培育帶蘗壯秧。金粳優132分蘗力中等,大田適當密植,確保有效穗數,株行距以26.6 cm×13.3 cm為宜。每穴栽3~4苗。注意氮、磷、鉀、鋅肥配合使用。水分管理注意干濕交替。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尤其注意在破口前7 d注意施用三環唑、井岡霉素等有效藥劑防治稻瘟病、稻曲病。
金粳優132雜交種制種基地選擇注意隔離條件,合理安排播差期,不育系在天津4月中旬播種,恢復系4月初播種。此外,注意花前預測,適時適量噴施九二○,加強人工輔助授粉,提高結實率。苗期、花期、成熟期等關鍵時期安排去劣去雜,確保雜交種純度[12]。
參考文獻:
[1] 萬建民.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與品種系譜[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1-8.
[2] 程式華,李建. 現代中國水稻[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7: 1-7.
[3] 陳溫福,潘文博,徐正進.我國粳稻生產現狀及發展趨勢[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06,37(6):801-805.
[4] 張洪程,張軍,龔金龍,等.“秈改粳”的生產優勢及其形成機理[J].中國農業科學,2013,46(4):686-704.
[5] 韓長賦. 堅持立足國內 確保糧食安全[EB/OL].[2015-01-01].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12068860.html.
[6] 石守設,祁玉良,李彩麗,等.豫南稻區秈改粳芻議[J].中國種業,2007(6):11-12.
[7] 夏麗婭,李小亭,胡曉玲,等.盤錦大米品質與產地關系環境關系探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1):15 186-15 188.
[8] 董延涌.創新盤錦大米品牌營銷搶占大米行業龍頭地位[J].北方水稻,2007(5):59-61.
[9] 張金剛.小站稻史話[J].天津農林科技,2011(4):44-46.
[10] 閔捷,朱智偉,許立,等. 中國雜交粳稻的米質及優質達標率研究[J].雜交水稻,2007,22(1):67-70.
[11] 伍祥,張上都,陳文強,等.水稻三系不育系G29A的選育[J].貴州農業科學,2013,41(8):14-15.
[12] 鄧華鳳. 雜交粳稻理論與實踐[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3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