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文化西安,彰顯的是對歷史的延續和尊崇,守護的是對文化的信仰和文化的自信。西安的文化建設,從來都是政府、專家長期聚焦和深層研究的課題,而其中的深刻見識和精彩觀點不僅經得起考驗和檢驗,更是在實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靈魂和思想。
西安市社科院巡視員李驪明研究員,幾年前就針對西安文化建設提出了十大系列構想,他既是主導漢長安城遺址建設的策劃師和設計師,同時也是這十大構想的踐行者,更是對西安的文化建設有影響力和感召力者之一。
今天,我們再次探析這十大構想,對于深化和豐富文化西安的國際化思維不無大的裨益。
“西安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思路是:把已有良好開局的事情做好,把具有資源比較優勢的事情做強,把可以順勢而上的事情做大,把應該圖謀長策的事情做響。”這是李驪明對西安文化建設的總體思路。
他說,城市是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和引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在城市,特別是大都市和中心城市,始終產生著集聚繁榮,創新創造,擴散帶動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宏觀的文化政策和市場需求,結合地域的特色資源,做好中觀層面的戰略謀劃和文化建設,是城市提升綜合競爭力和文化形象的重要抓手。
他認為,任何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城市,需要處理好“現貨”跟“期貨”的關系。什么是“文化期貨”?就是這種文化資源和文化設想,這屬于政府管的事情,也就是說政府只管“文化期貨”;而“文化現貨”則是各種文化項目,需要交給企業去管,這也就是說政府要管好自己的事,企業做好自己的項目,簡政放權,政企分離,才有助于文化的弘揚和傳播。
在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中,在國內600多個城市中,在全國30多個省會城市中,西安的文化資源稟賦條件是極為顯著的。這是西安文化發展建設的前提和目標,也是西安的“文化期貨”。西安文化資源的核心價值在于它是中華文化的主干,西安文化建設和發展的目標應該是成為中華文明展示和文化傳承傳播的戰略高地,從而凸顯西安“世界千年古都,華夏精神故鄉”的文化身份和地位,為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發展作出特殊的貢獻。
李驪明提出的“10大系列的文化建設構想”,正是站在西安文化資源基礎上,從歷史人文、自然生態、科技教育、旅游休閑等多個大領域,并結合西安十多年的開發建設提出來的。他認為,西安已經有了較好的產業基礎,并且形成了國際國內認可的大尺度、大氣派、大文化的景觀體系,其中有些文化工程具有顯著的民族性、戰略性品質和功能。
今天,站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宏圖上,我們重溫這十大文化建設構想,是文化西安站在新起點上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命運共同體的發展必然。
構想一:
大遺址人類文化遺產系列。這主要包括史前文明遺址和周秦漢唐都城遺址、帝王陵寢遺址等。不管是否有國際組織的授牌,這些遺址的文化價值都是世界性的人類文化遺產,既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內涵,又具有顯著而具普遍意義的文化價值,這些大遺址景觀系列和文化旅游產品系列,是塑造西安古老文明發生地,世界文化遺產之城形象的基本支撐。
構想二:
中華文化精粹系列。西安是中國的皇天后土之地,也是先祖、先哲、先圣、先賢的聚集之地,更是幾千年來中國文化英雄活動的大舞臺,積淀了大量的顯性和隱性文化資源,其中許多已成為中國的文化象征。另外,西安還是全國著名的文物資源大市和古玩大市場,對此要借助眾多的專題博物館、紀念館、文物市場來予以表現,依托西安的城墻、遺址、歷史街區,形成具有歷史場所感和文化精華集大成性質的東方博物館之城。
構想三:
世界文化交流系列。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文化古都,必須要有世界性文化交流的責任感和參與國際性文化要素循環的抱負,這才能談得上國際影響力。除了一般的學術交流和留學生進修,還應該設計并打造高端國際文化交流的固定論壇和會展品牌,特別是在人文學科學術會議、歷史文化名城名都保護、世界多元文化交流方面進行設計策劃,使西安成為能代表中國與世界進行文化對話的人文之都。
構想四:
哲學社會科學系列。哲學和社會科學是提供價值、思想、創意、策劃的智能領域,也是文化建設和發展繁榮的基礎和保證,同時又是我們文化建設中的薄弱之地。西安的諸多高校和科研單位,具有相當的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陣容,應該也可能承擔起文化智庫和思想庫的職能。對此西安應該有圖謀長遠發展的抱負,將西安建成國內哲學社會科學率先繁榮的文化高地。
構想五:
都市生態文化系列。現在我們面臨著發展和轉型的雙重使命,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景是繼工業文明之后進入更高級的生態文明階段。西安要建設國際化的大都市,必須要營造生態文明,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大都市環境,在一個都市病嚴重、生態災難頻仍的地方是談不上什么國際性的。在生態環境治理,都市人居環境建設中西安已經有了一個較好的開端,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的圓滿舉辦已經成為城市面向世界的綠色文化宣言,西安要乘勢而上,持續用力,建成古都的生態文化景觀系列和產業系列,在人文之都厚重的褐色背景上增添生態文明的新綠。
構想六:
旅游休閑文化系列。經過近多年的開發和調整,西安的文化產品和旅游產品結構漸趨合理,順應世界性的需求變化,城市的旅游休閑產品蔚為大觀,并形成一種文化和理念。依托西安的人文、山水、科教、民俗資源條件,還可以作出更大更寬的旅游休閑產品體系,對此應從戰略高度和系統論的角度再作策劃和規劃,使西安真正成為世界一流的旅游休閑目的地城市。
構想七:
國民教育和國學傳播系列。西安的公辦高校和民辦高校居全國前茅,教育資源也是西安的戰略性資源。對內的教育是國民教育或專業技能的培訓,對外的教學則屬于跨文化傳播的文化交流性質。西安在這兩方面都可以做出更大的文章,進一步豐富東方人文之都、中國教育之城的文化形象。
構想八:
宗教文化系列。從古代的絲綢之路肇始,西安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格局中,曾長期作為東方磁極和亞洲節點,成為眾多宗教文化的聚散之地。特別是佛教傳入中國千余年,西安充當了佛教第二故鄉和北傳佛教宗派策源地的角色。另外,道教、伊斯蘭教在西安都有權威的祖庭性寺廟分布,從西安到寶雞法門寺,從秦嶺北麓到平原地帶實際上是一個綿長的宗教文化的走廊,依托這些文化資源,西安的宗教文化景觀和相關產業可以快速發展,創造出蔚為大觀的產品系列,并在國際國內產生廣泛的招徠性。
構想九:
文學文藝創作系列。文學陜軍、長安畫派、西影制片、仿唐樂舞,以及文化航母性質的陜西文化投資有限公司,這在國內都是文學文藝創作方面的重要品牌,對此應有更大力度、更長遠眼光的戰略性部署,積極參與全國性和國際性的文學文藝展演和產品輸出,形成既吸引眼球又召喚心靈的中國西部文學文藝旗幟。
構想十:
互聯網+大眾文化系列。從目前到可以預見的將來,集教育、通信、娛樂、資訊為一體的網絡文化消費既是文化產業的最大增長域,又是受眾最廣的大眾文化傳播平臺。無論是從產業發展還是從文化意識形態引導的角度,互聯網+大眾文化方面的發展都是一個新時代的大課題。一個文化古都和區域性中心城市,應該并可以在網絡大眾文化消費方面做些什么,同樣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系統規劃的戰略性問題。西安對此可以率先作出嘗試和探索,并結合西安特有的根基性歷史資源,為社會主義文化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國民文化素質教育、國際文化影響力擴展作出特殊的貢獻。
這“十大構想”應是文化西安建設的長期思維,對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意義重大。今天,我們重溫這“十大構想”,也并沒有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