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曉敏++馬名玥
【摘要】本文運用系統功能語法理論,采用語料庫方法,根據韓禮德劃分得九大類環境成分,對在英語國家語料庫檢索到的一萬例語料逐一進行劃分及歸類。研究結果表明:介詞in主要用于表示處所環境,且幾乎涵蓋所有環境成分,除了其中的兩個子范疇:距離和成品。
【關鍵詞】介詞in 基于語料庫的研究 系統功能語法
一、引言
介詞指“與名詞、代名詞和動名詞連用,使它們從語法上與其他詞聯系起來的詞。” (Richards & Schmidt,2010)介詞雖然數量小且有限,共計約一百余個,但作為一種“連接名詞短語和其他結構的手段”,它們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另一方面,介詞出現的頻率非常高,據Kennedy統計,幾乎所有的英語文本中,平均每八個詞中就有一個是介詞。基于CIC (Cambridge International Corpus)- 劍橋國際語料庫,Carter & McCarthy統計出50個頻率出現最高的詞,其中介詞高居首位。介詞的重要語法功能及其高使用頻率使其成為語言研究的重要方向。
目前,學者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對介詞進行研究,即:認知語言學,二語習得和語料庫語言學。基于認知語言學框架,國外學者包括Lakoff、Brugman、Taylor & Evans等,國內學者如、于善志、聶亞寧、鄢春艷等,均各自對介詞的空間概念隱喻、意象圖式或原型范疇進行了探討。如Tyler & Evans通過深入分析單一介詞over的詞匯多義性,構建了一個系統的介詞語義網絡,即“原則性多義模型”:每個介詞都有一個原型或中心義項,“原場景”(protoscene),通過意象圖式、射體-界標等認知機制衍生出其他的獨立義項,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理據性的介詞語義結構分析模式。關于二語習得的介詞研究,主要分為兩類,即以二語習得理論為指導,探討介詞習得順序、錯誤及策略,如Schumann、Becker & Carroll ,和基于認知語言學框架,包括原型理論、空間范疇化、原則性多義網絡等研究介詞習得情況,如Ijaz、Jarvis & Odlin、馬書紅、李佳 蔡金亭 等。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許多國內外學者基于語料庫探討了介詞使用頻率、介詞搭配及結構,如Mindt & Weber、Kennedy、桂詩春 楊惠中、許孟卿 程曉堂等。
縱觀現階段的介詞研究,大多運用認知語言學理論。關于二語習得和基于語料庫的介詞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這些研究似乎忽略了在明確介詞在整個詞類體系的基礎上探尋介詞的意義和功能。韓禮德把介詞解釋為次動詞,歸入動詞性成分,表達跨度、處所、方式等環境成分,在創造性地從功能的角度上構建了一個系統的介詞功能分析框架,給介詞研究提供了新視角和新方法。本文擬基于英語國家語料庫(BNC),從系統功能語法角度,根據環境成分的分類,即跨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隨、角色、內容和角度,選取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介詞in對其語法功能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
二、理論框架
系統功能語言學派認為,自然語言中若干具體、基本的功能均可以歸納為抽象的“純理功能”或“元功能”(metafunction),以解釋人們如何運用語言表達并理解意義。韓禮德把元功能分為三大類: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表達了說話者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經驗,并通過及物性系統體現,也就是把經驗世界劃分成各過程。韓禮德認為,過程包含三種構成成分,即過程本身、與過程相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如表1所示,韓禮德把環境成分分為9大類。
表1 環境成分的種類(halliday,1994:151)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基于英語國家語料庫(British National Corpus)。BNC是一個語料搜集來源廣泛,集口語和書面語為一體的大型且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當代英語語料庫之一,能夠為研究提供可靠的數據。在BNC中,筆者共檢索出1944328個含有in的例句。鑒于數量過多,筆者隨機選擇10,000例進行分析,去掉in不作為介詞(如give in,come in)和非環境成分的例句,最后構成本研究的語料,共計7867例。筆者進行語料排除依據韓禮德提出的五種辨別標準:介詞短語作為參與者,如施動者、受益者、范圍,而不是環境成分;介詞與動詞聯系緊密,如look for;介詞短語是名詞詞組的一部分,如the hole in the wall;介詞短語作為情態成分或連接附加語,如in principle;介詞短語作為抽象性或隱喻表達。最后,筆者對最終7867例語料按照9大類環境成分對將介詞in的語法功能逐一劃分。
四、分析和討論
1.介詞in的整體分布。在有效的7867例語料中,各環境成分,按照出現頻率的高低依次為處所、方式、原因、跨度、角度、角色、伴隨、內容和或然。介詞in主要表處所環境,所占比例高達84.1%,其次類,地點,占72.1%。其他較為常用的環境成分為方式(8%)、原因(2.5%)和跨度(2.2%)。角度環境占1.2%,剩余的或然、伴隨、角色和內容均占0.5%。詳見下表:
表2 介詞in作為各環境成分分布
2.介詞in的語法功能
(1)跨度。跨度環境包含兩個次范疇:距離和持續時間。跨度所用屬于為丈量單位,如碼、圈、回、年等。為檢測帶in的介詞短語表哪一類環境成分,可通過相應的疑問形式。跨度的檢測疑問形式為包括how far?、how long?、how often?等。筆者通過語料中介詞in的分析,沒有發現表距離的例句,但有175例表持續時間,如in five years,In all this period。典型結構均為介詞in加帶量詞的名詞詞組,指一段時間,一般用how long?提問。例1中的in可與for(表跨度最常用的介詞)替換,例2中的in也可用during替代,表示“影響”這一過程持續的時間段。
(2)處所。處所環境也包含兩個次范疇:地點和時間。與跨度環境一樣,空間與時間兩個概念均融入其中。處所的常用檢測疑問形式為when?、where?。在本研究中,表處所環境的例句占整個語料的84.1%,由此可知,介詞in的最主要的語法功能就是表處所環境。其中,表時間共有937例,表地點共有5675例,表達時間范疇如in 1991,介詞in加1992這一時間點,表達了一個靜止的、絕對的時間范疇。
值得注意的是,表處所環境的地點次范疇容易與作為名詞詞組一部分的介詞短語混淆,從而產生錯誤的語法功能分類,后者不被看作為環境成分,如reductions in overmanning and improvements in other types中介詞短語分別跟在名詞reductions和improvements后面作為兩個名詞詞組的定性語,在名詞詞組的結構中起作用,而不是作小句的處所環境成分。筆者共發現264例帶in的介詞短語作為名詞詞組的定性語。
(3)方式。方式環境成分下有三個具體范疇:方法,性質和比較。方法指的是一個過程發生所依賴的手段。性質描述過程的特點。比較表達兩個或以上事物之間發生過程的相似性或不同點。在本研究中,筆者共發現402例帶in的介詞短語表示方法,210例表示性質,只有22例表示比較。
(4)原因。原因也可以區分為3個次范疇:理由,目的和利益。理由范疇表征的是一個過程發生的緣由,即“為什么”,它的疑問形式為why?或how?。目的指一個過程發生背后隱含的意圖,即“為了什么”(what for?)。利益表示過程發生所代表的利益方,即“為了誰”(who for?)。
通過語料的分析,筆者發現帶in的介詞短語或復合介詞表征理由、目的和利益的語料分別有52,、124和24例。例如in consequence of表明了事物發生的理由,in search for、in the hope of、in order to表征參與者行動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理由和目的除了用介詞短語來表達,更傾向于使用獨立小句。在本研究的語料中,筆者發現in that表示理由的環境表達式,in the hope that、in order that用于表征目的。而in favour of表示行為的受益者。利益范疇還可以通過其他帶有in的介詞短語來表達,如in support of、in our interests。
(5)或然。表或然的環境成分也包括三個次范疇:條件,讓步和默認。表條件的環境成分表征的是一個過程得以發生的假設條件,它常用的疑問形式是under what condition?,且其主要的表達方式是帶in的介詞短語in case of、in the event of。帶in的復合介詞之后所接的名詞通常表示存在是有條件的,表條件且等同于“if there is”,但除此之外,還可以接“事件名詞”,其中包括用來命名氣象過程的名詞,如typhoon。讓步環境表示即使某種情況發生,過程仍得以進行,由in spite of表達,帶有“盡管,雖然”之意。默認環境表明過程發生的缺失條件,通過帶in的介詞短語in the absence of,in default of來表達消極條件,即“如果不,除非”。或然環境與理由和目的兩個范疇一樣,常常體現小句之間的關系。語料庫中筆者共發現18例表條件環境,16例表讓步,8例表默認。
五、結語
以上我們基于語料庫從系統功能語法角度分析了介詞in的語法功能,按照九大類環境成分的分類逐一對語料進行分析,我們發現介詞in主要用于表示處所環境;其次,表達跨度、處所的環境成分通常是由帶in的介詞短語表達,而其他七大類主要通過帶in的復合介詞實現;同時雖然介詞in主要用于表示位置環境,它也用于其他八個環境成分,表示了介詞in語法功能的廣泛性和多樣性;最后,在分析時我們發現有些較為模糊、交叉的用法,這增加了識別環境成分的難度,因此應該結合語境對介詞in的語法功能進行考察。
本文是一項從較新的角度分析介詞in的語料庫研究,即系統功能語法,為研究介詞提供了系統化的研究方法,也為英語介詞的教學補充了新思路。我們可以將分析過程運用于外語教學,幫助學生系統學習介詞in的語法功能。
參考文獻:
[1]Becker,A.& M.Carroll.The Acquisition of Spatial Relations in a Second Language[M].Amsterdam: John Benjamins.1997.
[2]Brugman,C.M.The Story of Over: Polysemy,Semantics,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Lexicon[M].New York: Garland Press.1998.
[3]Carter,R.& McCarthy,M.1995.Grammar and Spoken Language[J].Applied Linguistics,16(4):141-158.
[4]Halliday,M.A.K.1994.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Edward Arn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