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京津冀,一年來堪稱我國區域版圖中最為炙手可熱的地區。
推進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對進一步優化國家區域發展布局和生產力空間結構,最大限度提升中心城市的整體功能和環境承載能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伴隨《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落地,京津冀聚焦全國關注區域發展目光的同時,其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的一舉一動都或將成為日后影響我國區域發展的范本——此次,三地正在用實際行動,誓言“以生態之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披上綠色外衣”。
近日,由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組織,三地在構建科學合理的綠色生態環境上建立了資源共享機制。根據《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攜手布局綠水青山的生態空間。
北京 2020年建成30處環城森林公園
7月21日上午,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召開發布會,介紹北京市園林綠化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舉措。為了打造綠色生態環境三地生態建設協同發展,三地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組織下,已成功召開“十三五”規劃編制對接會和資源數據信息共享聯席會,將協同打造綠色生態空間。
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局長鄧乃平介紹,當城市在做疏解非首都功能減法的時候,園林綠化方面就要做好生態加法,補齊生態環境建設和城市環境承載力這個短板。一方面要在市域范圍內結合疏解非首都功能,擴大環境容量,打造生活宜居城市。另一方面就是要三地協同,打造互聯互通的生態廊道。
目前,北京市通過百萬畝平原造林工程,已經形成30多處萬畝以上環城大型森林。到2020年,北京市將再新增38萬畝林木綠地,使平原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0%以上,重點建設東郊森林公園、潮白河森林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南擴至市界)、大興永定河森林公園、房山青龍湖森林公園、豐臺彩葉森林公園、昌平沙河森林公園、順義五彩淺山郊野公園、朝陽溫榆河森林公園等30處,形成開敞型郊野森林公園與世界級城市群核心區森林景觀體系。
綠化隔離地區是抑制城市建設攤大餅式發展的重要舉措。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過程中,綠地將同步跟進。各類批發市場、小商品市場、建材城和物流集散地疏解后騰退的土地將更多地用于園林綠化建設。在2020年前,綠隔地區將完成綠化任務13.6萬畝,并推進一道綠隔郊野公園建設。騰退的建設用地更多地用于擴大綠色空間規模,讓綠化隔離地區真正發揮生態隔離的功能。如朝陽區西直河石材市場、豐臺區花鄉羊坊村綠隔區域、海淀區“三山五園”園外園片區、海淀區東升鄉雙泉堡地區騰退土地都將實現綠化。
同時,通過城市行政副中心建設、新機場建設、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等多個項目,增加城市的綠地總量。到2020年,新建小微型綠地、口袋綠地300處、面積200公頃,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達到85%的覆蓋率,讓老百姓得到實惠。
目前,通州區正在按照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進行規劃編制,2015年10月底之前完成。2020年,通州城市副中心的綠化覆蓋率將達到45%以上,公園500米服務半徑覆蓋90%以上,空氣好于二級的天數達到300天以上,污水處理90%以上。
為提高北京的環境承載能力,打造宜居城市,未來將構建環首都國家公園環。市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環首都國家公園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負責,初步計劃是分布在北京與河北之間的山區,通過整合京津冀現有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構建環首都國家公園體系。如霧靈山區域,可依托河北省霧靈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京霧靈山市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國家公園;海坨山區域,可依托河北省大海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國家公園;在百花山區域,可依托河北野三坡、北京百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國家公園,形成環首都國家公園環。
按照《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北京市將重點對貫穿全境并通向津冀的30余條交通干線和永定河、北運河、潮白河、拒馬河四條重要水系進行綠化建設,其中重點加大九大楔形綠地的建設力度,通過加寬加厚、改造提高河道和干線道路兩側綠化帶,使交通干線每側形成寬度在50米以上的永久綠化帶,重要水系每側形成寬度200米以上的永久綠化帶,并構建1000至2000米寬的綠化控制范圍,全面提升綠色廊道生態防護林質量和景觀效果,并與津冀綠色廊道實現跨區域互聯互通,共同構建平原生態廊道骨架。
到2020年,北京平原地區的森林濕地將與天津、廊坊、保定三市規劃建設的森林濕地有機連接,形成京津保地區大尺度綠色板塊和森林濕地群。京津冀西北部生態涵養區將在“十三五”末完成規劃100萬畝的造林任務,建成京津冀區域第一道綠色生態屏障。
天津 推進生態建設 打造宜居環境
良好的環境是生產力,是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天津將持續實施美麗天津一號工程,深入推進“四清一綠”行動,打造水繞津城、城在林中、天藍水清、郁郁蔥蔥的宜居環境。
記者從天津市政府獲悉,《天津市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15—2020年)》已獲通過,標志未來5年天津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有了明確“路線圖”。
天津林業生態建設將圍繞“兩帶、兩環、三網、四區、七園、多組團”的總體布局進行,到2017年年底,全市林木綠化率將達到25%以上,基本實現“有路皆綠、有水皆綠、有城皆綠、有村皆綠”。
據介紹,“兩帶”包括津西北部防風阻沙林帶和沿海防護林帶;“兩環”包括外環線外側500米綠化帶和繞城高速綠化帶;“三網”包括農田林網、水系林網和道路林網;“四區”包括薊縣于橋水庫周邊水源涵養區、重點森林保護區、以片林為主的平原生態建設區以及濕地保護區;“七園”是指七個郊野公園,其中濱海新區三個,環城四區各一個;“多組團”是指村莊、小城鎮、工業園區、農業園區、城鄉公園等。
到2017年年底,天津市林木綠化率將達到25%以上。在2014年已經完成造林38.5萬畝的基礎上,2015?2017年計劃造林120萬畝。同時啟動濕地保護與濕地公園建設工程、森林自然保護區與森林公園保護工程、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工程、以圃代綠工程。
據介紹,天津市陸域濕地總面積2045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2%,在全國各省市中居于前列。有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4個,分別是天津古海岸與濕地自然保護區、天津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天津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天津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880.4平方公里。為有效保護濕地資源,計劃實施上述四個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與修復工程,同時計劃啟動薊縣于橋水庫、天津北大港退耕還濕及生態效益補償工程。預計到2017年,天津市濕地公園總數將達到4個,總面積達185平方公里。
河北 今年造林420萬畝
拓展京津冀“綠色長城”
繼2014年實施“綠色攻堅工程”,完成造林綠化500萬畝之后,河北省今年將繼續大力推進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新增植樹造林420萬畝。若計劃順利實施,河北兩年將“增綠”近千萬畝,在京津冀地區建起一道“綠色長城”。
河北環繞京津,是兩大直轄市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區。尤其是張家口、承德、保定、廊坊4市,毗鄰京津,其生態環境狀況對京津有著直接影響。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生態環保與交通、產業協作被確定為3大突破點,備受矚目。
2014年,河北出臺《關于加快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的實施意見》,提出將4年時間作為生態環境全面恢復期,推動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河流水網建設和污染治理、保護和恢復重要湖泊濕地、山體修復、綠色攻堅行動以及建設高效清潔農田等5大工程。其中“綠色攻堅工程”主要內容是增林擴綠,高標準推進造林綠化,打造京津冀區域綠色屏障。
在“綠色攻堅工程”中,地處北京上風上水位置的張家口,規劃到2020年實現森林面積2372萬畝,建立首都北大門生態屏障。天津重要水源地承德市重點實施了荒山綠化、林果富民、城市綠化、村莊綠化、廊道綠化、礦山披綠6大綠化攻堅工程。廊坊圍繞建設“平原森林城市”目標,啟動了“兩年攻堅戰、造林一百萬(畝)”工程,規劃到2015年底全市林木綠化率提高到33%以上,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
保定市則初步規劃京保毗鄰區防護林帶、深山區封育林帶、大中小水庫周邊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帶等8大綠化工程,大力推進京津保城市間生態過渡帶、環京津生態涵養保護支撐區建設。石家莊、邯鄲等地也大力開展造林綠化,到2017年,石家莊計劃完成造林綠化200萬畝。
迎賓廊道綠化工程,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切實提升生態環境,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助力申冬奧而實施的重點綠化項目。
按照“綠色奧運、多彩張垣”目標,通過高標準推進,去年共完成迎賓廊道綠化7.5萬畝,共栽植苗木138.2萬株。2015年,規劃啟動二期工程2萬畝的建設任務。崇禮縣實施賽場周邊綠化拓展工程3萬畝。以迎賓廊道延線、場館周圍村莊和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村為重點,實施村莊綠化1044個,重點打造100個示范村,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0%。
張家口市迎賓廊道綠化工程項目設計地點為張家口市與北京交界至橋東區與崇禮縣交界處的京張、張承高速公路沿線兩側,設計范圍主要是在兩側原有50米綠化帶的基礎上拓寬至100米及將重點部位進行綠化,全長約161公里。
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河北全面改革開放、實現綠色崛起提供了重大機遇。京津冀區域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京津冀相互融合、協同發展,可以激發出創新驅動發展的巨大潛力與活力。《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第一次把河北全域納入國家戰略,第一次明確了河北省在區域協同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和路徑,使河北省能夠在更高更廣的平臺上,參與區域功能重構、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和重大生產力布局調整,將極大拓展河北省發展空間、提升河北省發展層次。同時,在京津冀打造區域體制機制高地,許多改革措施將在這里先行先試,這為河北省闖過改革深水區、解決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提供了難得契機,為河北省深度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和資源配置,搭建了廣闊舞臺。
今天的河北,再次站在了關鍵的節點,迎來了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