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科峰
千年前的絲綢之路,曾給世界帶來深遠影響。而自去年起,我國提出要重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更為繁盛的亞歐貿易。由此,這條古道再度引發世人關注。
在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舉行的“絲綢之路經濟帶研討會”上,專家們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需要注意什么?有哪些問題需要首先考慮?生態與經濟如何平衡?
必須重視生態建設
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過程中,很多問題不容忽視。在專家們看來,尤其需要重視生態問題。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謝高地表示,我國和中亞國家合作,一方面解決了產業轉移的需求,另一方面促進了其他國家的發展。但在生態保護方面肯定會遇到問題,絲綢之路途經我國生態比較脆弱的西部地區,很容易導致環境退化。另外,西部是水資源匱乏區,水資源能不能承載也是問題。
謝高地認為,西部生態系統的整體承載能力還是不錯的。實際上,西部的整體生態環境壓力沒有東部沿海這些高度工業化地區嚴重。絲綢之路的建設肯定會影響生態,但應該在可接受的范圍內。重點是要維持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大氣、水、土壤等因素都要綜合考慮。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江林則表示,中東地區以油氣資源為主,這些資源本身很容易產生污染。解決這些問題,需要絲綢之路沿岸各國共同努力。
不能急于求成
蘭州大學中亞研究所所長楊恕認為,在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過程中,一些基礎問題不能回避,追求高速發展、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實際上,這個經濟帶的空間太大,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方面的差異也很大,因此遇到的困難也會很多,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仍須穩步推進,不能急于求成。
趙江林建議,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需要相關國家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以下簡稱“五通”),政策上則要取長補短,搭建政策相互溝通的平臺。“五通”之中要最先實現道路聯通,我國新疆地區以及中亞一些國家的道路都還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資源和商貿的溝通是很難的。因此,需要先修路,實現道路聯通才能有進一步發展。
他同時認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方針雖然是由中國提出來的,但“五通”之中很多方面必須有企業參與才有意義。實際上,貿易溝通靠的就是企業,國家不能取代企業的作用。
謝高地也指出,無論如何,我國應積極參與到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參與到各項投資交流中。但需要注意的是,絲綢之路涉及國外和國內兩個環境,應該注意一體化互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