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久
我的父親張治中將軍是真正的愛國者。在國難當頭、民族危亡的時候,他主動請纓,沖到了抗戰的最前線。兩次淞滬抗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具有重要影響的硬仗。在這兩次重大戰役中,父親都是指揮者。除此之外,他還積極促進兩黨團結抗戰,對維護和鞏固統一戰線作出了貢獻。
“一·二八”首戰淞滬,決心以身報國
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進攻上海,在上海衛戍的第19路軍奮起反抗,這是中國正規軍首次與日本侵略者進行的戰斗。當時中國軍隊散布各地,父親看到19路軍孤軍奮戰,深為憂慮,他主動向蔣介石請纓:“我們中央部隊必須參加淞滬戰斗才好,如果現在沒有別的人可以去,我愿意去。”蔣介石說:“很好。”并馬上讓何應欽調動散駐在京滬杭的第87師、第88師、中央教導團,合編為第5軍,任命父親為第5軍軍長兼第87師師長。
就在大戰前夕的2月15日深夜,父親起身打開窗戶,面向故鄉寫下一封遺書,誓言以身報國。他在遺書中寫道:“正是國家民族存亡之秋,治中身為軍人,理應身赴疆場荷戈奮戰,保衛我神圣領土,但求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
2月16日,父親率部進入上海前沿,歸第19路軍統一指揮,并擔任左翼總指揮。20日,日軍發動總攻,廟行戰役打響。日軍飛機成群結隊在我方陣地及后方到處投擲炸彈,更以重炮及艦炮向吳淞、廟行一帶陣地集中射擊,日軍步兵則在飛機炮火掩護下攻擊前進。19路軍與第5軍并肩作戰,密切配合,利用長江三角洲水網地帶和工事頑強抗擊,并組織戰斗力強的部隊夾擊突入江灣、廟行結合部的日軍陣地。
21日,夜幕降下后,父親命令88師預備隊528團、工兵營等部隊向日方前沿陣地襲擊,日軍打了兩天,十分疲憊,又沒有防備,損失慘重。惱羞成怒的日軍總指揮植田謙吉調集第9師團和第24混成旅約2萬人,于22日凌晨1時向廟行反撲,戰況空前激烈。由于中國守軍88師官兵早有準備,日軍的反撲受到挫折。于是從凌晨3時起,敵集中優勢炮火對廟行各線陣地猛烈轟擊,企圖摧毀我軍工事和有生力量。
緊急關頭,父親率教導總隊趕到88師部坐鎮指揮,命令88師預備隊向敵突入區實施反擊,87師一部分向廟行增援;另一部分渡河襲擊敵之側背。19路軍總指揮部也從左、右、正面向日軍展開反擊。戰至22日下午,三支援軍不斷向日軍進逼,逐步形成從三個方面包圍進犯廟行之敵的戰局,迫使日軍停止進攻。傍晚,我軍向日軍展開全線反擊,日軍節節敗退。至晚10時,日軍大部向淞滬以東潰退,殘軍被87師消滅。
廟行一役,中國軍隊殲滅日軍3000余人,將日軍第9師團和久留米混成旅團的精銳殲滅殆盡,史稱“廟行大捷”。蔣介石在發給父親的電報中說:“自經22日廟行鎮一役,我國軍聲譽在國際上頓增十倍。連日各國輿論莫不稱頌我軍精勇無敵,而倭寇軍譽則一落千丈也。”中外報紙,也一致認為此役是滬戰中國軍戰績的最高峰。
5月5日上海簽訂停戰協定后,第5軍復原,父親回南京復命,何應欽希望他留任軍職,父親不同意。擺脫軍職,回避“剿共”,從事教育是他的夙愿,經他一再要求,終于獲準回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繼續擔任教育長。
在留園設絕密機構,籌備對日作戰
淞滬停戰協定簽字之后,日本侵略中國之心不死,仍到處挑釁。父親對蔣介石不斷進言建議,他根據上海幾乎無防可言的嚴峻現實,建議蔣介石組織一支部隊,一旦中日戰爭爆發,就能夠以優勢兵力快速突擊上海。蔣介石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聽取了各種意見和建議。
1936年2月,南京國民政府為了準備對日作戰,劃全國為幾個國防區,父親兼任京滬區的軍事負責長官。因為中國的戰備工作是在極其機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為了掩護工作進行,父親從中央軍校選調一批干部設置機密的高級教官室,這個高級教官室名義上是教育作業休息的地方,實際上是個司令部。父親對工作人員下了命令:對外絕不許泄露工作的機密。父親后來回憶說:“沒有一個外人知道,這個小小的地方,竟是孕育偉大的揭開全面抗日戰爭序幕的司令臺。”
高級教官室后來搬到蘇州留園,對外稱之為“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在留園,父親組織一批高級參謀人員做秘密準備和部署。一方面,父親派人在淞滬線、蘇福線、錫澄線一帶實地偵察、測量,繪制地圖,制定初步的作戰方案,并構筑小炮、機關槍據點工事。在上海,為了防止構筑工事被發現,不得不通過各種偽裝手段來進行。另一方面,父親又組織人員搜集軍事、社會科學的學術資料,研究國內外軍事、政治、社會、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形,作出報告或建議,為戰爭做戰略準備。
父親經過各方面的調研,認為淞滬再次開戰勢在必行,而此次作戰一定要“先發制敵”才有勝算的可能。他說,“這一次在淞滬對日抗戰,一定要爭先一招”,“先下手為強”。根據“一·二八”抗戰失敗的經歷,和當時南京方面準備空泛、互相推諉的情況,他痛切地向政府陳詞:在事變之初,必先以充分兵力進駐淞滬,向敵猛攻,予以重創,取攻勢防御。
這個“中央軍校野營辦事處”,一直到“八·一三”事變前夕,外界都沒有人知道它究竟是做什么的,日方更是始終不知。
“八·一三”再戰淞滬,指揮殺敵40天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正在青島養病的父親不顧醫生的勸阻,于次日立即返回南京,接受京滬警備司令官的職務。
8月11日,日軍第三艦隊駛集黃浦江、長江下游以及瀏河以下各港,登陸開戰已是箭在弦上。當天夜里父親統率軍隊從蘇州、無錫一帶出動,向上海挺進,第二天早上就抵達上海。上海居民清早從夢中醒來,看見遍地是中國軍隊,都問:從哪里來,為什么這么神速?這是因為我方事先控制了火車、汽車,所以一夜之間便占領了上海預定陣地。父親部署部隊就緒,急請南京下令開始攻擊,想以一個掃蕩的態勢,趁敵人措手不及的時候,一舉將敵人主力擊潰,占領上海全境。然而英美為了自己的利益,反對在上海開戰,建議中國將上海改為不設防城市、自由港口。南京政府猶豫不決一拖再拖,致使日軍的增援和補給到位。
8月13日,日軍向上海大舉進攻,以租界和黃浦江中的軍艦為作戰基地,炮擊閘北一帶,中國軍民奮起反擊,“八·一三”淞滬會戰就此開始。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京滬警備部隊改編為第9集團軍,父親任總司令,轄3個師1個旅及上海警察總隊、江蘇保安團等部,擔負反擊虹口及楊樹浦之敵任務;蘇浙邊區部隊改編為第8集團軍,張發奎任總司令,守備杭州灣北岸,并掃蕩浦東之敵。8月14日,日軍開始總攻,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15日,日本正式組織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父親決心擴大戰果,對日本侵略軍發起全線進攻,出動空軍轟炸虹口日軍司令部,雙方展開激烈戰斗。
中國軍隊英勇作戰,使日軍遲遲不能取得進展,因而會戰規模不斷升級,日軍不斷從國內及華北、臺灣抽調大量部隊增援,進行登陸作戰。日本海空軍大量參戰,參戰日軍總計達到30余萬人。
與此相應,中國在日益增強的敵人面前,也不斷投入增援力量,從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抽調部隊參戰,并不斷調整軍事部署。中國海空軍力量也參加戰斗。中國先后共投入了70余萬兵力。中國軍隊與日軍反復較量、殊死搏斗,歷經3個月,粉碎了敵人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
淞滬會戰打響后,從8月13日到9月23日的40天中,父親無日無夜地指揮作戰,四處奔波,得不到休息,身心俱疲,以至于到了步履維艱的地步,加上戰局不利受到蔣介石指責等原因,父親精神苦悶,決心辭職。當時戰斗并未結束,父親帶著困乏的身體和落寞的心情,含淚離開戰場,回到家鄉短期休養。
以民族大義為重,維護國共團結
20世紀20年代,父親在任職黃埔期間,結識了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等許多共產黨人,并與他們成為朋友。抗戰期間,父親主張國共團結,一致抗日,并為維護統一戰線付出了很多努力。親歷這一段歷史的前輩童小鵬,曾撰文講述父親在這方面的事跡和貢獻。
據他介紹,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蔣介石被扣后,何應欽等以“討逆”為名,乘機掌握軍權,組織陸、空軍事力量分三路向西安進攻,并要父親為其中一路的指揮官。父親當即表示反對,主張用政治解決,對中共代表周恩來等一致決定放蔣介石回南京的決策表示贊賞。
1938年底,中共代表周恩來到達重慶,父親也于次年2月到重慶,在蔣介石的侍從室擔任要職。從此,他們之間公與私的來往都比較多,在黃埔時期結下的友誼更深了。
抗戰到了相持階段以后,國民黨不斷制造反共事件,1941年的“皖南事變”更是使兩黨關系瀕于破裂。父親認為這些都不利于團結抗戰,他雖不贊成,但也無能為力,只有向蔣介石上萬言書,陳明利害,表明觀點。但是在他職權之內的事,他對國共合作事業都是盡力而為。父親1940年接任軍委會政治部部長后,毅然把蔣介石在“剿共”時創辦的《掃蕩報》改名為《和平日報》,并加強了宣傳團結抗戰的內容。他對以郭沫若為廳長、容納了許多進步文化人士和部分共產黨員的第三廳,采取維護態度。
抗戰期間,父親還曾作為國民黨的代表之一,多次與共產黨進行談判,雖然他站在國民黨的立場上,但他在談判中的態度是誠懇、坦白、友好的,并且站在國家民族的立場上,想方設法爭取解決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國共抗日統一戰線的穩定性。
今年是抗戰勝利70年,父親張治中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挺身而出,率領抗日民眾,共赴國難,成為一位英勇的抗日英雄,后來在身臨內戰的時刻,他又主張避免戰爭,倡議用和平的手段,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對本民族同胞,他沒放過一槍一彈,成為令人敬佩的“和平將軍”。回憶父親的戎馬生涯,我不由得想起武侯祠那副著名的楹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父親知兵、帶兵、用兵,但又反戰而不好戰。所以毛澤東曾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你是一個真正希望和平的人。”■
(摘自《參考消息》2015.7.17“父輩的抗戰”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