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遵醫囑、盲目使用抗生素或吃藥減肥、看不懂藥品說明書……國家食藥監總局稱,我國居民用藥安全存在嚴重的誤區,每年大約有250萬人吃錯藥而損害健康,導致死亡的有20萬,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數的2倍!如此駭人的統計數據,不難窺見“不當用藥”惹禍之深。9月是“全國安全用藥月”,本期特別策劃,著重談談用藥常識。
“你吃錯藥了吧!”本來是一句損人的話,但放到生活中來,很多人還真存在這樣的問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稱,我國每年大約有250萬人吃錯藥而損害健康,導致死亡的有20萬,是交通事故致死人數的2倍!而老年人容易患上多種疾病,同時又伴有器官、組織結構的退化,生理、生化功能的減退等,這些改變導致老年患者自身對藥物處置能力發生變化,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也會增多。這一切都提醒我們,提高人們特別是老人的安全用藥意識已成為保障人們身體健康的當務之急。
很多老人吃錯藥
從北京協和醫院的藥師到退休后去做社區講座,用藥指導講了四十多年,北京協和醫院主任藥師張繼春現在越來越覺得安全用藥這個事兒特別重要,因為她發現,很多老人真的不太會吃藥,甚至是亂吃藥。
那么,老人一般都有哪些吃藥方面的問題呢?
太雜亂——吃藥如吃飯,藥物之間“打架”
年紀大了,難免會有些慢病上身,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疾病一多自然要到多個科室去看病,往往手頭都有著不少的存藥。
張繼春在社區做老年人用藥健康講座時就遇到過這樣一位老人,她每天都要吃67種藥,一共148粒!有治療疾病的,有保養身體的,有中藥,有西藥,大大小小,各種顏色,用一個小碗裝,能裝滿滿當當一碗。老人還特別仔細,“我怕一口氣吃了不好,所以都是間隔半小時再吃不同種類的。”
這樣算下來,過半小時吃一次,早晨的藥還沒吃完,中午的藥又該吃了。整整一天都耗在吃藥上,哪里都不能去。藥,再加上吃藥喝的水,一天下來不吃飯都飽了。
這樣的老年人其實有很多,這么多種藥集中在一個人的體內,容易互相干擾甚至互相“打架”,有可能會使藥物的療效增加,也有可能會使藥物療效降低,而且會增加胃、肝、腎等器官的負擔。除此之外,藥物“打架”還會加重藥物對人體的不良反應。一般來說,吃的藥物超過5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會到10%,而一旦吃的藥物超過了20種,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就會超過50%!
太粗心——要么忘了吃,要么拼命吃
北京協和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史亦麗在藥師咨詢室兩年了,經常有不少老人來找她咨詢藥物的問題。她也常常遇到一些老人,有很多顧慮,擔心藥物的副作用,自己偷偷減量甚至不吃,還不告訴醫生。醫生往往也很奇怪,怎么藥吃了病情一點都沒有改善呢?
還有一些老人很倔強,“我自己的身體我知道,多吃、少吃我心里都有數。”可是醫生不知道老人們吃藥的真實情況,這時候就有可能會開出更大劑量的藥物。
還有一些老人是忘了吃藥。藥物種類一多,有的藥需要一天吃兩次,有的藥需要一天吃三次,老人們特別容易迷糊。
太急躁——不看說明書,忽視不良反應
老人吃藥主動看說明書的很少,會看說明書的就更少了。
曾經有一位老大姐很生氣地跟張繼春抱怨,說現在的藥質量特別不好,吃了整片拉出來整片,完全吸收不了,特別浪費,“再也不吃了”;甚至還有的老人用鉗子把藥物鉗碎了再吃。她一聽就知道這些老人沒看說明書。因為有的藥物比如控釋片,由藥片和載體組成,吃進去吸收的是藥,而拉出來的“整片”只是載體,這樣是為了控制藥物在人體內緩緩釋放,達到最好的療效。如果不看說明書,不懂這個藥劑結構,就會產生誤會,甚至會出現問題。比如那位把藥物鉗碎的老人,控釋片鉗碎之后,藥物的結構就破壞掉了,進入人體之后,藥物的突釋(瞬間釋放)作用加強,會增加人體的不良反應,而且藥效也不能維持那么長時間了。
不看說明書,忽視說明書上的不良反應也會造成麻煩。有位老同志就曾經因為干咳懷疑自己得了癌癥,各種檢查、CT都做了還是沒結果,心情更是壓抑。可經過詢問之后發現,她的干咳只是因為正在吃的藥物不良反應導致的,換藥后就好了。
編者注:不看說明書是導致吃錯藥的重要因素之一。但話說回來,現在的藥品說明書,特別是西藥,專業性很強,術語多,平民百姓難看懂。看不懂說明書,患者自然不會看,看了也白看。所以,藥物說明書應簡明扼要。對患者來說,講清能治什么病、用法和用量、什么時候用、有哪些不良反應、服藥期間應注意什么等就夠了。這些患者必須看的部分,盡可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并應該用醒目的字標示。藥物的代謝過程、藥理作用等,醫生和藥師才有必要看。這是制藥行業應考慮的。
太糊涂——迷信保健品,看電視吃藥
說起老年人的用藥誤區,兩位專家都強調了同一個問題:老年人太容易相信各種保健品了。
張繼春身邊也有一些迷信保健品的朋友,其中一位甚至花大價錢買了一個所謂的頻譜屋,每天去里面坐著,她說起來好氣又好笑。為了發現一些商家推銷保健品的伎倆,她甚至自己還去跟蹤過推銷保健品的人。
張繼春說,有一次去公園玩,被塞了張保健品的傳單,她就一直跟著推銷人員,最后被推銷人員以體檢為名與50名左右老人一起帶去做體檢,體檢前有穿著白大褂自稱是醫生的人先是做知識講座,接著體檢出來全部有問題(而她剛剛在醫院體檢完身體很健康),然后就開始推銷保健品。
張繼春分析說,首先,保健品是不允許宣傳有治病療效的,說療效特別好的保健品一定不能信,因為保健品有藥效肯定是加了西藥,尤其是說能降血糖的一些所謂保健品。協和醫院就收治過一些因為吃了打著降糖名號的保健品而導致低血糖的患者,經藥師化驗后發現他們服用的保健品里加了很便宜的西藥。說吃了能停藥的保健品也一定不能信,因為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是需要終生服藥的。
牢記6絕招,避免“吃錯藥”
藥店好像菜市場一樣,藥品種類繁多,顧客自行挑選購買。藥店又絕不像菜市場,因為其中出售的是治病救人的藥物而非白菜蘿卜,顧客購藥也不能完全隨心所欲,有時需要出示處方。對于老年患者來說,了解相關用藥常識,在藥店科學購藥,回家后科學服藥,才能讓自己驅除病痛、收獲健康。對此,國家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中國非處方藥協會專家孫忠實,解放軍309醫院藥劑科藥師溫筱煦給出如下建議:
1.分清“藥”字牌和“健”字牌
藥店里不光賣藥,還常有五花八門的保健食品混在藥品的貨架上。保健食品不存在治病功效,購買時需要認準產品到底是“藥”字號還是“健”字號。只有“藥”字標識的,才是在臨床上得到驗證并有療效保證的藥物(編者注:外包裝和說明書上印有小藍帽圖案的,就是保健食品,而不是藥品)。
2.莫輕信營業員推薦藥
有些平價藥店藥品價格比很多醫院要便宜,于是不少人拿著醫生處方到藥店去買藥。自己去藥店買藥到沒關系,但是不要自行換藥。千萬不能發現藥店沒有處方上的藥,就自作主張換成類似的藥,而這是很不合適的。因為同樣的藥物,例如抗生素,同種類但廠家不同的藥物很多,療效千差萬別,醫生的處方大都是根據臨床療效來開的,所以千萬不要自行更換處方上的藥物。
很多人到了藥店買藥拿不定主意,會向營業員咨詢,根據他們的推薦買藥。但營業員不是醫生或藥師,他們沒有臨床經驗,甚至有些營業員會因為藥物利潤等原因,推銷一些實際效果并不好的藥物。另外,買藥不要跟著廣告走,不要迷信“進口藥比國產藥好,貴的藥比便宜的藥好”。實際上,藥品的價格是由原料采集難度、生產工藝難易、產量大小、銷售范圍和包裝質量等多種因素決定的,它與藥物療效的高低、質量的優劣并不能完全畫等號。所以,還是要聽醫生的建議買臨床效果好、適合自己病情的藥物。
3.生病服藥別貪多
常言道“病去如抽絲”,但不少人生病后希望通過多吃藥來盡快解決病痛,往往會買上多種藥來吃,如對付感冒,就把消炎的、抗病毒的、治療咳嗽的、化痰的、治療發燒的藥都買回來,有了相關癥狀就一股腦兒地用這些藥。然而,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疾病恢復有個過程,許多疾病會有伴隨癥狀,如發燒同時伴有咳嗽、嗓子疼等有明顯炎癥的情況時,只要服用針對病因的藥物就行了,癥狀會隨著疾病的好轉而消失,不需要再吃其他藥物。更何況許多藥物是復方制劑,本身既有消炎的成分,也有止咳的成分,多種藥物應用有可能導致重復用藥。吃太多的藥物,腸胃承受不了,反而不利恢復。
4.老病號培養做“藥歷”的好習慣
對于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患者來說,對抗疾病是場持久戰,買藥服藥是長期的行為。專家建議,慢病患者不妨買個分類藥盒。這種分類盒主要分為1周或1個月用量2種,分別有7個或31個小格,早、中、晚用不同的顏色分開。還可以制作“藥歷”,即服藥清單,將要吃的藥列個清單,或直接在日歷上用大字寫好每天要吃的藥,每次吃完后就“打鉤”做記錄,避免忘了吃或者重復吃。
很多慢病患者看病要跑幾個科室,開很多種藥,藥物之間、藥物與飲食之間都容易發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因此保存好完整的用藥記錄、藥物過敏史,是避免藥物相互作用或副作用的重要一環。建議每次就診前都要帶好,并盡量找固定醫院的固定醫生咨詢,包括藥物療效或產生哪些不良反應,以及有無藥物相互作用等。
開始服藥后應留意身體情況,有異常及時找醫生。復診時必須誠實、主動告知真實服藥情況、前后身體變化、是否有服用其他藥物或保健品等內容。此外,兩個月清點一次藥箱,及時清除過期藥。
5.藥品說明書要“重點閱讀”
服藥前很多人不讀說明書,或者只是粗略地看個大概。事實上,藥品說明書含有藥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重要信息,是患者安全用藥的主要依據。所以,服藥前應通讀藥品說明書。其中說明書中的適應證、用法用量、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幾項內容要重點閱讀,如有疑義,及時向醫生和藥師咨詢。
6.中藥濫用也中毒
在很多人眼里中藥是安全的代名詞,但中藥濫用也可能導致中毒,導致不良反應,如濫用人參導致嚴重反應的報告已不少,甚至還有引起死亡者。中藥引起死亡的報道,也出現在巴豆、蒼耳子、六神丸、雷公藤、甜瓜蒂、木通、苦楝子等藥物。長期服用帶朱砂的成藥,如朱砂安神丸、活絡丹、天王補心丹而致汞中毒的事例,也屢有報告,這是由于其中含有可溶汞鹽或游離汞而導致蓄積汞中毒。因此,服藥中藥最好能做到遵醫囑、按說明書辦事。
>>鏈接
服藥用水量不能亂來
一般的片劑藥物,通常用150~200毫升水送服即可;但是服用抗痛風藥,排尿結石的藥后,都要大量飲水,每日必須飲水2000毫升以上;而服用氫氧化鋁凝膠、硫糖鋁、膠體果膠鉍這些保護胃黏膜的藥后,則需少飲水甚至短時不飲水,否則影響藥效;服用復方甘草合劑、止咳糖漿、川貝止咳露這些鎮咳藥后,也不宜馬上飲水。
長期服藥要有保護措施
據調查,65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80%患心臟病、高血壓、關節炎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甚至35%的老人還不止患有一種疾病。老年人多數體弱多病,難免會有病痛纏身,因此家中需要備很多常見藥物,要知道,服藥對身體造成損害的機會也多。有不少藥物雖然能治好老人的病,但同時也可能給老人“造”出許多新病。所以,老年慢性病患者在服用以下藥物時應注意幾個重要問題:
1.地高辛
老年人患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心臟病時,都用此藥治療。但此藥安全范圍窄,老年人的腎清除率比中青年低,故極易發生中毒反應。老人服用后,有50%~95%的人感到疲乏、倦怠、食欲欠佳、惡心等。這些癥狀可導致進食減少,進而造成營養不良,由此而引起一些新病。
2.利尿藥
患高血壓和充血性心衰的老年患者常要服用利尿藥。一些利尿藥如速尿,在利尿同時,會使體內鉀離子大量流失,從而導致肌無力、心律失常、血壓過低等。老年人則更容易出現這些情況,因為老年人體弱,對失水、失鉀特別敏感,故老年人在服利尿藥時,切忌偏食,一定要多補充一些富含鉀的食物。
3.激素類藥物
老年人由于蛋白質需要量增加,維生素D和鈣吸收減少,對激素類藥物引起肌肉萎縮和骨質疏松特別敏感,而且停藥后也不能恢復,特別是絕經后老年婦女用此類藥物更易引起骨質疏松。
4.鎮靜和抗焦慮、抑郁藥物
人到老年,由于腦血管硬化和腦細胞老化,逐漸出現精神障礙,如抑郁、焦慮、睡眠紊亂、認識能力下降,不得不借助影響精神活動的藥物來糾正思維和認識。然而老年人服用鎮靜藥后,往往出現嗜睡、無食欲的癥狀,久而久之,會導致營養不良而誘發其他疾病。若服用抗抑郁藥則又會引起食欲亢進,營養過剩,偏嗜甜食,這對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老年人非常有害。
因此,老年人在治療疾病時,應避免長期使用某種或多種可影響患者全身營養狀況的藥物,服藥的同時注意食物的多樣化和均衡飲食,針對某些營養素受藥物影響會減少吸收利用的情況,可適當加大富含這類營養素食物的攝入。
(綜合《京華時報》《北京晚報》《健康時報》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