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珅
在健康傳播魚龍混雜的信息時代,“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有親朋好友打電話來問我,吃了某種食物是否會致癌,某種食物是否有激素有農殘,讓我這個天天和食物打交道的人感覺很無奈。”廣西營養學會副理事長馬力平苦惱地說。哪些飲食謠言最讓業內專家頭疼呢?
神效類:吃了就抗癌
不管是在“朋友圈”、“微博”,還是一些健康網站,這類謠言的“出鏡率”特別高,普通的食物被賦予各種神奇的作用——“抗癌”、“美容”、“減肥”、“抗衰老”……文章起著各種沖擊眼球的標題,比如“一杯檸檬水能改變酸性體質,還能抗癌”、“喝富氧水可以‘補氧’”等,但真相并沒有如此神奇。馬力平表示,這類謠言傳播抓住的就是百姓對健康的渴求,常用高科技、明星代言等做噱頭。老百姓對此應有自己的判斷力,不能聽風就是雨。身體的每個臟器需要的營養素不同,單靠一種不可能有奇效,只有均衡膳食才是健康的保證。
致命類:入口會中毒
只要輸入“食物”和“致癌”兩個關鍵詞,電腦屏幕上就會彈出成千上萬個關于食物致癌的頁面信息,如“吃微波爐加熱過的食物會致癌”、“喝豆漿導致乳腺癌”等。馬力平表示,微波爐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并沒有發生化學變化,不可能產生致癌物。而“豆漿中含雌激素引發女性乳腺癌”的傳言更是風靡國內外,豆制品里的植物雌激素并不等于人體雌激素。并且,近期的一項研究證實,即使是乳腺癌患者,也可以放心喝豆漿。當然,有些食物中確實存在一些可能致癌的成分,比如變質的糧食以及燒烤類食物等。
實驗類:結論嚇死人
這些謠言傳播得廣,讓人更深信不疑,主要在于有實驗數據支持。例如,有人用不銹鋼杯子泡茶72小時之后,杯子出現了“腐蝕”,然后得出結論“用不銹鋼杯子泡茶有毒”。但美國普度大學農業與生物系食品工程專業博士云無心解釋,不銹鋼在強腐蝕條件下泡足夠長的時間,才可能出現肉眼可見的腐蝕結果。而茶水接近中性,幾乎不具有腐蝕性。最大的可能是茶垢沉積在杯子上,被當成了“腐蝕”。另外,傳得很火的“隔夜西瓜細菌數量以億計算”的實驗對消費者也沒有指導性,因為該實驗檢測的是常溫放置而不是在冰箱內冷藏并且用保鮮膜包裹的西瓜。云無心表示,用實際數據說話本身值得鼓勵,但數據的獲取和解讀,都需要專業人員,否則極可能得到的是沒有意義的結果和誤導公眾的結論。
相克類:吃出大問題
網上廣為流傳著一張“食物相克對照表”:大蒜大蔥同食傷胃,酸奶香蕉一起吃致癌,雞蛋加糖精會致死……對此,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明確表示了否定,“對一般人來講,所有的食物相克說都是忽悠。”葛可佑稱,營養學泰斗、生物化學與營養專家鄭集教授曾親自篩選出大蔥+蜂蜜、紅薯+香蕉等14種組合進行研究,結果發現這些搭配并不會給人體帶來傷害。葛可佑表示,食物被污染、過敏體質、一些偶合現象等個案的發生,可能是導致大家相信食物相克的主要原因。吃飯本來是件簡單和享受的事情,不要被傳言搞得如臨大敵,該怎么吃就怎么吃,但要注意飲食多樣化的大原則。
農藥殘留類:檢出就要命
當人們越來越關注健康,果蔬上的農藥殘留也就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憂慮。“涕滅威”西瓜、“乙草胺”草莓、“套藥袋”蘋果……一個個關于農藥殘留的新聞,讓公眾聞之色變,很多農戶更是遭受當頭棒擊。云無心說,在討論如何去除農藥殘留之前,公眾應明確兩點常識:第一,“檢出農藥殘留”跟“危害健康”不是一回事。任何農藥都需要達到一定的量才會產生危害。這個“不產生危害的量”是由國家標準來進行規范的。可以說,基于目前科學對該農藥的認識,只要不超過標準量,哪怕檢出也沒有健康風險。第二,“有多少種農藥”跟“有害劑量”是兩回事。不同的農藥是針對不同的蟲害或者病害,作用機理一般不同。即使同類的農藥作用會累加,也還是根據其“殘留量有多大”,而不是根據“有多少種”來判斷是否有害。果蔬農藥殘留問題沒有報道中那么嚴重,大家要放松心態,理性對待。如果實在擔心,可通過清洗、去皮、焯燙等方法來減少農殘。
重金屬類:富集很可怕
“蘑菇容易富集重金屬”、“小龍蝦重金屬超標”等文章在微信圈里流傳。以傳得火熱的蘑菇新聞為例,源頭是一名瑞士蘇黎世大學的博士發文,稱蘑菇對鉛、汞等重金屬的富集能力強,最多可達到100多倍。但山東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藺新英教授澄清,蘑菇是否重金屬超標主要與其生長環境有關。現在市場上出售的蘑菇大部分是在含棉籽殼、麩皮等一些農林副產品所配制的培養基中生長的。因此,它們接觸重金屬的機會特別小,更談不上超標。蘑菇中的多糖還能抑制重金屬的吸收。另外,調查顯示,小龍蝦重金屬超標的說法也不靠譜,并不可信。
添加劑類:存在就有害
食品添加劑在今天幾乎到了談“添”色變的地步,中國人對食品添加劑的誤解有多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孫寶國說,這從滿大街的“零添加”、“純天然”廣告中就能窺得一斑。其實,離開了食品添加劑,大概人們只能吃白水煮菜,或倒退到吃野果野菜的原始時代。到目前,還從來沒有發現過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安全事件。事實上,絕大多數食品中都含有毒有害物質,有毒無毒與有毒物質的含量及食用量有關。有關標準規定了食品添加劑的最大使用量,就是說只要在限量范圍內使用,肯定是安全的。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三聚氰胺、蘇丹紅等并不是食品添加劑,它們是不允許用到食品中的非法添加物。
激素類:導致性早熟
最常見的動物食品導致性早熟的典型說法包括了避孕藥喂養的鱔魚和其它水產品,打了激素的速生雞。多位專家表示,這種說法已謠傳了很多年,但喂避孕藥或者激素會讓鱔魚死得很快。速生雞是良種選育和科學飼喂的結果,如果真打激素,雞的健康狀況反而不好。而頂花帶刺的黃瓜、催熟的熱帶水果、膨大劑催的西瓜等,嚴格來講,產生這些效果的應該叫植物生長調節劑,而不是許多媒體說的“激素”。并且,動物和植物兩者的生理生化機制完全不同,植物“激素”和人類激素也不存在化學結構上的相似性,給其扣上性早熟兇手的帽子確實是不合適的。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