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每到一定時間,小區周圍、廣場中央、立交橋下,大媽大叔們隨著音樂舞動起來,少則數十分鐘,多則數小時,出了汗也愉悅了心情,健了身又增進了人際交往。廣場舞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集體運動令中老年人樂此不疲。但殊不知,震耳的音樂聲也同時偷襲了他們的耳朵。
據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張奧博醫師介紹,聽覺是人類感觸世界的重要途徑,有資料顯示,廣場舞周邊的音樂聲普遍在75~95分貝。人在短時間內暴露于強噪聲中引起的聽力下降可很快恢復到原來水平,醫學上稱之為聽覺適應(脫離噪聲后數秒至1分鐘后聽力達到恢復)及聽覺疲勞(脫離噪聲后數分鐘至數天聽力達到恢復)。但長時間接觸噪音將對耳蝸產生不可逆的損傷,聽力將無法恢復。近年來,因聽力下降就診于醫院被確診為噪聲性耳聾的患者中,半數以上曾經或經常參與廣場舞等娛樂活動。
我們日常交流的語音,通常在40~70分貝;人流穿梭的街道上的嘈雜聲,此起彼伏的汽車鳴笛聲,工廠、建筑工地的機器嗡鳴聲,還有小區周圍傳來的“廣場舞”的音樂聲,噪聲強度超過85分貝,這剛好是聽力損傷閾值,會對人體耳蝸產生損害。
張大夫說,熱衷于廣場舞者的耳朵,接觸噪音之后會出現或多或少的耳鳴及聽力下降,但是此時耳朵處于聽覺適應及聽覺疲勞期,短時間內就會恢復正常。但長時間接觸噪音后,聽力便產生了不可逆的改變,當聽力下降而影響日常生活時,就造成了聽力的損害,最終導致不可逆的感音神經性耳聾。更可怕的是噪音不僅僅會影響人的聽覺系統,也會對身體的其他系統產生影響,引起精神、心血管、消化、內分泌等系統的功能紊亂。
因此,提醒中老年朋友們,跳廣場舞可將音樂聲音放小或用幾毛錢1對的海綿耳塞,若塞得比較嚴實,可達到25~35分貝的隔聲功能。
(摘自《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