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如果說,病是自己盼來的,你信嗎?
伊娜是個二十出頭的女孩,本該是充滿生命活力的年齡,卻莫名其妙地一病不起。那是一個傍晚,伊娜和妹妹在小區外散步,突然被一只從樹叢中跑出來的小貓嚇了一跳,就渾身癱軟,兩條腿居然走不動了。自此看過很多醫生,卻沒有發現什么問題,但伊娜的病情越來越重,直到最后臥床不起。就在家里人開始為她準備后事時,伊娜卻好起來了。
原來,伊娜鬧病的時候正談第一個男友。紅娘牽線,父母非常看好,伊娜卻沒有一點感覺。但伊娜對父母習慣了唯命是從,沒有說出不同意三個字。可是,男孩說要來接的頭天晚上,伊娜卻突然發病,直到最后臥床不起,家里就把婚事退了。可誰也沒想到,退婚后伊娜卻慢慢好起來。
有人會說,伊娜這不是裝病嗎!這么說可有點冤枉她。
這種沒病鬧病,可以叫做扮演病人,在心理學上叫做軀體化現象,就是在遇到生活困境難以面對的時候,潛意識里會讓心理壓力轉換成某種軀體癥狀。這是人在進行自我心理防衛,以減輕內心的痛苦。人的自我心理防衛機制都是潛意識的,就是說,扮演病人不像裝病那樣是有意的,而是潛意識的活動。軀體化現象實際上是一種心因性反應,是心病跑到身體上。疑病癥、癔癥等,都是心因性反應。另外,扮演病人還是博得他人關注和理解的有效方法。一個老太太與兒媳的關系不好,就時常鬧病,每次生病了,兒媳婦就會對她精心照顧,于是婆媳沖突得到緩解。如此,心病跑到身體上,會得到平時得不到的一些“好處”——家人的關照,困境的回避,責任的放棄等。
由此可見,人的身心有著很奇妙的互動關系。人心理上有了鬧病的需要,軀體上就會配合,出現軀體化現象,有時候還會真的出現軀體疾病。就是說,有時即便身體真的有病了,也是人需要它。很多時候,鬧病就是人的一種需要。心靈總會有需要避難的時候,病癥就成了心靈避難所。伊娜所以鬧病,就是她有了鬧病的需要。面對男友,不能接受又不能拒絕,這是多么激烈的沖突,又是多么強大的壓力?人總要給沖突和壓力找一條出路。好,這下找到出路:我病了,而且一病不起。于是,病癥就成了最合適不過的避難所。
那心病都會跑到身體什么部位呢?那就要看哪里需要有病了。伊娜就是需要兩腿鬧病,這樣就可以不去男友家。而學生需要用腦,如果學習壓力過大,他們的軀體化現象多在頭部有所表現,如頭暈、頭痛等。如果夫妻關系緊張,女方排斥性生活,她的性器官就會鬧病,比如宮頸炎等。總之,哪里需要哪里病。
現在你相信了吧,有些人生病,常常是自己愿意,自己需要,自己想“躲”進病里。因為這樣“好處”多多。所以,誰都難免扮演病人。但是,如果扮演病人形成慣性,就無法從病里走出來了。
那么,如果有一天你也想“躲”進病里,該怎么辦?
一是認知調節。突破“重體輕心”文化的影響,重視心理健康,對心因性反應有充分認識,勇于和善于正視和化解引發軀體癥狀的心理情結,堅信心病還需心藥醫,不再讓心病跑到身體上。
二是行為調節。要積極自救,哪怕還會有癥狀,也帶“病”學習和工作,而不要逃避生活。同時也需要家人配合。比如,當事人生病時不給予特別的關心,而應在他們表現正常時給予關注和鼓勵。當然,還可以求助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