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紫嬋
衛星連接全球的夢想早在15年前就遭遇慘敗,但如今硅谷巨頭又對此燃起斗志。兩個天才的
太空爭霸夢想
“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因為推出頗具科幻感的特斯拉電動汽車而成為全球極客們的偶像,如今他的志向早已經脫離了地球。2015年1月,馬斯克在西雅圖宣布了一項耗資100億至150億美元的太空互聯網計劃,旨在通過近地軌道衛星向全世界用戶提供互聯網連接服務。
在這個計劃中,他預計將最終發射4025顆衛星到海拔1100公里的近地軌道,并在5年內初步建成覆蓋全球的衛星互聯網連接服務網絡,取代地面上的路由器,為全世界用戶提供更便捷、更廉價的網絡連接服務。
馬斯克甚至提到,現在建立地球衛星互聯網服務網絡,是為了日后在火星上建立殖民地做準備,因為他的這一項衛星互聯網計劃將為他帶來豐厚的上網流量費,而他可以用這些錢建造火星城市,未來在太空中也建立互聯網網絡。
然而并非只有馬斯克一個人對這種宏大的奇思妙想充滿了興趣,就在馬斯克正式宣布這項太空計劃的前兩天,他的好友格雷格·懷勒搶先宣布了自己的創業公司WorldVu獲得維京銀河公司和高通公司投資的消息。
2014年,懷勒頻繁進出馬斯克的家和辦公室,而他的WorldVu公司推出的衛星互聯網計劃OneWeb也和馬斯克的想法極為相似,他計劃發射648顆衛星,組成衛星群向用戶提供互聯網連接服務。但不同的是,懷勒是衛星通信領域的老兵,更富有經驗,2007年他創立了O3b公司。該公司自主生產近地軌道通信衛星,并把它們送上太空。O3b公司通過12顆私有衛星向游輪、太平洋島國還有海上石油鉆井平臺上的客戶提供寬帶上網服務,用戶可以利用O3b公司的衛星寬帶信號在茫茫大海中看視頻、玩游戲。如今O3b公司已經在衛星互聯網領域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和資源。
除了馬斯克,硅谷的另一家互聯網巨頭谷歌也對衛星互聯網項目抱有野心。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證實從谷歌公司和Fidelity公司一共獲得了10億美元的融資,投資的主要用途就是資助馬斯克的衛星互聯網項目。而在投資馬斯克之前,谷歌押注的正是馬斯克如今最強勁的競爭對手懷勒。
互聯網領域的霸主們這兩年一直希望在“連接全球”這件事情上有所作為。2014年6月,谷歌宣布將投入10億美元,發射180顆衛星,為全球偏遠地區的居民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然而2014年9月,懷勒卻因與谷哥高管意見不合離開了谷歌,自立門戶開始推出自己的OneWeb計劃,谷歌的衛星互聯網計劃遭到重創。
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懷勒和馬斯克表現得更加情投意合。誰知2015年一開年,懷勒和馬斯克卻成為了新一輪“太空軍備競賽”的直接競爭對手,互聯網巨頭谷歌站在了馬斯克一邊。而支持懷勒的投資者們來頭也不小,其中之一是崛起于互聯網時代的智能手機芯片制造商高通,另一位則是擁有太空船運載發射技術的維京銀河公司。僅僅是投資者陣容都充滿了科幻色彩和劍拔弩張的火藥味。
硅谷互聯網巨頭的
新目標
除了這兩位競爭者,硅谷的互聯網巨頭們也都在憑自己的研發力量向著“連接全球”的目標狂奔。從更大規模來看,一場空中互聯網的“軍備競賽”正在硅谷上演。
谷歌除了投資馬斯克的衛星互聯網計劃,也通過X實驗室推出了“熱氣球網絡計劃”,并在南緯40°的新西蘭南島基督教堂城的航空節上正式開始進行小規模的熱氣球測試。谷歌希望利用熱氣球為農村、偏遠和不發達地區提供廉價的互聯網接入服務。
而社交網絡巨頭臉譜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克最近關注的也是怎樣能夠讓欠發達地區的人們實現上網的愿望,甚至開始學會使用臉譜。他的Internet.org項目包括利用無人機建立無線互聯網絡的計劃,在高空飛行的太陽能無人機可以向地面發射無線電信號使人們能夠上網。
互聯網巨頭們的偉大計劃都少不了一個偉大的主題,那就是“公益”。在宣傳中,谷歌和臉譜都擺出了全世界還有將近50億人未能享受互聯網服務的數據,他們希望世界相信他們在為全世界人民提供平等的上網機會。但事實上,在這場“公益”之戰的背后,巨頭們對互聯網流量入口的爭奪顯而易見:誰占領了互聯網連接中最底層的通道,誰的產品就更有可能接近用戶;連接到世界上的另外50億人也意味著,這樣的連接可能給你帶來數以十億計的新增用戶。這是一場充滿理想主義色彩和火藥味的競賽,但這并不是美國的科技界巨頭第一次向“衛星聯通世界”的理想發起沖鋒。
曾經慘敗的
“太空軍備競賽”
無論馬斯克、懷勒、谷歌還是臉譜,他們如今的空中互聯網計劃模型其實都不新鮮。十多年前,在當時的IT巨頭間,也曾有過一場燒錢的“太空軍備競賽”。
20世紀90年代,最有想象力,也最具悲劇色彩的計劃當屬通信巨頭摩托羅拉的“銥星計劃”,而與“銥星計劃”同時期的競爭者還包括由高通投資的Globalstar項目、微軟投資的Teledesic項目和阿爾卡特投資的Skybridge計劃等。這些計劃都耗資數十億美元,希望在太空中建立可以用于語音通話和數據傳輸的通信網絡,他們無不充滿野心,但最后沒有一個項目能真正成功。
摩托羅拉的“銥星計劃”代表了這一代競爭者的命運。摩托羅拉最初規劃利用77顆衛星在近地軌道構造一個衛星群,連成太空通信網絡,向其用戶廣播無線電信號,從而使用戶可以通話和上網。1996年銥星公司將第一顆“銥衛星”送上太空,1998年投入商業運營,卻在2000年宣告破產,破產時近地軌道上飛行著66顆銥衛星。
從醞釀到實現,這個計劃耗費了將近15年的時間和數十億美元,但是直到瀕臨破產的1999年,銥星公司的用戶只有5萬多人,虧損嚴重。20世紀90年代末迅速發展的GSM手機給了“銥星計劃”最致命的打擊。和GSM手機相比,銥星衛星電話的性價比簡直太低了。
20世紀末其他類似的公司命運都與銥星公司極其相似,當時砸重金參與“太空軍備競賽”的巨頭們如今都已風光不再。衛星技術水平的限制、對市場的誤判都與他們稱霸世界的野心之間有很遠的距離。
15年后,新一批巨頭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太空軍備競賽”,從模式上看,這一輪競賽很難說有什么不同。衛星技術的發展、運載火箭成本的降低和人們對互聯網的需求,支撐起他們如今的野心。
(方哲薦自《博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