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藝
又是冠狀病毒惹的禍?
最近因為一名“任性”的韓國人的舉動,讓中國人民又認識了一個新詞兒——MERS(Middle East RespiratorySyndrome),又名“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是新型的冠狀病毒,與SARS來源于果子貍類似,MERS病毒被認為來源于中東地區的標志性動物——駱駝(世界衛生組織還出了一個正兒八經的通——千萬別喝駱駝尿),但也有說法病毒是來自于蝙蝠。
自上世紀60年代首次發現冠狀病毒以來,至今醫學界已發現其有6位“家族成員”可以引起人類感染而導致患病。即便是中東呼吸綜合征也并非最近發現,早在2012年就有首例MERS病例報告,但該疾病在很長時間內呈現散發病例狀態。自2014年3月開始,實驗室確診病例迅速增多,發病地點以沙特和阿聯酋為主。今年,東亞地區的韓國出現大面積疫情爆發。截至2015年6月1日,全球累計報告MERS實驗室確診感染病例1154例,共有431例病死亡,病死率37.3%。所有MERS病例均直接或間接與沙特阿拉伯、卡塔爾、約旦、阿聯酋這四個國家有關。這便是“中東呼吸綜合征”名字的由來。
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相關國家CDC通報的病例研究結果,我國對此完成了病例輸入可能性的風險評估,并很快啟動了聯防聯控機制,開展相關培訓,制定MERS防控指南,并迅速制備出了檢測試劑,發至各個省級疾控中心及衛生檢疫機構的實驗室。國內很長一段時間并未發現M E RS病例,重點是防控和監測輸入病例。隨著MERS疾病的形勢不斷變化,我國的疾控體系也在不斷修訂、更新預案,制定防控指南和臨床診療方案。為何天降大任于CDC?
MERS和SARS一樣,都屬于公共衛生事件。它們來人類社會串門是不會“打招呼”的,所以都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露面就是個大新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性和破壞性是多方面的,一旦出現將極大影響經濟的發展,容易形成恐慌并破壞社會的穩定。因此,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和處置結果反應了疾病防控體系的應急和管理能力。
2003年的SARS在我國的爆發和蔓延有偶然卻更有必然。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發展嚴重滯后于我國經濟及社會需求,缺乏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全機制,缺乏足夠的處理和控制危機的能力,缺乏必要的人員、物資及技術力量等應急準備,最終因為SARS而將歷史欠賬暴露無遺(編輯小小吐槽一下,當年若不是SARS,許多地方的疾控部門都差點關門了)。彼時我國公共衛生體系最突出的問題表現為信息來源不準,信息渠道不暢,無法實時上報疫情,從而不利于準確地把握疫情發展態勢。此外,疾控中心資源儲備和應急處置能力不強,從而延誤和影響了了疫情的判斷和控制。
SARS之后,我國政府加快了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速度,累計投入116億元建設經費用于建立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中心的疾病防控體系和應急系統。通過摸底各地疾控系統衛生應急能力和資源,國家疾病防控體系完善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緊急救援中心、傳染病醫院基礎和配套設施,構建起一個能敏感察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使全國疾控系統可以快速作出反應的公共衛生系統。現在我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和救治體系,提高了應對重大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公共衛生體系是繁雜的系統建設工程,需要不斷積累和完善,需要政府、社會和公眾的參與和努力。不同國家政治、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其面臨的公共衛生問題也各異,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平衡、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復雜、人員流動頻繁,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因此,我國的疾控系統圍繞CDC來建設,建立了國家、省、市和縣(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疾病預防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警處置、疫情信息收集報告、監測檢驗評價、健康教育促進等公共衛生職能;此外,還承擔衛生執法監督職能。這使CDC成為負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的部門,發揮決策、協調、監督及執行作用。
CDC低調的長期“抗戰”!
抗戰經過八年而取得勝利,而SARS之后的國家疾控體系已經抗擊疾病十多年了。過去十多年的疾病預防控制任務主要由疾控體系來承擔,疾控中心的處置能力已經經歷禽流感等疾病的檢驗。這個系統是如何“抗戰”的呢?
龐大的疾控中心體系分為國家、省、市和縣(區)四個級別:
1)國家CDC主要側重于針對全國提出各項工作的規劃和工作方案,加強預測、預警監測等工作,并開展相應的研究和評價工作;
2)省級CDC則側重于制定、實施國家和轄區內的各項工作的規劃和工作方案,組織各項工作的開展并進行考核評價,指導下級的工作開展,從事相應的預測和預警工作,承擔一定的研究工作;
3)市級CDC實施省和轄區的各項工作規劃及工作方案,組織開展各項具體的工作,并指導下級的工作,承擔監測和報告的任務;
4)縣(區)級CDC的職責是負責組織實施并直接參與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承擔一定的指導職責,完成各種監測和報告的任務,普及疾病預防知識。
以禽流感為例,這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工作多由市、縣(區)來最先“經手”,所以市、縣(區)CDC經過初判和處理后上報給省級CDC,省級CDC經過判斷、處理后上報國家CDC,任何一例禽流感的疑似病例都需要國家CDC的“拍板”才能確診或者排除。
古語云: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也需要在應對突發事件中得到檢驗,從而形成和完善應急管理制度。無論是SARS、禽流感,還是MERS都是對現有疾控體系的考驗,未來也一定還有更多的挑戰。我國早期的疾病暴發預警系統長期處于“戰備狀態”,通過快速收集和整理信息,每日過萬的傳染病個案上報到網絡,迅捷的網絡直報讓信息的變化按照秒來計算。同時該系統通過快速分析,建立了日報、周報、專題分析機制,實現了快速反饋,服務于防控決策。不禁感嘆,想象力是無限的,科技的力量也是無窮的,而這也將驅除“瘟神”所帶來的恐慌,堅定我們防控傳染性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