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長
一個透亮的玻璃瓶,種上一些水草、鋪上一些小石子,然后再加入——些水和小魚小蝦,就能快速簡單地完成—個可愛小巧的微生態瓶。更令人著迷的是,在不換水、不喂食的情況下,里面的小魚能存活好幾個月,這讓很多人都非常吃驚。
微生態瓶到底是什么?
通俗地說,微生態瓶就是把少量的植物,一些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以及少量非生物物質一起裝在一個密閉的瓶子里,形成一個人工模擬出來的微型生態系統。它是把生態系統盡可能簡單但是完整地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微型的生態系統,從而在一定時間內達到穩定。
從某種程度上說,微生態瓶的流行可以看作是人們對于地球生態系統的一種復制和模仿。從小小的微生態瓶里,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生命之間互相影響、互相傳遞、相互促進的形式和過程。雖然同樣有魚兒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但是微生態瓶和家里的魚缸其實大不相同:如果魚缸沒有配上好的水過濾系統,或者是換水不勤、通風不好,魚缸水往往會泛出一股難聞的腥味;而魚作為魚缸這個環境里的消費者,顯然不可能在數月不喂食。
生態瓶其實就是地球本身的生態系統的一種體現。在小小的微生態瓶中,由不同的生物擔任著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角色。它們一同構建完整的生態系統,并且保持著生態相對的穩定。
可以這樣說,瓶子里面的生態循環就相當于一個簡化過的地球生態循環:生態瓶中的小石塊或者是沙子,就相當于地球上的土地;瓶子里的水,則相當于地球中的海洋和河流;留存的空氣,則代表了地球的大氣。整個系統的能量來源就是陽光。光線和水中的二氧化碳保證了這個系統內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它們會放出氧氣,讓小動物可以在這個體系中生存下來;同時,小魚小蝦則承擔著系統中的消費者的角色,它們會以藻類等為食物,并且排出廢物;而細菌等則會把小魚小蝦的排泄物分解成無機營養物。
生態平衡到底有多重要?
生態平衡指的是生物和環境、生物互相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時間內,這個系統里的各個部分會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來達到相互之間的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在生態處于平衡狀態的時候,系統內的各個部分能夠通過自我調節恢復到穩定狀態,而系統內的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以及周遭的非生物環境,也能夠保持能量和物質輸入、輸出的相對穩定。
對于生態平衡來說,既要保證非生物環境(如空氣、水、陽光、土壤等)的平衡,又需要讓生物種類(合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的組成類別和數量保持相對的穩定。對于一個生態系統而言,以上所有的因素都不可缺少,否則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就會斷裂,從而導致一些成分被破壞,最終導致生態失衡。
對于微生態瓶而言,它的結構雖然簡單,但卻恰恰包含了這樣“相互關聯”“互相影響”“自我調節”的核心。微生態瓶中的所有物種(藻類、魚蝦、植物、細菌等)分別承擔著不同的角色,從而影響著對方。
微生態瓶真的能一直保持穩定嗎?
的確,不用喂食也不用換水對于那些希望讓家中能有更多生命氣息的人來說,確實是很有吸引力的。和那些貓貓狗狗相比,這似乎要方便不少:既不用擔心換毛掉毛,也不會有難聞的大小便味道。但是大家心中也有這樣的疑慮:微生態瓶真的是永遠都不用換水的嗎?
當然不是。一些專業人士認為,再穩定的微生態瓶,其生態系統存活的時間也沒有辦法超過半年。這是因為,在“盡量模擬自然環境”的大前提下,如果希望穩定的時間維持得盡可能長,則對微生態瓶制作時選擇的水、植物、動物和菌群就有著更高的要求。比如,如果制作微生態瓶時只是使用了普通的自來水,水中過高的氯合量很可能會給這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因為這個系統里并不存在能夠消除這個影響因素的物種。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不少有著更深的生物學知識的人在制作微生態瓶的時候會選擇用一些特制的微生物菌群水,里面往往含有比如光合細菌、硝化細菌之類的生物菌群,同時富含有機碎屑,可以成為水中浮游生物的食物。這種經過配比和研究的水能夠形成效果更好、更加穩定的菌群,其穩定程度甚至可以超過自然環境中的菌群。不過對于愛好者來說,獲得這樣的水難度并不小。
其實,要養好這小小的一個微生態瓶,除了需要了解各種生物之間的關系以外,也需要對于自己選擇的每一種生物所適宜的生存環境有所了解。比如,很多的熱帶魚只能夠在水溫20-30℃的水中生存,但是微生態瓶中的水溫往往沒辦法保持在這個范圍內,因此在選擇的時候就需要選取那些能夠適應更冷水溫的魚類。
自制微生態瓶的幾個小貼士
◆生態瓶必須是密封的(所以敞開的瓶子并不是生態瓶)。
◆生態瓶必須是透明的,這樣才能為瓶子中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提供光能。
◆生態瓶宜小不宜大,瓶子中的水應占據容積的80%左右,留出一定的空間。
◆生態瓶中選擇投放的生物要有比較強的生命力,動物不宜太多,個體要小。
◆生態瓶中的生物成分要齊全,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都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