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才,喻紅陽,胡景容
(1.重慶市南川區樂村林場,重慶408400;2.重慶市南川區林業科技推廣中心,重慶408400)
重慶市南川區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邊緣與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地形以山為主,地勢呈東南向西北傾斜,以湘渝公路為界,大體構成中山、低山兩大地貌,湘渝公路以南屬大婁山褶皺地帶,呈中山地貌,以北呈丘陵低山地貌。區境山脈多為東北—西南走向。
南川位于重慶南部,地域在北緯28°46′~29°30′,東經106°54′~107°27′之間。東南與貴州接壤,東北與武隆為鄰,北接涪陵,西連巴南、綦江和萬盛,是渝南黔北的重要交通門戶。全區幅員面積2 601.92km2,東西寬52.50km,轄3個街道、31個鄉鎮,68萬人口。
南川處于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過渡地帶,南部屬大婁山褶皺喀斯特地貌,北部屬川東平行嶺低山谷區。地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最高點為金佛山風吹嶺(海拔高度為2 251m),最低點為騎龍鄉柏林村的魚跳(海拔高度340m),相對高差達1 911m。境內地形地貌特征:以石雷公路為界,東南屬大婁山脈西北側,山勢高峻、切割強烈、多陡崖和峽谷,地形成層性明顯,巖溶發育多溶洞,山頂多在海拔1 400m以上,為深切低中山地貌形態;西北部具有川東“紅層”地貌特征,為海拔500~1 100m的淺切低山地貌形態;中部石雷公路沿線為海拔500~800m的低山槽壩,多溶蝕殘丘階地。根據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差,全區可劃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平壩、臺地等五個地貌類型。其中:中山面積為1 057.00 km2,占幅員面積的40.6%;低山915.00km2,占幅員面積的35.2%;丘陵168.00km2,占幅員面積的6.4%;平壩239.00km2,占幅員面積的9.2%;臺地222.92km2,占幅員面積的8.6%。
南川地處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地質構造屬新華夏構造,構造線以北、北東向明顯,并有南北向、北、北西向及部分弧形構造線。境內出露地層均為沉積巖,除中間缺泥盆系和石炭系外,從寒武系清虛洞組至侏羅系蓬萊鎮組均有出露,第四系沉積物零星分布于河床、洼地及陡巖山坡腳下。地質巖性多由寒武系、奧陶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巖、白云巖及志留系、侏羅系的泥頁巖及砂巖組成。灰巖、白云巖在中山區面積約1 163.05km2,占幅員面積的44.7%;泥頁巖及砂巖在低山區面積約840.42km2,占幅員面積的32.3%。
南川地帶性土壤為亞熱帶黃壤,受多種成土因素影響,土壤類型多樣,分布交錯。全區土壤共有5個土類8個亞類21個土屬、71個土種。各類土壤所占比例和分布情況是:紫色土92 380.6hm2,占全區土地總 面積的35.5%,主要分布在海拔500~900m的低山谷壩地帶;黃壤土99 388.4hm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38.2%,主要分布在槽壩及東南部龍骨溪背斜的兩翼;山地黃棕壤土68 423.0hm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6.3%,分布在東南部海拔1 000m以上的中山臺地;沖積土面積較少,主要分布在鳳咀江及大溪河兩岸一、二級臺地;水稻土范圍極廣,遍布全區,主要分布在紫色土區和黃壤土區的谷壩地帶。
1.5.1 氣候
全區屬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既無嚴寒又無酷暑,四季分明,霜寒稀少,低日照,多云霧,生長期長,隨著地形高度的變化,氣候垂直差異明顯。
1.5.2 氣溫
據氣象局統計資料,常年平均氣溫17℃,最高年達18℃、最低年達15℃,年際變化3℃,極端最高氣溫39.8℃,極端最低氣溫-5.3℃。高于10℃有效積溫常年平均4 700℃。常年平均日照時數1 273h,最高年份達1 573h,最低年份達1 023h。年均輻射量79.67 kCal/cm2。常年平均無霜期292d,最多年為346d,最少年為245d,常年初霜在12月份中旬,終止于次年2月中旬。
1.5.3 降雨
據南川氣象局實測資料記載,全區常年平均降雨量1 183mm,最多可達1 400mm,最少1 000mm,降水量的年際變化400mm。降雨特點是從南到北逐漸減少。變幅約1.2倍,5~10月份降雨量占全年76%左右,尤以5、6月份降雨較為集中,降雨量占全年的32%,自7月份開始,降雨逐月減少,1、2月份降雨量30~40mm,占全年總量的3%,因而對地表徑流和地下水補給量具有極大的影響。
南川有大小河流56條,均屬長江水系,主要河流有26條,多發源于金佛山,河流成樹枝狀分布全境,河谷狹窄,沿途多險灘急流,水資源總量21.3億m3,年地表產水量18.87億m3。
本區礦藏資源種類繁多,分布廣,現已探明的礦藏有:煤炭20 507.92萬t,主要分布在石雷公路沿線,年開采量在168萬t左右;已探明鋁土礦儲量2 601.21萬t,主要分布在金佛山、柏枝山、魚泉等地;硫鐵礦儲量10 357.7萬t,主要分布在煤層頂底板,宜與煤結合開發;另外還有鐵礦、石英砂、大理石、石灰石、含鉀巖石、耐火粘土、鋰、鎵、鈾、鍺、水晶石等以及稀土元素和零星礦產。
南川區全區巖溶面積1 226.04km2,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47.1%。其中石漠化面積170.03km2,占巖溶面積的13.9%;潛在石漠化面積739.21km2,占巖溶面積的60.3%;非石漠化面積316.8km2,占巖溶面積的25.8%。
南川區石漠化土地中,輕度石漠化面積45.89km2,占石漠化面積的26.9%;中度石漠化面積119.42km2,占70.2%;重度石漠化面積4.63km2,占2.9%。按土地利用類型劃分,耕地108.29km2,占石漠化面積的63.8%;林地57.77km2,占33.9%;未利用地3.97km2,占2.3%。
受全區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的影響,南川巖溶地區石漠化主要集中分布在湘渝公路兩側以及南部中山區域,涉及東城、西城、南城等街道辦事處,南平、水江、三泉、金山、山王坪、頭渡等鎮。總體看來,南川石漠化土地分布相對集中,連片發展,尤其在中山地貌區域表現尤為突出,是重慶渝東南低中山石漠化區的典型代表。
3.1.1 地質構造
南川區地處四川盆地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碳酸鹽巖廣泛出露,受氣溫雨量、流水的沖蝕、潛蝕和崩塌等氣候和地質作用,由喀斯特作用造成地貌發育。這是南川巖溶地區易石漠化的背景和基本原因之一。
3.1.2 地形地貌
南川地形以山為主,中山區域接近全區一半面積,形成谷、壩、溝、嶺交錯地形,背向斜成山,兩翼較弱成谷,嶺谷相間,由于山高坡陡、地表破碎,加之溪河密布,有利于喀斯特發育。
3.1.3 氣候條件
南川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既無嚴寒又無酷暑,低日照,多云霧,隨著地形高度的變化,氣候垂直差異明顯。由于溫暖濕潤的季風氣候,加速了喀斯特發育,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蝕動力。
3.1.4 自然災害
由于南川區降雨充沛,時空分布不均,降雨集中且強度大,常年平均降雨量1 183mm;5~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6%;5、6月降雨更為集中,占全年雨量的32%,徑流沖刷地面土壤,加劇了巖溶地區水土流失,也促使石漠化的發生發展。
3.2.1 陡坡開墾
受地形地貌的限制,與全區丘陵地帶比較,巖溶地區耕地資源匱乏,人地矛盾突出,當地群眾長期開墾陡坡耕地,順坡耕種,重用輕養,導致水土流失嚴重,是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3.2.2 不合理開發建設
南川礦藏資源豐富,尤其以煤炭、鋁土礦最為突出,由于盲目采礦等生產活動,破壞林草植被,引起巖石裸露和強烈的水土流失,導致土地石漠化。
3.2.3 過度樵采
巖溶地區薪柴使用比重高,樵采使植物群落退化,生態系統脆弱,土壤侵蝕加快,植被恢復難度逐年增大,進一步加劇了石漠化。
石漠化最直接的后果是造成土地資源的損失與破壞,由于水土流失,大量的地表土被侵蝕、剝離、沖刷和移走,致使土層變薄,土壤養分含量降低,有機質含量減少,物理性狀惡化,質地變粗,熟土變生土,厚土變薄土,薄土變成光石板,逐步由壤土向礫質土演化,土壤質量和潛在生產能力下降,土地面積逐年減少,必然導致農作物減產減收。
在丘陵山區,水土流失所產生的泥沙隨地表徑流流入溪溝、河道、塘庫、渠堰和其他水利工程,并產生大量泥沙淤積,不僅減少了水利工程的容量和溪河泄洪斷面,降低調洪能力,影響其效益,還將縮短工程壽命。
石漠化導致土壤養分流失,土層變薄,巖石逐漸裸露,使耕地資源逐年減少,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趨勢,降低了土地人口承載能力。
石漠化引起更嚴重的水土流失,降低植被覆蓋率,成為洪災、泥石流、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的誘因之一。
由于土地貧瘠,土地產出率低下,石漠化已成為南川巖溶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
南川區巖溶地分布廣泛,石漠化現象十分嚴重。2012年重慶市發改委批準南川區啟動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獲批試點區縣后,全區按照國家有關部委和市級相關部門的安排,成立了由區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并在區發改委牽頭下,林業局、水務局、農委等部門通力協作配合,組織林業、農業、水利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深入治理區現場指導,按照“防、治、保”的治理思路,先后在石鐘溪、九龍溝、木渡河、福南橋等小流域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全面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小型水利水保等綜合措施,并落實到山頭地塊,實現徹底治理、一次完成、永久受益。通過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全區目前治理巖溶面積4 294hm2。同時,南川區強調統籌安排,多管齊下,近幾年來,在巖溶地區同步實施天保、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各類生態工程,造林綠化速度進一步加快,森林資源特別是天然林資源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石漠化土地惡化趨勢得到遏止,水土流失大大減少,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由于采取綜合措施,石漠化綜合治理效益凸顯。通過種植防護林、經濟林,項目區流域內年增產值200多萬元,石漠化地區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通過坡改梯、新建田間生產道路等工程的實施,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畝可增產80kg,農民增產增收效果顯著;通過山坪塘整治、排灌溝渠、蓄水池等水利工程的實施,讓項目區群眾直接參與工程建設,增加農民就業,獲取勞務報酬,增加了收入。在石漠化治理工程中,針對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通過不斷摸索和嘗試,逐步總結出先進的治理模式,為今后大面積開展石漠化綜合治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肖杰易,申明亮,易思榮.重慶南川石漠化山地現狀調查與防治對策[J].安微農業科學,2009,37(1):357~358.
[2]龍永光,宋 林.黔東南石漠化治理主要植物種選擇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7):330~332.
[3]鄭紅雷,謝世友,夏 凱.重慶南川石漠化及對策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5(1):197~201.
[4]吳協保,孫繼霖,林 瓊.我國西南巖溶石漠化土地生態建設分區治理思路與途徑探討[J].中國巖溶,2009,28(4):391~396.
[5]解 天.從廣西土地石漠化成因談防治對策[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07:33~34,43.
[6]袁 春,周常萍,童立強.貴州土地石漠化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對策[J].現代地質,2003,17(2):181~185.
[7]游 群.石漠化恢復生態學研究進展[J].湖南林業科技,2006,33(1):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