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亞萍,黃麗春,李智宏
(麗江拉市海高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云南 麗江674107)
云南拉市海高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于1998年,保護區總面積6 523.0hm2,由天然高原湖泊拉市海、文海、文筆水庫和吉子水庫四片組成,其范圍在行政上屬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的拉市、白沙、黃山、太安四個鄉(鎮)6個行政村所轄。
拉市海保護區原為滇西北大地槽的一部分,在中生代燕山運動時期由褶皺隆起成陸,后受東西方向的強烈應力擠壓,沿南北方向產生了一些大的斷層,形成南北向的橫斷山脈。
根據《自然保護區類型與劃分級別原則》(GB\T 14529—93),拉市海高原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歸屬于“自然生態系統類別”中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類型”的小型保護區。
拉市海是典型的以森林為依托的內陸高原湖泊濕地。以高原湖泊、季節性湖泊,黑鸛、黑頸鶴、中華秋沙鴨、海菜花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主要保護對象。
2.2.1 典型性
拉市海濕地地處橫斷山系高山峽谷區的三江并流地區及生物多樣性三大中心之一的橫斷山系生物地理區域。其低緯度高原地貌和氣候,以及完整的內陸濕地和水域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在云南高原以及西南高原濕地類型保護區中具有典型性,是我國重要的遷徙水禽鳥類越冬地之一。
2.2.2 稀有性
拉市海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擁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8種,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32種,其中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鳥類有7種:黑鸛(Ciconia nigra)、中華秋沙鴨 (Mergussquamatus)、白尾海雕(Haliaeetusalbicilla)、金鵰(Aquilachrysaetos)、林雕(Ictinaetusmalayensis)、黑頸鶴(Grusnigricollis)、白頭鶴(Grusmanacha)。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鳥類有29種:灰鶴(Grusgrus)、大天鵝(Cygnuscygnus)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兩棲爬行類1種,為紅瘰疣螈,哺乳類2種,分別為獼猴、小靈貓。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野生動物179種。
保護區總面積6 523.0hm2,由天然高原湖泊拉市海、文海、文筆水庫和吉子水庫四片組成,地塊分散,保護區內社區人口眾多,管理難度大。目前,拉市海保護區管理體系只有管理局一級機構,人員20人,承擔保護管理、科研監測管理、鳥類環志、宣教、財務、機構運轉等日常工作,任務繁重;拉市海保護區實行分片區管理,4個片區,尤其面山巡護人員缺乏,人手明顯不足。應增設二級機構,補充人員。
拉市海保護區管理局人員缺乏有效的培訓機制,專業人員業務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管理局還未形成有效的培訓和激勵制度。提高現有人員的業務素質是提升保護區管理機構能力和管理效率的關鍵,對實現保護區的科學、規范管理至關重要。
拉市海保護區建立之初,曾組織開展了濕地植物、陸生植物、鳥類、魚類、兩棲爬行動物、浮游生物、社區情況等的資源本底調查。調查還不全面,深度也還不足,信息管理系統和基礎數據庫還未建立;保護區還未開展綜合科考工作。十多年來,拉市海保護區已發生較大變化,上述資源本底有必要更新,進一步摸清。
拉市海保護區只有1 002hm2水域面積為國有,其余土地(包括林地和農田)權屬為集體所有。保護區社區民生及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自然資源的原始利用,上山采摘菌類、挖野菜,下湖捕魚、采海菜花,濕地草甸隨意放牧牲畜等活動,特別是以傳統農耕業、漁業和林果業為主的地方經濟發展活動對保護區自然資源的威脅較大。
增設二級機構管理站,建立健全保護區管理局—管理站的保護區管理機構,理順管理體制。落實管理站管理人員,合理安排人員,充實基層巡護人員,使人才結構合理化。加強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明確管理職能和責任,實現管理的規范化、系統化和科學化。在充實保護區人員編制的同時,結合保護區崗位結構和現有人員,制訂合理的人才引進和培訓計劃。
根據保護區科研監測工作的實際需要,培養具有專業技術水平的科研骨干,合理配備人員結構,建立有效的科研監測體系,構建科研監測及管理隊伍。根據保護區的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科研監測項目,特別是候鳥監測、濕地植物生態系統研究;啟動保護區綜合科考工作;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推動保護區信息化建設,實現資源信息共享;為保護區開展動態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與社區協調配合,建立專業宣教隊伍,配備專業宣教設備,采取各類宣教形式,制定長期宣教計劃,通過各類媒體,加強對保護區周邊社區群眾和利益相關者的宣傳教育,使他們懂得保護與生態相輔相成、保護是社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命脈、保護區的法律地位、破壞保護區資源的法律后果,以及保護自然與人類生存的關系等。讓他們充分了解保護區在改善生態環境以及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結合當地扶貧、環保、農業和林業等產業項目規劃,在保護好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水資源和景觀資源,進行適度開發。引導、促進、扶持有利于自然資源保護的經濟產業,例如由第一產業轉向輕污染的有機農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推進政府實行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積極探索增加群眾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途徑,從根本上解決自然保護與社區發展的矛盾。同時,加強與周邊社區的協調配合,通過建立各類社區共管組織,協調管理周邊社區的生產生活,讓社區群眾主動自覺參與保護區的自然資源保護。
[1]國家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司.自然保護區現代管理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2.
[2]陳克林.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合理利用 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3]孫翠玲,姜永誥.濱州市濕地保護現狀與對策探討[J].中國環境管理,200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