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蘇云
(安徽恩龍園林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寧國 242300)
園林意境是最能體現出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的一種載體,因為它的意境美感要比其他藝術形式更加明晰和直接,也更加容易讓人得到美的體驗。有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楊柳淺渾黃”,以此帶給人的那一種不可復制、不能言語的色彩美感;還有如“吟蛩鳴蜩引興長,玉簪花落野塘香”,以聲音和嗅覺展現于人前的美感;或如“荷雨曬衣濕,蘋風吹袖清”傳達給人的觸覺美感。且不論哪一種美感更上,它們之間相得益彰促生出的生動和真實,就是園林讓人流連忘返、余味無窮的根本所在。
中國古典園林融合了各種各樣的文化,最初便是由一眾文人墨客,推導出的一種造園文化,比如,園林中最常見的樓榭、長廊,其中滿溢文學以及繪畫的內容。而就繪畫視角而言,園林中的各個景物在色彩的配置以及大小比例方面都追求一種和諧,而且在用色方面,中國文人的美術比較推崇構圖灑脫、基調色素凈,常見于文人園林院落的如白墻,或灰瓦,或青磚等,都充分表現出文人園林的主要美學格調,即是一具不落俗套和高潔的風骨。
在園林的構景藝術中,寫意是指對那些占用較少物質材料,同時體量很小但又能夠引發人們聯想和想象的景觀進行恰如其分的布置,將它們作為一種媒介,讓觀賞者能夠突破有限的景物空間,讓人的審美意向可以升華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境界中。中國古典園林是一種造型藝術,它在彰顯自身的豐富內涵時,也會受到一些諸如空間條件以及藝術手段方面的限制,這就需要采用寫意的方式。同時,中國的古典美學大都非常注重對“言有盡而意無窮”藝術境界的營造,由此,這些逐漸演變成了古典園林藝術的一種自覺性追求。
古典園林意境設計關鍵在于“虛”。正所謂“致虛極,守靜篤,吾以觀復”,虛明而靜。欲得此“虛”之法有三,一是詩文啟迪,即通過詩文題刻匾額使古典園林與詩文意境相映生輝,營造濃厚的詩意氛圍和藝術境界;二是虛景羅織,即是將色香味聲、光影、節令感受組織到景物之中深化主題,如揚州可園就是利用節令變化的典例;三是實景虛構,即是對景物進行有機分割、延伸、交溶、流轉,如分景、隔景、框景、借景,擴大豐富空間,虛幻莫測產生幻覺效應。
所謂“意境的哲理”,正是意境美的心靈升華。道家的美學思想最終追求的是“折理察全”,而對于現實人生并不是完全回避消極的,其中不乏對人生態度、歷史責任、社會理想、宇宙大化的思考。有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最好的例證。一言蔽之,園林意境美的有無高低,是成功與否的標準,且與道家思想的指導分不開。
禪宗作為佛教中國化的一種產物,融合了印度禪學思想以及我國莊玄思想,其心性為本、萬物合一的世界觀讓當時士大夫們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共鳴。禪宗思想影響下,中國古典園林在設計中更加強調由景物而引發人們的心靈感受,其中山水、景物以及建筑不再只是單純地發揮其本有的屬性功能,而是更多地要發揮出引發人們心靈共鳴的精神功能。然而,禪宗的這種思維方式對于園林藝術產生的影響,直接體現在意境美。設計者賦予了景物一種更為悠遠的意境,達到一種情景融合,帶給人一種象外之象,讓人在有限的景物中可以感悟到一種無限的生命境界,正如常言道“模山范水”、“咫尺山林”便是其最好釋義。
莊子時對太古至德之世的向往就是一種萌芽,直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隱逸思想更是發展到了極致之境。知識分子對于社會上的喧囂浮躁普遍都懷有一種厭倦之感,故而紛紛選擇寄情山水的隱逸生活,浸淫于樸素的山野以及寂靜的山林之中,即是對心靈的一種極大慰藉。身處這樣一個大的環境與背景,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了園林的創作風氣,這一思想引導著人們在建造園林時更為重視“天然趣味”,追求一股“稚拙之風”,藉此方式來寄予對返璞歸真的渴望情思。
中國古典園林最根本、最核心的即是意境美,造園格調是其終極追求。所謂意境,即通過有限物象來實現無限意象的空間感覺,“境生于象外”,使觀臨者獲得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利用物象使人的情感體驗和理念得到升華。究其種種特質,為后世當代造園設計的啟示,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
(1)在現代的園林設計中,大多數都是一種模仿與抄襲,呈現出高度的同視化現象。在園林的立意方面,當代設計并沒有凸顯出與時代相呼應、與現實相契合、與理念相一致的獨特個性,整體藝術水準趨于中下水平,造詣難有提高,甚至可以說已然遠遠脫離了古典園林的那種對高雅格調的美學追求。而古代的造園,大都由文人設計,在造園之初就開始進行多方位的研究,無論是從選址和立意還是布局和點題方面,每一點一處都要進行細致的揣摩,實現精雕細刻的效果。由此,當代設計,必須進行合理的規劃,充分體現出園林設計思想中的高雅格調。
(2)全程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強調人和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共生。這不僅是古典園林對現代造園的啟示,同時也符合了國家倡導的“科學發展觀”思想,要以“人和大自然之間的和諧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為設計初衷與目的。所以,當代園林的設計必須強調對人的主體地位以及人和環境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予以充分且深刻的認識。
我國古典園林之中,不僅在園林各個景區能發現各自獨特的美學追求,其中任意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夾雜著或是散發著無窮的意蘊,帶給人一種深長的寓意。因此,只有在充分借鑒古典園林造園思想的基礎上,再進行現代創新設計的融合,才能走出“抄襲”困境,不斷創造出符合當代氣息的園林佳作。
[1]劉 麗,趙 昀,王建國.試論從中國傳統文化觀看中國園林景觀[J].現代園藝,2013(8).
[2]王玲玲.中國古典園林的語言觀對現代小區景觀設計的啟示[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6).
[3]季文媚.淺議中國傳統庭院空間圍合與構成的基本方式[J].安徽建筑,2008(3).
[4]劉海燕.探析蘇州古典園林理水藝術與手法[J].中國園藝文摘,2013(6).
[5]張 賓.古典園林在現代建筑及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安徽建筑,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