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州 貴陽550002)
水務一體化旨在建立統一的水務管理體制,對區域的防洪、蓄水、供水、節水、污水處理等,實行統一規劃、配置、調度和管理,變“多龍管水”為“一龍管水”。在新時期中央治水方針指導下,水利部提出了“從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時期治水思路,積極試驗并逐步推開水務體制改革。
貴州省貴陽市擬在全市范圍內對水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就是為了推動該市的水務一體化進程。
目前貴陽市水行業缺乏對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管理分割,不利于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水行業管理缺乏系統化,水源與水廠分割、自來水管網與自備水管網分割、供水和排水分割、城鎮用水與農村用水分割、凈水管理與污水治理分割、節約保護與開發利用分割,不利于系統利用、協調治理和統一保護。因此,加快水務改革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貴陽市水資源短缺,主要表現為:①資源型(水量型)缺水,全市人均水資源量1 288m3/y,小于人均缺水警戒線1 760m3/y,屬水資源緊缺地區,中度缺水;②工程型(季節型)缺水,水資源年內、年際分布嚴重不均,洪枯、豐枯現象明顯;③水質型缺水,隨著城市的發展排污量增加,而污水治理嚴重滯后,且取水量加大降低水環境承載能力,加劇水環境惡化。
根據《貴陽市水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規劃》,該規劃以城市供水、縣鄉村供水、農業灌溉為主,兼有污水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防洪排澇、水力發電等綜合功能。建設內容包括108座中小型水庫供水或灌溉工程、129處引提灌溉及人畜飲水工程、23.3萬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102處污水處理工程、1 500km2水土流失治理工程、131處防洪排澇工程、10處水力發電工程等,總投資81.9億元,實施分期建設。
在擬采用亞洲開發銀行行業貸款下,貴陽市政府從上述規劃中初選了先期實施項目,總投資約26億元,即:46個水庫供水/灌溉工程、9個成片灌區配套改造工程、12.79萬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重點水源保護區和重點水土流失區的800km2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作為先期實施項目。
貴陽市水資源綜合開發項目具有以下幾個特點:①涉及面廣、點多,覆蓋貴陽市六區三縣一市,總面積8 034km2,工程施工點不計其數;②建設周期長,時間跨度大,近期水平年2010年,規劃期2005~2030年共計25年;③規劃項目具有一定連續性,如水庫水源點工程配套輸水管線和水廠建設,并考慮配水管線和污水處理廠項目,顯然有別于以前僅考慮水庫供水而不涉及對用水戶的末端治理;④項目類型復雜,子項目具有一定不確定性,項目總體上分為城市供水、縣鄉供水、灌溉及人畜飲水、水土流失治理、水力發電、防洪排澇等類型,且大多數子項目為初選方案,需在下階段深入論證其可行性。
貴陽市水資源綜合開發項目的上述特點,確定了其環境影響評價不但需要采用常規預測方法對單個子項目進行評價,還需站在行業、流域的角度重點分析可能產生的累積影響,分述如下。
采用常規環評方法,從規劃的單個子項目角度出發,按照項目類型,對施工期、運行期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概要性評價,并提出相應緩解措施,其目的主要在于為將來在具體落實子項目時,事先對其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有一個初步認識,并為可研階段編制單獨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提供指導性框架。常規環境影響預測評價在此不再贅述。
累積影響通常指在一段時間內多個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各種附加的或耦合效應。在縱觀各單個子項目環境影響的基礎上,需進一步從整個水資源規劃角度開展累積影響評價,原因如下。
(1)規劃項目類型多且復雜,子項目數量大。貴陽市水資源綜合開發涉及供水、灌溉、污水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防洪排澇、水力發電多個類型,在各類型下又規劃了237 726個子項目;
(2)空間跨度大,涉及貴陽市三市區、三郊區、三縣和一市,總面積8 034km2,包含8個水資源區的98條河流;
(3)時間跨度大,規劃期限自2005~2030年,總計25年。各子項目將分期實施,而后期開發項目則將在先期項目環境影響基礎上產生疊加影響,包括加和作用和協同作用;
(4)許多子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具有累積和滯后效應;
(5)從單一子項目來看,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小影響,但不同開發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疊加,往往會產生加和效應或協同作用。
(6)從中國乃至世界上的水資源規劃實例可知,任何一個水資源規劃都將對當地環境產生累積效應,尤其是對生態環境。
因此累積影響評價是水資源綜合規劃階段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以建設生態環境友好型的水利項目,實現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下文以貴陽市水資源綜合開發項目為例,探討其可能產生的累積影響,并提出減免措施。
4.3.1 水庫對環境產生的累積效應
城市供水、縣鄉供水、灌溉及人畜飲水、水力發電工程均可能涉及水庫建設,而某些水庫是建在同一條河流上,形成所謂的梯級水庫。水庫群有可能破壞整體河流的生態完整性,其破壞程度受控于水庫間距離、水庫數量、當地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等多種因素。但值得一提的是相比于單個水庫而言,水庫群對河流生態體系的影響遠遠大于單個水庫,主要表現在:
對水生生物的阻隔作用大幅增強。這種作用甚至超過單個水庫的簡單加和。單個水庫條件下,水生生物若不適應水庫周邊環境,可以上溯或下徙至其他河段,找到適宜的新的棲息地,開始逐漸適應新的生境,并恢復正常生活,除分布密度發生變化外,不會造成種群數量減少。而在水庫群條件下,這類原本可以重新獲得生境的水生生物則因上下游的通道均受阻,只能被動地適應水庫環境,因環境變化迅速,要求水生生物在極短的時間內適應新的環境,往往導致幼體大量死亡,而河流完全被阻隔后又破壞了外界的自然補償機制,使外流域生物無法入內補充,最終將導致某些種群數量減少甚至消失。
河流梯級開發對水溫的影響。以貴州省紅水河梯級開發為例,從上游到下游分別為天生橋一級、龍灘、巖灘、大藤峽等。抬高水位在100m以上的有天生橋一級和龍灘,庫容最大、水庫最深的為龍灘電站。天生橋一級庫區河段,多年平均水溫為19.8℃。龍灘水庫河段,多年平均水溫21℃。天生橋一級和龍灘梯級,水庫水溫都具有穩定分層特性。天生橋一級水庫下泄水流使龍灘水庫入庫年平均水溫降低3.9℃,降低最大達6.3℃。龍灘水庫不僅受本身建庫影響,且還受天生橋下泄水流水溫的影響。而巖灘水庫則同時將受龍灘和天生橋水庫下泄低溫水的累積影響。
連鎖潰壩風險。在超標洪水或其他非常情況下,如果上一梯級大壩發生潰壩,巨大的沖擊能量將強烈沖擊下級水庫,極可能引誘其發生潰壩,形成梯級水庫的連鎖潰壩。毀壞周邊農田、房屋、基礎設施,造成巨大破壞。
庫底泥沙的二次污染。形成水庫后,對泥沙有沉積作用。而某些泥沙為膠質體,吸附有毒、有害物質,這些污染物暫時穩定一段時間后,在一定誘發條件下可能會釋放,發生二次污染,危害水生生物及人體健康。而隨著水庫沖沙系統的開啟,這些二次污染物順水流進入毫不設防的下級水庫,如果下級水庫為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則會極大地破壞水質,甚至使其喪失供水功能。而一旦人體飲用這些不潔水,則成為間接受害者。
調水對環境產生的累積效應
供水、灌溉及人畜引水、水力發電工程都可能涉及調水,即某河流中的水量通過輸水管網引入水廠、農田或電站(主要是指引水式電站)。單個引水工程對水文的影響可能不顯著,但多個引水工程集中在同一流域后,則會改變徑流的地區分布,使水資源分布在時間和空間上發生重大的變化。尤其是對下游水質、水量產生不利影響。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條主河流及下游支流都建有引水工程的情況,在主河流上游引水后,下游河道水量就會成倍減少,一是本身上游天然來水量因外調而減少,二是切斷下游支流匯入后的補充水量。
退水的累積效應
供水、灌溉項目退水對環境產生的累積效應,主要體現在時間滯后性。
引水水量通過用水戶后,在不采取任何處理措施的情況下,因污染途徑復雜,其水質會產生不同的變化:1)如果作為人畜飲用水,則退水中的CODcr、SS、NH3-N等指標會上升;2)作為工業冷卻水,最明顯的變化是使退水水溫升高;3)作為工業生產用水,則退水水質取決于生產環節,一般都會帶入某些特殊的工業污染源;4)作為灌溉用水,則在田間浸泡期間,部分農藥、化肥等污染物溶出,并隨退水流出田間。
含污染物的退水最終回歸河道,引起河流污染。
由于從供水到退水存在時間上的顯著滯后,一般情況下主體工程設計只考慮與經濟指標休戚相關的水源工程、輸水工程及水廠或田間灌溉渠道,而退水污水處理系統卻被排除在外,特別是農田退水處理設施,這樣容易導致末端污染。
4.3.4 緩解措施。
(1)確保流域的生態完整性。水資源綜合開發規劃要樹立流域水量、水質、水能統一管理的概念,將流域視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綜合考慮開發活動間的相互影響,統籌兼顧生態保護與建設發展的關系。
(2)建設生態友好型水利工程。在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上必須節水優先、治污為本、適度開發、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生態友好型水利工程。
(3)重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國環境影響評價法》中確定了規劃環評的地位,這是對我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重大完善。流域規劃環評是按照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和容量要求,對流域內重大開發活動、生產力布局、資源配置,提出更加科學合理的建議,以保證經濟社會健康有序向前發展。
(4)積極尋求技術支持。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具有供水、防洪、灌溉、發電、水保等多項功能的水利工程仍將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大支撐作用。目前我國已經高度重視流域開發對環境造成的累積影響,國家環保總局于2005年12月在北京召開了水電水利建設項目水環境與水生生態保護技術政策研討會,提出了相關技術措施和建議。2006年1月頒布了《水電水利建設項目河道生態用水、低溫水和過魚設施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試行)》,進一步規范水電水利建設項目水生生態與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以上資料都可作為水資源綜合開發項目環境保護措施的參考文件。
(5)在進行單項目環評工作時應詳細分析選址和設計的替代方案,尤其是在建壩時應注意方案比選,以下是可供借鑒的經驗:通過采取水質保護、節水措施或限制人口增長等措施,避免或者推遲修建大壩;大壩選址應使不利環境影響最小化;調整壩高、正常蓄水位、壩型和水庫運行調度方式,盡量減少淹沒損失,縮短減水河段,確保大壩下游最低生態流量。
(1)發揮綜合效益。水資源綜合開發項目集水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于一體,具有供水、防洪、水質保護、生態保護、發電多種功能。將世界上先進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理念融入到水務事業中。全面地考慮了水資源從收集降雨如修建水庫,到開發使用如引水灌溉,至末端治理如污水處理的全過程。項目實施后為城鄉居民提供優質水,增加農業產出,提高農民收入,消除貧困,提供清潔替代能源,減少因伐木對生態的破壞。并推進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管理,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修復生態系統,緩解水資源短缺,減輕流域陸源對河流的污染,真正改善水環境質量。
(2)推進水務改革。有利于增加對水的客觀規律的認識,加大加快水務改革力度,推進水務一體化體制改革進程,建立統一的水務管理體制,對區域防洪、除澇、蓄水、供水、節水、水資源保護、污水處理及其回用、地下水回灌等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調配,實行水務一體化,建立生態控制與生態修復相結合,最終達到流域水環境治理的目的。
開展水資源綜合開發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不僅需要分析單個子項目的環境影響,還應站在行業發展、流域開發的角度,重點評價整體項目所產生的累積影響,才能為有關職能部門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
[1]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市水資源綜合利用與開發規劃報告[R].貴陽: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06.
[2]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市水資源綜合開發和水土保持項目建議書[R].貴陽: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2006.
[3]陳巧云,趙小慶.淺談流域開發環境影響評價[J].湖南水利水電,2007(7).
[4]蔣固政.水資源開發的項目環評與戰略環評[J].2005.7中國水利,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