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佳明
(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林業勘測設計院,廣西 崇左 532200)
面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嚴峻形勢,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生態旅游作為一種崇尚綠色、促進環保、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旅游新形式,將保護與開發相結合,以滿足旅游者需求和改善當地社會經濟效益,成為資源保護的有效途徑。與傳統旅游不同,生態旅游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游方式,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居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游的最終目的,發展至今生態旅游已成為國際保育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
森林作為最具有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體系,擁有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誘人的景觀,使其成為發展生態旅游觀光的最佳地點之一,在我國被游客評選出的“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中,便有35處與森林有關。由于國家正大力推進林業的轉變,著力構建林業生態和產業體系,同時隨著人們關注森林資源和保護自然環境意識的提高,森林生態旅游已成為旅游中的一個新亮點。
堪圩鄉和碩龍鎮位于廣西大新縣城西南面,屬喀斯特地貌,孤峰林立,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72%,非常適宜森林生態旅游發展。其中,堪圩鄉旅游資源有明仕田園風景區、謹湯齊風洞、撥浪巖畫等??佰奏l的明仕村弄朋屯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明仕田園區,該屯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和積極推進壯族民俗村風貌改造工程,目前屯容屯貌、農業生產及群眾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了堪圩鄉“第一文明富裕村”。而碩龍鎮內設有碩龍國家二級口岸和德天、碩龍、巖應3個邊貿互市點,是大新縣生態邊貿旅游城鎮。境內的德天跨國大瀑布是中國最美的六大瀑布之一,為國家AAAA級景區,2014年游客人數達128萬人次,門票收入6850萬元。其他主要景點還有沙屯疊瀑、黑水河風光、太陽幽谷、千年蜆木王、靖邊炮臺等10多處。
從對生態旅游的概念界定出發,剖析森林生態旅游區別于傳統景區景點游覽的獨特性和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的意義。從系統的角度構建森林生態旅游的開發模式,并對大新碩龍至堪圩一帶的森林系統進行研究探討。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概述生態旅游的內涵,重點探討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模式的本質區別;
(2)分析堪圩鄉至碩龍鎮一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環境條件及其生態旅游開發戰略框架;
(3)研究森林生態旅游開發實施對策。
森林生態旅游是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之后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是隨著現代社會高度城市化,人類追求自然、返璞歸真心態的具體體現。從生態旅游和森林旅游的概念進行延伸,可以地理解為:①以森林生態旅游資源為旅游目的地;②以享受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為主要目的;③森林生態旅游是森林生態系統功能輸出的一種非物質形式,有利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④森林生態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人們對森林的認識,它所變現出來的文明行為便是對森林環境的可持續利用;⑤森林生態旅游是旅游開發者和旅游者的生態責任感在森林旅游中的體現。
森林生態旅游產業發展要以可持續發展觀為指導,結合生態旅游產業基礎和發展環境,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向導相結合。充分發揮政府在產業規劃、組織、協調、管理中的職能。同時,也要使資金、技術、人才、知識等要素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推動森林旅游產業形成和發展。
作為一種較新的旅游發展模式,森林生態旅游與傳統旅游模式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傳統旅游模式是以市場為導向、資源利用開發作為理論支撐,其具體目標是實現旅游產業發展經濟效益最大化,在開發運作過程中,主要是以旅游資源評估分析、市場調查分析和開發與規劃的方式進行,無明顯的生態保護教育作用,受益對象為政府、開發商和旅游者;而森林生態旅游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注重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結合,在開發運作過程中,是以資源本底調查評價分析與市場分析、森林旅游環境評估、森林旅游產品開發、生態環境監管的方式進行,具有明顯的生態保護教育作用,收益對象為政府、社區、開發商、旅游者。
堪圩鄉與碩龍鎮主要依托213省道大新段、雷榜公路,周邊的景區包括德天瀑布、名仕田園景區、黑水河巖溶濕地景區等。主要地理位置位于崇左市西北部、大新縣東南部,北緯22°29′~23°05′,東經106°39′~107°29′之間,正西與越南毗連,國線界限長約40km,距自治區首府南寧143km。
地形地貌:項目區以內喀斯特地貌、丘陵地貌為主,占66.5%,其余主要為臺地和低山地貌,地勢比較開闊。
水文:項目區域主要是左江,具有通航、飲用、灌溉等多種功能,其次是黑水河,主要功能是灌溉。水庫主要有那榜水庫、那岸水庫等,水庫規模均較小,為單一的灌溉工程,無發電、飲用功能。地下水資源豐富,水位較高,為鄉村居民主要的生活飲用水。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全年氣候溫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1.7~23.0℃,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0~10.0℃,年平均降雨量1400~1700mm,雨量相對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濕度為80%;常年主導風向為北和西北,年平均風速為1.7m/s。熱量豐富,年日照時數1650~1750h,太陽總輻射量為108.4kCal/cm2;年均無霜期達346d以上。總的氣候特點是雨量充沛,熱量豐富,無霜期長。
土壤:項目區的土壤類型主要有紅壤、赤紅壤和紫色土,成土母巖主要有砂頁巖、花崗巖、第四紀紅土、紫色巖、石灰巖等。土壤大多偏酸性,pH值在4.5~6.5之間,有機質含量屬中低水平,含量在1%~3%之間。土壤質地大多為沙壤土,塊、粒狀結構。
植被:主要以風水林、護村林形式存在,局部山谷或村莊旁保有小片次生林,現狀植被主要以人工植被為主。
堪圩鄉位于位大新縣城西南面,距離中越邊境最近3km。雷榜公路經過境內,行政面積879km2。2010年全鄉共有4320戶17762人,其中農業人口17253人,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約192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6246萬元。有國家和自治區級生態公益林8240hm2,森林覆蓋率達68%,轄區內旅游資源豐富,是廣西鄉村旅游建設示范點之一,明仕田園、圣泉谷、汽車營地是其境內重要景點,平均每天游客量達1000人以上。
碩龍鎮同樣也處于中越邊境,有7個行政村42個自然屯與越南高平省下瑯縣、重慶縣接壤。雷榜公路、316省道經過境內和325省道延邊公路通過。2010年全鎮共有13053人,行政面積165km2,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39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0670萬元,財政收入716萬元。森林覆蓋率達到84%以上,主要景點有沙屯疊瀑、黑水河風光、大陽幽谷、千年蜆木王、靖邊炮臺等,平均每天游客量達1200人以上。
2014年大新縣圍繞“大德天景區”升級改造項目(創5A),開工建設游客集散中心,改造項目已完成土地平整工程,游客集散中心主體框架已完成,累計完成投資9000萬元。重點推進崇左—靖西過境高速公路和雷平—碩龍—下雷二級公路等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國家級生態自然保護區項目建設管理,恩城自然保護區成功晉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另外,研究區內還將規劃建設中國—東盟大新生態旅游公園(安平旅游區)項目(主要建設黑水河濕地公園、黑水河水上觀光游、國際高檔休閑度假基地、延年益壽養生基地、格強珍貴樹種和木棉花觀賞基地、民俗文化活動中心、三河匯流瀑布區、邊關特色美食城、崇左攝影美術創作基地、沿河百里自駕游等10項內容);其中,黑水河國家濕地公園已于2014年5月28日通過自治區評審,正在向國家林業部申報,有望通過驗收命名。
大新堪圩至碩龍一帶依托獨特的自然資源、人文風情和優良的生態環境,發揮德天瀑布、明仕田園風光等景區景點的品牌效益,帶動同區域的森林生態旅游發展。
(1)森林生態游覽區:為森林生態旅游的主體功能區,以森林生態環境為主,突出自然野趣和保健等多種功能,因地制宜,發揮自身優勢,形成獨特風格,立足于駱越文化特色。
(2)觀光休閑度假旅游區:以林區內部地勢平坦的主要道路為界,打造旅游酒店、餐飲及傳統工藝購物點。
(3)森林科考教育區:選擇植被豐富的林區,組織策劃以森林植物為主題的科考活動。
(4)特色林下經濟種養殖區:主要在森林游道的林區內種植金花茶、鐵皮石斛、雞血藤等特有森林產品,逐步發展林下養雞、養羊、養蜂業。
(5)綜合服務區:設置旅游服務中心,提升森林生態旅游綜合服務水平。
(1)森林生態旅游:組織游客栽培種植珍貴樹種,如:金花茶,沉香,黃花梨等,并逐步養護一片游客生態林和風景林,吸引回頭客。
(2)森林休閑度假游:開發森林景觀資源,既體現生態旅游活動的自然特色,又可以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發展森林旅游養老保健療養類項目,在森林旅游景區內可設置一些休閑娛樂設施,提倡徒步登山,使游客感受大自然的清新空氣。
(3)森林科普教育游:聯合當地高?;蛄挚扑O立森林科普基地,定期面向游客舉辦珍稀動植物科普教育研究考察活動,開展針對學生、教育環保組織等科研群體的森林科普旅游。
(4)特色森林文化風情游:結合當地的駱越文化習俗,可舉辦斗雞比賽、天琴彈唱、跳打榔舞等節目,豐富旅游文化內涵。
大新堪圩至碩龍一帶山清水秀,自然風光秀麗迷人,旅游資源豐富。因此,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應本著科學規劃、嚴格保護、合理開發、規范經營、永續利用的原則,結合當地旅游資源特色和區位條件,開發與保護同步進行,貼近自然,保持鄉土特色,禁止任何商業性旅游,以保護其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其次,要控制污染,森林生態旅游區域應普及太陽能、沼氣、冷能等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日常生活用品以可降解材料為主,在滿足旅客基本的食宿需求外,應盡量減少對空調、汽車、飯店等奢侈消費的需求,對生活污水及垃圾的處理應采用生態工程技術,做到物質的循環利用。
堪圩鄉至碩龍鎮一帶森林面積廣闊,旅游資源豐富,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森林生態旅游的開發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旅游產品來吸引游客,尤其是城郊地帶的森林保護區,開發森林生態旅游的競爭力更大。所以,應抓住游客求知、求新、探險、獵奇的心里特征,注重森林生態旅游產品多樣性開發,推出以休閑和觀光旅游為主體,注重參與性、教育性、娛樂性,結合地方特色的多層次旅游活動,根據旅游資源的構成特點,開發較為成熟的生態觀光產品。
事實上,大新堪圩鄉至碩龍一帶的森林旅游資源及其優良的區位條件,具有吸引游客的巨大優勢,特別是國務院出臺《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后,帶薪休假制度的落實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周邊景區的自駕游和鄉村游人數逐年增長,為適應時代發展要求,規劃開發好森林旅游資源,才能使生態旅游業有更新的飛越和發展。
強化森林生態旅游宣傳,打造品牌。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展示特色森林生態旅游資源,提高對外知名度。一是強化媒體宣傳,有計劃地對大新堪圩至碩龍一帶的森林旅游資源進行宣傳;二是強化平面廣告宣傳,在主要路口制作大型旅游宣傳廣告牌,介紹森林生態旅游基本概況,突出當地特色;三是發放宣傳資料,積極籌備有影響的宣傳活動,制作和發放宣傳資料,把當地的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融合一起,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在推進森林旅游與生態、資源等方面的和諧發展同時,加強對旅游者進行生態保育教育,提高他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規范森林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與修復的職權范圍,使森林旅游區的開發、管理、保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效制止破壞性的開發與低水平的建設。
推出了以林區觀光游、探險游、森林科普游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生態旅游產品,逐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六大配套的林業生態旅游服務體系,使當地居民直接參與到森林旅游的服務當中,增加就業率,提高社會綜合收入,調動他們保護森林生態環境、傳承和挖掘傳統特色文化的積極性,使森林生態旅游業逐步成為林業產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
[1]鐘林生.生態旅游規劃原理與方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
[2]王淑芳,俞益武.傳統旅游與生態之比較[J].當代生態農業,2006,6(1):106~108.
[3]趙麗麗.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開發研究——以二郎山國家深林公園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