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有榮
摘 要:在生物圈中,吃與被吃是最普遍、最復雜和最重要的關系,它涉及食物鏈和食物網中潛在秘密和能量流動,仔細觀察和體會,你會發現其中有許多特殊和有趣的事實。
關鍵詞:食物鏈;特殊;有趣
又到吃蘑菇的季節了,食一頓美味的蘑菇宴,這是人生一大快事。但你想過嗎?蘑菇屬于真菌類,人或其他動物吃蘑菇,在食物鏈中是一種什么關系?
在生態系統中,吃與被吃的關系是最復雜的,在正常情況下,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有如下關系:
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綠色植物利用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除了供自身生命活動需要外,還為其他生物攝取營養提供食物來源,動物、植物死后又被細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把有機物轉化為無機物,又供給植物利用。
但在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特殊的食物關系,在普通的食物鏈中,比如,草→鼠→蛇→鷹這條食物鏈中,表面看來沒有什么特殊性,但在實際生態環境中,鼠也不是單一的草食動物。我曾經聽過一個養蛇專業戶的故事,他養了多年的蛇,但到了冬天,蛇進入了冬眠期,第二年春天,發現蛇少了很多,經過仔細檢查后他發現,土筑的墻有許多老鼠洞,他終于找到了蛇少的原因,原來,蛇是被老鼠給吃掉的。“冬天鼠吃蛇,夏天蛇吃鼠。”這是自然界一件多么有趣的事啊!
再說說蛇與鷹吧,蛇的種類很多,食性很雜,它尋到鷹卵或鷹的幼雛時就會把它吃掉,這樣蛇與鷹之間的吃與被吃關系就成了相互的,單一的吃與被吃關系就變得模糊了。
細菌、真菌作為自然界中的分解者,分解動植物遺體,這是一般的規律,但是,你想過嗎?人和許多動物都很喜歡吃蘑菇,人吃蘑菇就屬于分解者被消費者所食,這就存在從分解者→消費者的特殊食物鏈。另外,你聽說過吃動物的植物嗎?常見的會吃動物的植物有茅膏菜、捕蠅草、豬籠草、瓶子草、尊柏(食人樹)等,它們一般生長在較為貧瘠的環境中,為了獲取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它們的某些部位,如葉子,特化成捕蟲囊,借以捕食蚊、蠅和小型的甲蟲等。這就存在從消費者→生產者的特殊食物鏈。
植物與植物之間同樣也存在著微妙的關系,寄生植物是大家都熟悉的,如菟絲子、桑寄生、柿寄生、衫寄生、李寄生等,這些植物寄生在它們的宿主上,有的半寄生,它們有葉綠素,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但根多退化,導管直接與寄主植物相連,從寄主植物內吸收水分和無機鹽,例如,寄生在林木上的桑寄生、李寄生等。另一類是全寄生種子植物,它們沒有葉片或葉片退化成鱗片狀,因而沒有足夠的葉綠素,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它們的導管和篩管與寄主植物相連,從寄主植物內吸收全部或大部分水分和無機鹽,甚至是有機物。例如,菟絲子、肉蓯蓉等。這種寄生關系雖然不同于動物與植物之間的直接吃與被吃關系,但寄生植物,只以活的有機體為食,從綠色的植物取得其所需的全部或大部分養分和水分,而使寄主植物逐漸枯竭死亡。它們是致命的依賴者,植物界的寄生蟲。這也是一種潛在的植物之間的吃與被吃關系。
用你的慧眼觀察神奇的大自然,從上面例子來看,在特殊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可以歸結如下:
在生物圈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之間有著密切關系,在生物群落中兩者都是以食物鏈和食物網為渠道流動的,而且能量流動必須伴隨著物質循環來進行;兩者的不同之處是能量流動是單向的,逐級遞減的,而物質是周而復始地循環。生產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從上一營養級到下一營養級傳遞效率約在10%~20%范圍內,而且是單向傳遞的。既然存在以上特殊關系,食物鏈中的部分能量流動就發生了逆轉,不再完全是單向的從太陽能→生產者→消費者,而是在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相互交融,相互滲透。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生物圈中更是隨時上演著神奇和有趣的故事。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