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育
歷史情境教學強調歷史場景的再現,注重學生對歷史的體驗和思考。以生為本創設有效教學情境是學生自主探究歷史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實現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它對于激發學習興趣、實現三維目標、突破重難點、推進探究學習等都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以高一歷史《五四愛國運動》教學實例,就構建歷史情境課堂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同仁討論。
一、講究導入,先聲奪人,激發興趣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者是情感和認知的主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突出學生情感因素在教學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學生的興趣。而學生興趣的開始,源于導入能否震撼學生心靈。如何導入,怎樣激發學生好奇心、求知欲,調動其學習主動性是非常重要的。伴隨共青團團歌,以人民英雄紀念碑上“五四運動”浮雕的圖片為背景,用幻燈片緩緩展示五四青年節的由來。共青團團歌有著雄渾的節拍、跳動的音律,能夠有效地喚醒學生作為共青團員的使命感、自豪感,可以把學生帶回到那激情燃燒的歲月。這一導課能夠吸引、震撼學生,使學生融入精心設置的歷史情境中主動了解五四運動的背景,同時提升愛國主義情操,實現情感教學。
歷史導入設計有三種類型:一是影音、詩歌、圖片等導入,重在激發興趣,為學生“神入”歷史奠定基礎;二是復習舊知,構建新舊知識的橋梁;三是整合本單元或本節課知識體系,構建清晰的知識體系。應把導入當作課堂的首要任務來抓,不管是哪一類型都要精心設置情境,導出特色與新意,導出激情澎湃,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二、巧設疑問,身臨其境,歸納背景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學生能夠自主掌握的就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教師不要做太多無謂的講述;學生無法自主掌握的,則通過引用材料、設置情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歸納及總結得出問題答案。在情境教學中,教師做的不是太多的講述,而應該是引導、點評和總結。
展示以下材料:“在那一代青年人周圍,是令人感到窒息、令人滿懷悲憤的黑暗環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已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對有志氣的愛國青年說來,剩下的只能是置個人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拼搏。”讓學生深入魯迅所創設“窒息而悲憤”的情境,閱讀概括課本所展現的五四前國內和國際形勢。教師進一步設問:巴黎和會外交失敗是五四運動的導火線,那是不是沒有外交失敗就不會有“五四運動”的發生呢?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一步就歷史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在熱烈的課堂氣氛中,提高了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歷史專業素養。
三、說影思疑,創新教學,出奇制勝
給學生觀看視頻:顧維鈞《我的1919》片段,設問:(1)中日辯論的焦點是什么?(2)巴黎和會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這反映其實質是什么?(3)從中國外交的失敗,你得出了什么認識?以上的三個問題由易到難,讓層次不同的學生來回答,讓后進生也深入情境思考,體會到思考的快樂、回答問題的快感。
播放五四運動的教學視頻,完后用幻燈片展示視頻中“游行隊伍天安門演講”“火燒趙家樓”“軍警逮捕同學”“北京學生紛紛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學生釋放、罷免曹、章、陸”6幅圖,請語言表達能力、歷史知識貯備都較好的學生上臺結合圖片為大家講解過程。讓學生走上講臺,生生教學效果會明顯優于教師個人講述。
學生分小組討論完成總結歸納表格。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五四運動兩個階段結果有何不同?原因何在?學生分析得出“五四運動期間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和“第二階段的五四運動具備廣泛的群眾基礎”這兩個結論。
以生為本的教學重視教學過程而非教學內容,重視教學方法而非教學結果,重視學生的“學”而非教師的“教”。多媒體教學設備為以生為本的情境設置提供了良好平臺。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發揮歷史學科豐富的、生動的資源優勢,更直觀地展現歷史事件的生動性、歷史人物的鮮活感。教學模式要靈活多樣。將問題教學法、合作學習法、、辯論賽法、歷史劇的表演、擔當“小老師”等方法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創設多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思考、辯論、展示自我的舞臺。
四、由表及里,探討意義,提升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歷史教學的根本。走出校門后,知識可能遺忘,但思維能力卻和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歷史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在獲得有益的知識同時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五四精神”這一子目是對五四運動內容的深化和擴展。五四運動的性質、影響是本課的難點,需要學生多角度、多維度進行思考。創設多種情境,提供多樣材料,設計啟發性問題,引導多維思考是解決這一難點的有效途徑。
指導學生從“革命性質、領導階級、革命范疇、發展方向”等角度分小組討論對比辛亥革命與五四愛國運動,以領悟“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標志”這一觀點。討論是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歷史教學中創設討論情境,開辟分組討論,鼓勵學生爭論,教師直接對話點撥,可以使問題在討論中解決,知識在討論中增長,又可使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
難點的解決要求學生靜下心來對相關材料進行閱讀、思考,要充分運用情境進行思維拓展。
五、談古說今,弘揚五四,深化情感教育
五四運動有豐富的情感因素,為實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要讓學生情摯而不失于偏,氣昌而不失于激,強調愛國而有理性,民族利益至上而不盲目,這是歷史教學的一種藝術。
用共青團團歌為背景,以對五四精神的弘揚為線索,按時間順序用課件放映五四運動后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及新時期國家建設的相關圖片:中國共產黨成立、“一二·九”愛國運動、狼牙山五壯士、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青年突擊隊、汶川地震后新時期青年學子趕赴賑災等。在歷史和現實當中架起橋梁,將歷史“復原”,使那些久遠的、陌生的歷史“重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身臨其境、心感其情,提升愛國主義情操。依托這一情境,組織學生討論“21世紀的青少年應該怎樣弘揚五四精神?”教師在學生發言基礎上歸納為:繼續發揚愛國、民主、科學的精神,提高科學文化素質,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同時,聯系生活事件讓學生討論,以達到培養學生關注時事、理性愛國的情感教育目標。
總之,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巧妙地把學生的認知活動和情感活動結合起來,用音樂渲染、圖片展示、視頻展示、角色扮演、分組探究等方式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最終實現三維目標。歷史有效教學情境的設置必須遵循如下原則:一是客觀性原則,必須依托史料;二是啟發性原則,必須能引發學生思考,加深歷史認識,提升思維能力;三是趣味性原則,必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