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博
7·20事件是一起發生于1944年7月20日,針對納粹德國執政當局的內部軍事反抗行動。事件參與者試圖通過刺殺希特勒,從而推翻納粹政權,終止其對于德國的暴力獨裁統治。與先前所發生的類似反抗行動所不同的是,此次事件是由德國國防軍中高級軍官策劃實施,且是影響最大、最接近成功的一次行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并未對戰爭進程造成重大影響,但卻體現出了納粹德國內部對于獨裁統治存在的反抗。在事件發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德國各階層因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以及事件本身涉及密謀和暗殺等內容,對此多抱有否定和回避態度。然而隨著戰后德國重建和發展的需要,對7·20事件的定位與認識有了逐步轉變和發展。官方和民間大規模的紀念活動逐漸興起,對于事件道德層面的解讀漸成主流,當中所反映出的良知與責任感得到廣泛認同。這種認識轉變促進了戰后德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和解及合作,為德國重新融入歐洲和參與國際事務起到了重要作用。
戰后德國對于納粹統治時期歷史真相的承認與罪行的反思,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與贊賞。國內學界在相關領域也有較多的研究,從德國政府的態度到歷史課程設置均有涉及,然而這些研究多集中于分析德國反思的動因以及對大屠殺與集中營的記敘,至于反映納粹軍隊內部軍事抵抗的7·20事件的文章數量則非常稀少,對納粹德國內部的抵抗運動的反思也鮮有提及,如《德國政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反思》 一文中只將其作為一個側面來闡述;《納粹德國時期的國內軍事抵抗運動》 一文中則是著重講述德國內部軍事抵抗運動的事件本身,對于之后德國社會各界的認識與評價未做更深入的探討。
另外,國內研究納粹德國的相關專著中所涉及到的7·20事件多以概述事件經過為主且篇幅有限,多是失敗原因的分析探討,或僅作為描述納粹德國滅亡前夕的背景性事件一帶而過。記述7·20事件較為詳盡的書籍也均由國外著作翻譯而來,《刺殺希特勒》 以及《秘密德國:刺殺希特勒》 為其中兩本資料詳盡的著作,然而在書籍出版的信息部分可以看到,這兩本有著豐富史料的歷史類書籍均是被分類在“長篇小說”當中。由此可見,目前國內對于該事件的認識有著一定局限性,并沒有充分認識到事件本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現代德國歷史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其作為德國戰后對納粹時期反思的組成部分。
7·20事件經過
1918年德國戰敗,德意志帝國垮臺,德國社會陷入空前混亂,隨后簽訂的《凡爾賽條約》更進一步加重了德國的負擔。1932年至1933年的歲末年初,德國失業人數超過600萬,連同其家庭算在一起,饑寒交迫的人數達到約2500萬人,犯罪率直線上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希特勒所領導的納粹黨對德國民眾提出了讓國家復興,改善德國國際地位的許諾,并在外交上廢除不平等的《凡爾賽條約》,內政上消滅黨派紛爭和降低失業率。這些政策獲得了德國民眾的廣泛支持。從1933年起,納粹黨逐步掌握了政權,希特勒在德國樹立起絕對的權威。
然而并不是全部德國人都贊同他的集權統治,德國共產黨主席恩斯特·臺爾曼在1932年德國總統大選時就曾表示“投票給希特勒就等于投票給戰爭”。但是反對的聲音在當時的德國社會并沒有引起人們多少重視,到1935年,絕大多數的德國人對希特勒都表示由衷地支持。這主要歸功于其所推行的重整軍備的侵略性政策促進了德國經濟的復蘇。隨著德國國際聲望的逐步恢復,禁錮其軍事力量的“凡爾賽牢籠”被打破,這架本已生銹的戰爭機器又再度開始運轉,成為了滿足希特勒領土野心的工具。
自1938年德國以合并方式占領奧地利起,至1939年初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為止,德國領土在恢復舊有邊界的基礎上輕易地得到了擴張。但這沒能滿足納粹統治者的野心,德國于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最初的兩年半時間里,德國軍隊席卷歐洲大陸,取得了史無前例的軍事勝利。但從1942年下半年開始,戰爭局勢發生逆轉,德軍在各個戰場上均遭到了重大挫折,其中在斯大林格勒的慘敗影響最為深遠。從那時起,出于對希特勒軍事指揮的不滿,加之此前對于納粹統治的質疑,軍隊中的部分反對希特勒獨裁統治的有識之士決定采取實際行動來挽救德國。
德國國內的反納粹軍事抵抗的開端可追溯到戰爭爆發前,在那時德國國防軍中就存在著反對希特勒的聲音。1934年,以漢斯·奧斯特為代表的第一批抵抗軍官正式投身于反納粹活動 ,一些國防軍的軍官試圖推翻納粹政權來阻止具有威脅性的戰爭。軍方領導層雖然頭腦清晰但軟弱無能,多采取沉默態度來回應納粹的統治政策。多數軍隊將領對事情真相知之甚少,少數知情者也多將反抗之心藏在腦子里或寫進文件備忘錄草稿,并不提出警告或進行反抗。隨著國防軍內部的反抗力量地盤日漸縮小,僅有的那些試圖反抗的軍人也在如何推翻納粹政權的方式上存在較大分歧,其中一部分人主張以“依法律程序逮捕并公開審判”的方式,另一部分則是認為要“通過暴力手段從肉體上消滅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高層” ,但是這兩種構想長期以來都未能付諸實施。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德國軍隊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政治性格”和“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所采取的欺騙性策略” 這兩方面造成。
德國陸軍總參謀部作為一個擁有悠久軍事傳統的機構在德國國防軍中占有特殊地位,且當中多是一些受過正統軍事教育,有著嚴謹邏輯思維的軍官們,他們對于希特勒所采取的冒險政策的反感相比其他的軍隊部門來講更甚。在7·20事件中,出自陸軍總參謀部的參與者扮演了關鍵性角色。路德維希·貝克大將作為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首腦,也是7·20事件中的一位關鍵人物。他出生于黑森州的一個鑄鐵廠廠長之家,是德國陸軍總參謀部歷史上少有的出身平民家庭的總參謀長。國防軍中的同僚們認為,“貝克無疑是當時最杰出的戰略理論家,是一位活著的‘施利芬 ”。他很早就認識到戰爭會給德國帶來災難,并在文件中寫道:“發動對波蘭的入侵戰爭就意味著德國徹底的毀滅” 。他也試圖對納粹政權做出反抗行動,于1938年用遞交辭呈申請退役的方式表達對于希特勒擴張政策的反對。二戰爆發后,貝克就在軍隊中尋求反抗的支持力量并協調各方,自從1939年冬天開始,他就成為了反抗力量實際的中心 ,是整個總參謀部甚至整個德軍內部反對納粹政權的精神領袖,并被預定為推翻納粹政權后的新德國元首。
1942年12月德國軍隊在蘇聯遭到了災難性失敗。蘇聯軍隊在斯大林格勒發動的反擊切斷了德軍第六集團軍的后路。由于希特勒禁止部隊后撤,24萬名德軍士兵戰死或被俘。這一消息震撼了德國上下,尤其引起了軍官們的憤怒,這當中使蘇聯前線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的首席作戰參謀亨寧·馮·特雷斯科上校,成為了一名堅定的希特勒反對者。他出身于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家族,其先祖曾在腓特烈大帝麾下擔任高級將領。
早在1941年特雷斯科就因黨衛隊在蘇聯屠殺猶太人而對希特勒所奉行的政策產生了強烈不滿。在當時蘇聯前線官方軍事日記的一篇附文中對此事有著這樣的記述:“在最近軍官們的所有較長的談話中,我都被問道槍殺猶太人的事情。我有這樣的印象,在軍官團里遭到普遍拒絕。槍殺被視為對德國軍隊榮譽的傷害,特別是德意志軍官團” 。所以當斯大林格勒的失敗更進一步引發了軍官們大范圍的憤怒后,特雷斯科開始嘗試用暴力手段鏟除希特勒。1943年3月他曾嘗試以炸彈偽裝后放入希特勒專機的方法來除掉希特勒,但由于引信故障,導致這次精心策劃的行動以失敗告終。在隨后的時間里,作為對納粹政權堅決的批判者,特雷斯科繼續不斷地尋求鏟除納粹政黨高層的機會。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