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靖芳

一面是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一面是進口糧食快速增加,糧食高產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是否會威脅到我國的糧食安全?3月6日,全國政協第十二屆第三次會議農業組小組討論會結束后,《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糧食局黨組書記、局長、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任正曉。
破解三個矛盾
民生周刊:目前我國的糧食安全形勢如何?
任正曉:從總體上看當前的糧食安全形勢是好的,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國家糧食庫存充裕,社會各方面糧食需求都得到了可靠保障。但是,從長遠來看,糧食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當前,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矛盾比較突出。
民生周刊:哪三個方面的矛盾?
任正曉:一是糧食供求總量長期緊平衡與部分品種階段性過剩矛盾。中國人的飯碗要端好中國糧,這個任務十分艱巨。一些品種出現階段性過剩,突出的是玉米。玉米和水稻出現高產量、高收購量、高庫存量“三高”疊加。緊平衡形勢嚴峻,同時卻又出現三高疊加。
二是托市收購價格面臨雙重擠壓與保護糧農利益的矛盾。國內糧價受托市收購價格支撐普遍高于國際市場。來自國家糧食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目前,每噸國產玉米、大米、小麥分別比同品種進口完稅價高出810元、900元和700元左右,大豆的價差更高,達1600元/噸。以前靠制定最低收購價政策來保護農民的利益,曾經發揮過非常大的作用,但是,現在看來,效應越來越弱,提升空間越來越小。
三是適度利用國際糧食資源與進口糧食沖擊國內市場的矛盾。一些替代品種,如高粱、大麥、酒糟粕、木薯干等非配額品種進口快速增加,2014年,這些替代效應明顯的品種進口總量接近228億斤,相當于上年進口總量的12.8%,擠占了國內玉米市場份額。
目前,國家的糧食購銷體制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民生周刊:如何解決這些矛盾?
任正曉:中國人吃飯還是要靠自己。首先,要解決有地可種。耕地、水是保證糧食安全的最基本生產要素,否則保障糧食安全就是一句空話。第二,穩產、增產要與節約、減損并重,而且要優先突出節約、減損。糧食產出后到上餐桌前,每年損失掉的糧食在700億斤以上,損失率達8%,雖然遠遠低于世界平均糧食產后損失率,但我國糧食體量大,損失掉的不是一個小數目。第三,提升國內糧食產能與走出去要并重,而且要優先提升國內糧食產能。我國依然具備糧食增產潛力,農田基本建設欠賬還很多,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需要政府引領社會資金注入。
努力減少損耗
民生周刊:流通過程中有哪些環節損耗較多?
任正曉:首先是農戶儲糧環節,農民儲糧條件、技術手段落后,每年損失400億斤以上。為此,國家從2007年開始推進農戶儲糧工程,建設適合當地氣候環境的科學儲糧倉,減少在農戶儲糧環節造成的霉爛、鼠雀破壞的損失,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戶儲糧環節減損6%。
第二個環節是糧食企業的儲存,一些危倉老庫多年失修,一些社會糧倉不具備安全儲糧條件,每年損失150億斤左右。準備用3-5年時間,改造危倉老庫,加強社會糧倉管理。
第三是加工環節,由于企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粗放加工導致的浪費,還有過度加工也會導致成品糧產出率下降。損失在130億斤左右。要大力改造提升糧食加工產業,科學引導國民消費,過度強調吃得精、吃得細反而會導致營養成分流失。目前,已經在推行試點,通過科學加工,可以提高6%-7%的產出率。
最低收購價效果好
民生周刊:您如何看待目前的“三高”現象?
任正曉:這是個愉快的負擔。我們最期待的就是每年的糧食大豐收,收購量增加對農民賣糧變現增產增收也有好處,當然庫存也不是越高越好,不過“手中有糧,心里不慌”,庫里是滿的,國家的糧食安全就有保障。我們大大高于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可的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線。我們需要做的是,合理引導糧食品種結構調整,實現品種的平衡協調,做到總量平衡,品種平衡。
民生周刊:小麥、稻谷的最低收購價政策在以后是否會向目標收購價政策靠攏?
任正曉:最低收購價政策是一項惠農政策,目的是要讓種糧農民保持積極性,使得種糧農民不僅要保本還要增收,這項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糧食生產十一連增與政策引導息息相關,這項政策必須堅持,而且要完善。
目標價格的改革正在積極推進,還在試點階段,已經探索了一些初步經驗。至于何時向主糧方面推進,還要根據國內的糧食生產情況,要在保證農民利益的基礎上穩妥推進。
創新農業主體
民生周刊:在城鎮化進程中出現的基本農田撂荒現象,您怎么看?
任正曉:今年春節回老家,我曾花費半個月時間了解過耕地撂荒現象。確有退耕還林,甚至發展成非農用地的情況。不過,中國農民是愛地惜地的,農民將土地看得很重,很有感情。繼續傳承中國農耕文化中愛地惜地的文化精神,同時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讓產區積極發展糧食生產,讓農民有種糧的積極性。這種情況已經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
民生周刊:您認為創新農業主體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方式嗎?
任正曉:這是中國農業改革,特別是糧食生產體制發展到今天,一個非常正確的方向,也是戰略決策。中國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發展規模經營,集約經營,有賴于新型農業主體的產生。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的合作組織,家庭農場,使得一家一戶的小塊耕地整合起來,實現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同時提高糧食生產效益,讓規模效益能夠使農戶受惠,經營企業也能夠得到收益,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國家糧食安全就有了可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