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斐
“花知(flower knows)”是個雅名,環境也基本以綠植為主要裝飾,原木色的桌椅錯落排列,有一種疏散的緊密感。經理似乎已經把我當成了熟客,周到地介紹起店里的招牌飲品。我們不約而同卻又靈犀相通地點了三款不同口味的拿鐵,彼此維持著每季度見一次面的頻率,既無太久的疏離,也避免過于緊促的碰面導致無語尷尬,這樣反而相談甚歡。
女友攜家眷隨她的閨蜜小分隊去了法國自駕,同去10人中有一單身女子,是女友中學時代的好閨蜜。不論交情的長度和深度,都可以用蜂蜜的甜度和黏度來比擬。此閨蜜英文流利、駕技嫻熟,瀟灑一人毫無牽掛,未出發前是團隊里不可或缺的堅實力量,大家紛紛對她的加入表示歡呼和慶幸,對即將啟程的旅行充滿期待和向往。然而卻因旅途中節外生枝的諸多細節而逐漸讓眾人對她生出了罅隙之心:諸如她過分計較保險費的高費率而責怪其他隊友事先沒有籌劃妥當;酒店住宿時與一對母女共居一個小復式,一人獨霸大床卻只愿意分攤1/3的房費。當飛機降落在浦東機場,眾人皆以冷臉與她道別,就此別過便是路人。誰也不會想到,此次境外長途遠足的結束,卻是她們友情斷裂的開始。朋友之間,愈是靠得太近,愈是減少了可以緩沖的空間;愈是覺得親密無間,就愈加會增添對其的期望值而降低包容度,一旦發現對方不可容忍的短處,此時已沒有回旋的余地,只會灼傷彼此因而反目。
一女友在金融圈內也是行業元老,年紀尚輕資歷頗深,去年底連著圣誕與新年再加上累計的年休假,跑去北歐看極光,在奧斯陸看峽灣,在安徒生故鄉徜徉流連,坐狗拉雪橇乘破冰漁船不亦樂乎,回國后即刻辭職。問其緣由,公司數月前空降的女上司,短短幾日內便將整個部門的員工微信號逐一加好,每晚休息之前必將每人微信統統點贊;如果某某去了哪家餐廳、參加了什么文化活動、新入了什么時尚服飾,必定會找機會當面贊美外加詢問各種細節對別人的八卦風生水起,如此的熱絡示好催生出的窺探欲只會讓人產生窒息感。其實這種天生的自來熟只是一種缺少內涵的習性,這種不走心的熱情,就像一杯摻了水的現榨果汁,并沒有多少真情的實意。
市面上常見各種有機食品,無一不在宣揚著一種健康生活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更類似于半糖主義:既不甜得黏膩乏味,也不苦得難以承受。春日時分一場怡然的下午茶,美式咖啡略苦偏燙,焦糖瑪奇朵口感雖爽卻乏實質;不如來一杯拿鐵,溫度適宜、配料適度。咖啡如此,人情也是如此,一次雪中送炭可以平衡多少次的錦上添花,彼此預留的空間足夠大,才能夠保持友情的恒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