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王曉

【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英國人約翰·格登的志向是成為一名生物學家,但他中學時代理科成績墊底,一位老師當時給他的評語是:“我相信你有成為科學家的志向,但是以你現在的表現來看,這真是萬分的荒謬可笑。”日本人山中伸彌曾經是一名外科醫生,但他手術技術笨拙,成為同事們的恥笑對象,一些前輩們甚至送給他一個外號“絆腳石”。然而,就是這兩位在別人的眼光里難以在科學領域取得成就的人,2012年10月8日,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共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讀了這則材料,你有什么感觸?請以《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體不限。
【思路點撥】
“別人的眼光”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別人對你行為的評價(主要指批評、指責、挖苦、嘲諷等),一是指別人對你的未來的期許,即希望你未來從事何種行業,成為什么樣的人。不可否認,別人的眼光當中,有合理的、可取的成分,因此,有選擇地采納別人的批評或建議,可以使我們不斷地調適自己的人生目標,改變我們某些不當的行為方式和不切合實際的理想,找到一條更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朝著目標邁進。
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比你本人更了解你自己。所以,掌控你人生航程的最終只能是你自己。古今中外,大凡取得成就者,都有自己的主見,不盲從,不因別人的否定而放棄自己的目標。自然,還必須將“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和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相區分。前者是認清自我、認準目標之后的毅然前行,而后者乃是狂妄、盲目、缺乏自我認知能力的莽撞行為。
這篇文章很適合寫議論文,而散文、記敘文亦有用武之地。議論文可從不因他人的否定而自暴自棄這一角度論述,亦可以闡述獨立意識的重要性;記敘文則應以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悟出“活出自我”的意義;散文則可以以隨筆的形式,描述內心強大的意義,虛實相生,以優美而雋永的語言,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佳作賞析】
不活在別人眼光里
江蘇鹽城亭湖高級中學 ? 王曉
邊邊始終是一個乖孩子。
她高考考了個不好不壞的分數,然后讀了所不好不壞的大學,畢業找了份不好不壞的工作。她一直都按照父母的規劃成長,從未有毫厘偏差。她一直都是周圍人眼中最中規中矩的孩子。“看看人家邊邊多聽話”,這句許多孩子的耳朵幾乎聽出老繭來的話,讓她在童年時就成了小伙伴最嫉恨的角色。
邊邊的爸媽總是教育她:“做任何事都不要出格,平平常常就好,別讓人家看笑話。”邊邊也知道,活在這個世界中,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落在別人的眼里,自己應該學會克制。但是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她卻漸漸覺得自己好像被包裹在了一個繭里,并且越裹越緊!
買衣服總會想,這種顏色太鮮艷了,別人會不會覺得太夸張?吃東西正開心時,忽然又想,別人該不會說我像饞貓?上司問個問題,周圍沒人說話,自己便也沉默,若是我回答了別人會不會覺得我愛表現?
邊邊發現,自己好像在為別人而活,背負了太多他人的期望而完全丟失了自己。有時她也想反抗,但在他人驚異的目光中,她還是默默地回到自己原來的軌道上。
那天她閑著無聊,翻看手機,突然間她的手指定住不動了——一張雪山圖片“砰”地一聲撞開了她的心扉,內心好像一下子被掏空了。她告訴周圍的人,她要去登山。意料之中,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你一個女孩子,安安穩穩過日子就好了,登什么山哪?”“登山太危險了,不能去!”……
邊邊沉默了,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里。登山的想法似乎一開始就被眾人扼殺在了萌芽狀態。可是有一天,她在輸完了手頭的最后一份資料后,突然站起來,就這么離開了,沒有留下一句話,也沒有任何要離開的征兆。不久,她的同伴們的手機上,收到了她上傳的她登頂雪山的圖片。再后來,大家得到了她在返回途中遭遇雪崩的消息……
邊邊一生中終于為自己做了一次決定——第一次不考慮別人的想法,只依從自己心愿的決定。縱使后來人們再提及她時,都為她在雪崩中遭遇不幸而無比惋惜。他們不知道的是,邊邊是笑著離開的,她無比慶幸自己跳出了那個禁錮自己二十多年的枷鎖,就算代價是永遠的離開。
后來,朋友在她的空間里,讀到了這樣一段話:
“看到那座遺世獨立的雪山,我一下子恍然大悟:生命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對待它,我們不妨率性一些,我們不能讓自己短暫的生命始終生活在別人的眼光里,永遠不應當讓別人主宰我們的生命。因為,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想要的生命狀態。我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一眼可以望到底的人生。最害怕閉上眼睛,就能看到明天、后天,甚至五年、十年后的自己……”
指導教師 ? 王淦生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