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國家對“二胎”政策的放開,讓眾多被計生政策籠罩了30多年的三口之家,終于可以自由決定是否為三口之家再添一丁。然而對于丁克家庭來說,二胎話題的熱議離他們卻似乎非常遙遠,對這個政策并沒有太多的感觸,因為他們連一個孩子都沒有,更不要說二胎。
“丁克”是外來詞,其原意為 “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縮寫DINK,意思是指夫妻都有收入、但不要孩子的家庭結構。這種在上世紀60、70年代流行于歐美的家庭結構,從80年代起也悄悄地叩開中國的大門,以一種新的“兩人世界”的家庭模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丁克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育,以崇尚自我價值、生命質量的現代觀念,打破了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的生育傳統。近年來,越來越多接受現代觀念的年輕人成為丁克族,社會也對多元選擇包容、尊重。
在百度上鍵入“丁克家庭”搜索,約有791000個項符合查詢結果。盡管丁克家庭已不再像80年代初期悄悄出現時那樣令人議論紛紛,但是社會對于丁克家庭仍然給予強烈的關注,尤其是在當今中國面臨少子化和老齡化趨勢的背景下。丁克現象發展會有怎樣的趨勢,會給中國社會變遷以怎樣的影響,始終是人口與社會專家學者們研究的重要課題。
丁克族的典型思維
丁克族,是許多文學作品和影視劇描述和演繹的對象。而在記者的朋友圈中,就有好幾對現實中的丁克夫妻。
在一家私企擔任總經理的大為是一個事業心很強的人。為了事業,他直到36歲才結婚,如今依然是個工作狂,周一到周五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周末也閑不下來。40出頭的他覺得,有好多工作在排隊等著他去完成,也就有了不要孩子的想法。他告訴記者,萌生丁克想法時,妻子最初并不是很能接受,但在他的不斷游說下也就同意了。
大為的父母雖然對大為的決定表示反對,但是催促了多次看到他們沒動靜,加上大為的弟弟早就讓父母抱上了孫子,大為妻子的兄弟姐妹也都有孩子,也就偃旗息鼓了。相比之下,大為認為現在年輕的丁克族大多沒他那么幸運,“如果夫妻倆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想要丁克,4位老人就沒了寄托,生育可能成為小夫妻對家族不可推卸的責任。”大為說,“周圍的人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他們不會將自己的人生觀強加于我。尤其現在人們越來越文明,有理解力、寬容心、隱私權,誰還會在別人生不生孩子上做文章呢。即使有人說什么,不理這些話也就是了,何苦給自己找不快樂的機會呢?”
阿展在媒體工作,妻子是一位編劇。兩人都從事時間相對自由的文字工作,也都有著濃濃的文藝情結。閑暇時,兩人經常一起去咖啡館喝個咖啡看看風景,碰到節假日則一起出門旅游,國內外的風景名勝跑了不少。阿展說,這樣甜蜜的二人世界如果有了孩子的出現,可能就不復存在了,生活質量就會明顯下降,“所以我們還是決定不要孩子,確保這一方平安幸福。”當然,有時刷刷手機朋友圈,看到同學們在秀各自孩子的幸福成長,阿展也難免有一絲失落,但是看到那些養育孩子的辛苦抱怨,他心頭也釋然了。

2014年4月19日,北京廣安門外,31歲的王顯(右)和32歲的湯劼(左)在自己家中, 兩人2001年大學時就開始談戀愛, 到2010年結婚,堅定的丁克家。
養兒防老是中國的傳統觀念,不過阿展的妻子小施來了這樣一番話:“社會的發展,發展得大家越來越忙,照顧老人的時間也被工作剝奪了。即使養孩子,也希望孩子有出息,動不動就往國外送。沒出息的孩子,留在身邊又有什么用呢?現在社會保障體系在逐漸完善,到時候進養老院就一切OK啦,要長遠眼光看世界。”
在記者的采訪調查中,丁克家庭給出了主動放棄養育孩子的多種理由。有人表示兩人世界的浪漫沒過夠,等享受夠了再說;有人表示成功養育一個孩子是非常艱苦的過程,而且往往影響工作事業,需要耗費非常多的精力財力人力時間;有人表示社會競爭非常殘酷,自己吃的苦夠多了,不想再讓孩子吃這個苦。現在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沒有周末,在沉重的課業之余還要去上輔導班,孩子過得不開心,父母看著也心疼,所以寧可不生。還有的是年輕時沒有時間生孩子,等到年長些,事業算有小成,比以前更忙,或者是考慮到高齡產婦對于胎兒健康和產婦本身都不利,索性就不生孩子了。
阿展對記者這樣表示:“我不想被孩子打擾。我和妻子都覺得二人世界很好,我們有很多共同的興趣和愛好,也有各自的自由空間。如果有了孩子,我們就不能去旅游,不能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說白了,我覺得孩子是個負擔。”他說,“我不認為我在逃避責任。如果我有了孩子,可我沒有耐心和時間去照顧他,那叫負責任嗎?”
被動丁克的經濟恐懼
有資料顯示,在丁克一族里,1970年代生人是最忠實的丁克擁護者,同時擁有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的特點。不過在更多80后丁克看來,他們選擇放棄養育孩子最大的因素卻是來自現實社會的經濟壓力,是屬于“被動丁克”。
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09年公布的一項針對12000名20歲-45歲的戶籍人口及在滬居住半年以上來滬流動人口生育意愿抽樣調查顯示,養育費用太高是丁克族不愿生育的首要因素,占52.99%。
在網上曾經流傳過一個名為“中國十大城市生育排行榜”的帖子,給出的答案讓人吃驚:北京,276萬元;上海,247萬元;深圳,216.1萬元;廣州,201.4萬元。真實的數字也許沒有那么恐怖,但是養育一個孩子的巨額費用,確實已成為不少家庭的沉重經濟負擔。想生,可是生不起啊。
不少80后的丁克夫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胎都不敢生,二胎怎么敢談起?國家雖然放開“二胎”政策,但是現在的就業、工作、生活等方面,給這些年輕人的壓力相當大,以他們的時間、經濟能力、養一胎都難,誰有養育第二胎的能力?再說了,現在的8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父母把他們養到大學畢業,結婚成家已經是把家底都掏光了,叫他們養了第一胎怎么還敢再養第二胎? 養育兩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需要多少成本?如果細算起來,恐怕是一個普通百姓根本負擔不起的天文數字。
80后們現在自己面對生活實際狀況是:已經被工作和房子問題壓得喘不過氣了,不少人就是結婚成了家,也要依靠家里老人的積蓄資助,才能勉強維持一定質量生活。很多人根本就不敢有孩子,因為生孩子的同時就可能要失去工作。
2002-2013年,零點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沈陽、西安等10城市追蹤調查發現,低收入丁克家庭(家庭月收入低于4000元)中,近36%是迫于經濟壓力;2013年,一線城市的受訪者預期,家庭月收入11500元以上才敢生育,二線城市預期則在7000-9000元,遠遠高于平均收入。“不敢”與“不能”、撫育成本預期與實際收入的差距,透露出部分低收入丁克族的經濟地位和生育觀念:生存無虞,向往中產生活;既認同普遍生育的傳統,又有注重生命質量的現代觀念。
面對二胎政策放開,不少家庭卻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被迫做出“讓生”也“不愿生”的選擇。這種被動的丁克現象,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大中城市顯得尤為明顯。
“丁”或“不丁”的糾結
中國究竟有多少丁克家庭,丁克是不是越來越多,目前并沒有一個權威的數據。
據《新華日報》今年4月的一篇報道,30年來,中國丁克的兩項指標——丁克行為、丁克意愿均顯著上升。關于丁克行為:1994年,上海市區丁克家庭占比4%,2002年上海市婦聯調查發現,丁克家庭占全市家庭總數12.4%;2003年深圳市科學院性別文化研究中心調查顯示,丁克家庭在全市占比10.5%,呈繼續上升勢頭……關于丁克意愿:2008年人民大學社會學系和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所做全國綜合社會調查顯示,三成70、80后認同丁克;2014年百合網就“如果你的另一半不打算要孩子,你會怎么辦”做調查,受訪者中19%的女性和6%的男性表示“自己也有此打算”,近四成受訪者表示“會考慮接受對方建議”……
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居民對“丁克”生活的贊成率會明顯高于其他城市。而其中又以北京為最。家庭收入越高,文化程度越高的市民,其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的需求更為強烈,對這一觀點的贊成率也越高。
不過由嚴肅婚戀交友網站“世紀佳緣”今年1月發布的《2013-2014年中國男女婚戀觀調查報告》也顯示,想做丁克的人數比兩年前明顯下降。報告顯示,受訪者中僅有2%想做丁克,較2011年的調研數據11%的比例明顯下降。與此同時,六成受訪者支持“國家開放單獨二孩”政策,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對這一政策的支持力度沒有顯著差別;年齡越大、收入越高的群體越支持“單獨二孩”政策。如果該政策開放,逾七成人希望生育二胎。
這種矛盾的傾向,似乎也顯示了很多家庭的糾結:生還是不生?要不要做丁克?事實上,確實也有跡象顯示,一股“反丁克”的潮流正在涌動——一些醫院接受35歲以上高齡產婦的比例明顯上升,其中不少是放棄丁克生活的女性。
不過作為丁克的一項間接指標,晚婚晚育率似乎能說明一點問題。歐美學者發現:晚育可能使夫妻尤其女方適應無子女生活,更加追求工作成就,最終放棄生育,婚后10年不育的夫妻基本會成為丁克;晚婚女性終身不育率遠遠高于早婚女性。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和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比對分析,中國城鄉初婚年齡均大大推遲,而2008年全國綜合社會調查顯示,30歲未育的城市女性比例大幅增長。
丁克擴大個人自由,緩解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無疑是理性與文明的進步。不過國家放開二胎政策,顯然已經是意識到了我國生育率已屬超低水平,少子化與老齡化同步。南京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系主任陳友華說,從經濟學角度看,生育的功能之一是勞動力再生產,不育流行未來會拖累經濟增長,生育與否所涉及的權利義務應當對等。
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上,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說,各城市都在競爭高鐵,其實人口競爭更為重要。目前丁克主要是東部大中城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較高的人群,對全局尚無影響。但隨著城市化全面推進,丁克擴展會否超出預期,使生育率進一步降低,造成未來勞動力短缺,仍值得研究。
北大社會學系教授郭志剛表示,人口進入低生育率后,人們實際生育水平要比生育意愿水平要低,這是國際上低生育率人口的規律。也許現實就是:該來的總會來,要生的總會生,要丁的繼續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