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暉

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錦標賽。
一輛輛涂裝得色彩繽紛的方程式賽車從賽道上飛馳而過,各種贊助商的標志和廣告隨處可見,觀眾區不時傳來陣陣吶喊與歡呼……這似乎是人們很熟悉的F1方程式賽車的畫面。然而,這些賽車并沒有發出震耳欲聾的發動機轟鳴,只有“嘶嘶”的輕微電流聲,追逐的戰場也只是城市街道臨時改成的賽道。這是正在國際上興起的一項新興賽車運動——電動方程式(Formula E)賽車。前不久,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錦標賽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拉開了第二季的戰幕。
如果說賽車運動可以改變世界,未免有些夸張和牽強,但是電動方程式,卻讓這個說法變得合情合理。未來的汽車會是何種景象,電動方程式也許將給出答案。賽道上的“電動革命”,或將變成汽車世界真正的革命。
新能源車推廣平臺
賽車完全由電能驅動的電動方程式,是一項嶄新的賽事,從2014年才開始舉辦,代表了國際汽車運動聯合會對汽車產業在接下來數十年內的愿景。這也是讓·托德就任國際汽聯主席后最具野心的賽事項目,目的是在世界范圍推廣電動車產品并為未來賽車運動環保發展指明方向,其對汽車運動的影響以及對新能源汽車制造的意義,具有著很關鍵的推動力。
電動方程式的賽事,均安排在具有地標性的國際化城市舉行,顯然是為了更好地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目前,各大汽車廠商都在積極推廣自己的新能源車,雖然有勇于嘗鮮的消費者購買,但是對于更多的人群來說,依然對電動車的技術、保障等方面存在著疑慮。如何吸引眼球提高關注度,破解消費者的疑問,增強其對新能源車技術的了解,電動方程式大賽的舉辦顯然是一個絕佳的推廣平臺。消費者的踴躍參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市場對新能源汽車的認可程度。所以,在電動車方程式成功舉辦的當口,更需要人們很好地重視與了解這一新興運動,這或許才是新能源汽車與人們貼近的關鍵步驟。
在今年北京的賽道內場,不少汽車廠商都借此機會,展示自身在電動汽車方面的實力與成果。如寶馬汽車展示了電動跑車i8和城市電動車i3,雷諾汽車在歐洲市場推出的ZOE、Twizy、Fluence Z.E.和Kangoo Z.E.等4款量產電動車,也吸引了不少參觀者。國內新興新能源車品牌蔚來汽車,也積極借賽事擴大影響力,更直接冠名了一支車隊參賽。
無論是從比賽的規模、檔期與時間,還是觀眾的參與以及廠商的競技,電動方程式賽車與以傳統技術為主導的F1方程式目前還存在著差距,但是新能源對傳統技術的取代已是大勢所趨,因此隨著電動賽車的影響力逐步提升,并不缺少觀眾群體。無論是已經購買電動車還是對電動車有興趣的人群,都可能會對這項賽事持續關注。而各大汽車廠商,也能通過賽事展現自身的新能源車技術實力,為未來的市場提前下注。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一旦有了專業賽事的推進與檢驗,其推進速度與效果都將得到提高。
未來汽車技術檢驗場
方程式賽車是一場汽車廠商之間的尖端對決,而很多賽車上的成熟技術,將會被應用到家用汽車上。電動方程式賽車同樣是一場新能源技術的競逐,各支車隊對相關電池、電動機、變速器、電子控制、快充技術、安全保證等方面的技術改進,將極大地促進各個車企對新能源技術的開發。在未來的家用電動汽車上普遍采用的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將來自賽場上得到檢驗的電動汽車前瞻新技術。世界的改變,也許正來自汽車界的這場“電動革命”。
與第一個賽季各車隊使用統一的賽車不同,第二季的電動方程式開放了動力總成的研發,共有8支車隊研發了新動力總成,賽車的最大功率可調升至170kW,這就意味著車手需要保存更多能量,以便保證在高功率下行駛更長的時間,這對各車隊的電能管理帶來更為嚴峻的挑戰。電動車目前的弊病就是行駛里程短,這種賽場上對電池效能管理技術的提高,無疑將使未來的電動汽車受益匪淺。
作為電動方程式的創始技術合作伙伴,下一代無線技術的全球領導者Qualcomm高通為比賽的安全車寶馬i8、醫療車和引導車寶馬i3提供了新型的無線充電技術,并且正在研究將這項技術引入到比賽賽車當中。高通希望看到這項名為Halo的無線充電技術進一步普及,進而消除困擾許多電動車新車主的里程焦慮。
高通中國副總裁、中國區市場營銷負責人邱勝表示,未來的汽車應該是具有互聯性的,由電力驅動并且是無線的。現在有多種技術都在汽車領域交匯,很多技術都是來自智能手機和無線通信領域,通過這些移動技術的應用,可以使得汽車變得更加安全,具有更好的互聯性,同時也更加清潔,也會改變包括電動車、賽車運動在內的整個汽車行業生態系統。
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布蘭森爵士認為電動方程式是創造更多節能型電動技術的“催化劑”,他曾表示:“Formula E 使得綠色能源看起來更加性感。Formula E 真的會成為一場令人興奮的汽車革命。”
過去 50 年來,F1 賽事的高速發展和車隊之間的激烈競爭大大推進了汽車技術的升級換代。毫無疑問,電動方程式也必將推動電動汽車技術的飛速發展,甚至取代 F1。布蘭森爵士感慨道:“未來一定會是一個令人著迷的世界,所以我很想活著看到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