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凌宇
電影《伊莎貝拉》里,女主角梁洛施穿著綠色吊帶背心、牛仔短褲和帆布鞋,漫無目的地走在澳門的老街。那些石路磚墻,透著一股和“賭城”截然不同的性格。
當時心想,一定要在盛夏,光線猛烈的一天,穿成這樣,去澳門走一趟。
5年后,第一次來到澳門,陰天,下著小雨,我穿著長袖長裙,隨意挑了輛酒店的穿梭巴士到了市區。天色如同巴士的外殼,灰頭土臉。沿路的霓虹招牌還沒來得及大放異彩,像個妝沒卸干凈的女子,有著宿醉的神情。

澳門大炮臺和遠處的新葡京賭場。大炮臺建于明代,當年為防御海盜而建,古人一定想不到,400年后,大炮面對的方向已變成數以百計的賭場
想象破滅了。惟一不變的是,這確實是個適合行走的城市。我繼續搭乘巴士,來到距離市區半個多小時車程的路環島,成功擺脫了購物區的喧鬧。
路環島在澳門的最南面,是個自成一派的村落,島上一應俱全,從下車的地方沿著山路往上走,會經過狗房、農場、騎馬學校、監獄、警察學院、醫院……這些機構分布在道路兩旁,山腳的少年感化院和盡頭的安老院,不知是不是巧合,但無疑是值得玩味的安排。我像闖進片場一樣,緊湊地走完人生百態。直到看見幾個穿著警服的年輕人在站牌下等車,才相信這不是一場裝置,而是現實。
人工建筑中間,填充著茂盛的老樹,一路上全是檸檬桉的味道,非常好聞。路不算太寬,偶有車子駛過,大多數時候都是安靜的。“閑適”、愜意等字眼隨著山風吹進腦海,快到山頂的時候,我原路返回,打算去村民聚居的山腳再好好看看。
山下的建筑外墻被整片整片不同的色彩覆蓋,正紅、果綠、淺紫、鵝黃、湖藍……有人說這里集齊了澳門99%的色彩,真不夸張。行走其間就像走進一個巨大的調色盤,每個角落都明艷而飽滿。
隨處可見的,還有殖民地的印記。鵝黃色教堂是這里的地標之一,教堂前方有一片供游客休憩的空地,旁邊是一間上了年紀的士多店,常常有電影把它選作重要物品的交接站,借此捕獲周遭的風景。
教堂往前是黃綠相間的圖書館,正中間保留著“biblioteca”的葡文字樣。圖書館對所有人開放,墻上貼著許多海報,有關最近的講座等文化活動。
晚上回到澳門市區,去聞名已久的六記粥面。據說這里每天傍晚6點半才開業,人們大排長龍,就為一碗用傳統手法制作的竹升面。
店面已從最早的路邊攤擴展至好幾間,我特意在開店前十幾分鐘趕到,店門早已敞開,幾個服務員坐在里面。問能否早點下單,搖搖手:不行,還沒到時間。
點了幾樣招牌食物,云吞、蝦子竹升面和炸鯪魚球,對于生活在廣州的人來說,這些傳統味道并沒有什么驚喜;但一想到畢竟身處遍地賭場的城市,人們崇尚運氣和不勞而獲,踏踏實實做小本生意、手打魚膠騎竿壓面真是十分難得。

2. 老街留守的兒童被家人鎖在屋內,鉛筆盒不小心跌出窗外,看到攝影師經過,有禮貌地呼喚:“叔叔,幫我執(撿)下鉛筆盒啦!”3.沉思的老人與未破的棋局4.澳門人把摩托喚作電單車,再深的老街都可以穿梭而過

5.澳門的建筑外墻,常被整片整片不同的色彩覆蓋,行走其間就像走進一個巨大的調色盤,每個角落都明艷而飽滿
從店里出來,過了馬路便是泉利碼頭,又稱為29號碼頭,碼頭間用方格狀的鐵網連接,透過“田字本”窺探海邊,大型漁船一字排開,高高的桅桿上纏滿了線。馬路這邊是昏黃的燈光,剛買完菜的婦人、打著電話的男子,搖搖晃晃地在路上移動,成堆的垃圾散發著異味;鐵網另一邊,是漁夫的生活場景:同樣昏黃的墻壁,狹小空間內零落地放著桌椅,桌上放著一箱青島啤酒,沒有人。
比起拉斯維加斯,澳門如同一個縮小的模型,沒有那種全城皆歡的氣勢,但正是那些流露寂靜的角落,讓人覺得真實,感受得到溫度。
Tips
1.告別夾雜臺風和雨季的夏天,秋冬是最適合前往澳門的時間。每年10至12月,這座沿海小城秋高氣爽,游人可以曬著恰到好處的太陽,走過一座座教堂。
2.每年12月,拉丁城區會舉行藝術幻彩大巡游,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團、木偶團等表演隊伍以及數以百計的本地演藝精英,將穿梭于澳門的大街小巷。
3.瑪嘉烈葡撻、陳光記燒臘、恒友魚蛋、大利來豬扒包……值得一試。在清平直街、福隆新街、大三巴街、氹仔官也街一帶的小吃集中地,不愁找不到心頭好;想品嘗正宗葡式佳肴則可前往船屋葡國餐廳,老板是地道葡萄牙人,從店內裝潢到菜式風味都透著濃濃的異國氣息,參觀完附近的海事博物館,等待你的便是船屋炒蜆、椒鹽中蝦、非洲辣汁雞等豐富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