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

17年前,我剛來日本的時候,一位正在學中文的日本老人用不流利的中文結結巴巴地鼓勵我說:“你的加油!日本的賺錢,中國的買房子。”
日本老人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在日本賺錢,回中國購物”在十多年前,曾經是在日華人最節省生活成本的一種生活模式,那時候中國的物價不貴,房價也便宜,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四十多萬人民幣就可以在上海徐匯區這樣的好地方,買一套極好的商品房了。
然而短短十多年,中日兩國的物價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轉,尤其是房地產的價格。據統計:僅僅2013年一年時間,中國的個人與企業等在日本全境就購置了194公頃的土地,相當于被稱為“東京巨蛋”的東京體育館的40倍以上。在日本購買房地產的目的,除了土地投資開發,還包括住宅轉賣。對于在日華人而言,十多年前,在日本買房是件有些不敢想的奢侈事,但現在不僅許多永住在日本的中國人開始貸款購房,就是居住在中國國內的“土豪”們,也開始在日本買房置業。因為中國過火的房地產熱,徹底拉開了中日兩國房地產的距離。
日本“不動產投資新聞”曾報道說:現在上海、北京的房地產價格,甚至比東京的一等地都貴出1.5倍以上。日本的房地產對有錢的中國人而言,已經不再昂貴。而且日本是資本主義國家,私有制社會,土地一旦購置,便可終身所有代代相傳。加上2020年日本東京將舉辦奧運會,也令中國投資商們看好未來的日本房地產市場。因此,在日本的華人圈里,近幾年經常會有人八卦國內的某某企業家在日本購了地,某某土豪在日本建了豪宅。
因為地理環境以及文化差異,“豪宅”一詞在人們心中的定義是大不一樣的。例如在東南亞,豪宅所代表的是高價優質的住宅,而在西方人眼里,低密度、且擁有十幾畝甚至更大的私家花園,才能稱得上豪宅。
看過一些對國內頂級豪宅的介紹,占地面積都是以畝為單位計算,可見面積與空間是衡量豪宅的一個重要因素。就這一點而言,國土窄小的日本顯然無法攀比。此外,因為日本自鐮倉時代以來,從主導國家命運的士族精英到普通的市井百姓,普遍崇尚禪宗,強調外在的簡約素樸和內在的精神性,因此,日本人的“豪宅”概念,相對而言會比較遠離“金碧輝煌”之類的豪宅模式,而更多地追求一種回歸自然的拙樸品質。而這也與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地質結構極為吻合。因為日本是個多震國家,住宅的抗震強度是衡量其品質的重要標準。即使拋卻傳統的禪宗美學理念,僅從機能性而言,日本的住宅設計也有必要拒絕繁瑣與花哨。
那么日本特色的“豪宅”是什么樣子呢?曾經見識過一座造價高達5億日元的私人住宅,人工費1億日元,材料費4億日元,因為土地是祖傳的,所以還不包括土地費在內。這座私人住宅全部使用木結構,銜接部分完全不使用一顆釘子,而是全部采用古代木工技法,木與木之間鉤掛銜接。據設計師介紹說,這座私人住宅的使用壽命可達200年以上,不僅使用特殊加工過的防火木材,還具備極強的抗震性能。因為木材與木材互相銜接,在地震晃動的時候,木材之間互相摩擦所產生的彈性可以有效抵消震力,減消房屋受損。反之,若在木結構銜接部分鑲入鐵釘,地震發生時鐵釘的硬度反而會令木頭折斷,造成房屋倒塌。
此外,還曾經看過一座地處東京高尚住宅區、占地面積大約300坪(日本式面積計算法,1坪大約為3.3平方米)的日式“豪宅”,這個住宅的許多功能這兒不一一描述,只說它最令人感嘆的一處個性化設計:朝南一側的兒童游戲房,有一面墻被設計為活動墻,春暖花開時節,可以將整面墻全部打開,讓整個房間與外界連成一體,陽光直接灑落在每個角落,母親領著孩子們在游戲房里蕩秋千,攀登室內“懸崖”。
一些變得有錢了的中國人,被戲稱為“土豪”。不過,身為“土豪”,也并不是窮得只剩下錢。他們仍然擁有敏銳的價值嗅覺。在經歷過對于“金碧輝煌”“高大威猛”的憧憬和暴發戶式消費之后,有一部分“土豪”開始意識到低調的姿態原來更具內涵,更能呼喚神秘,更令人感覺人生美好,開始意識到回歸自然才是人性中最基本的需求。于是環保情結與禪宗美學相結合的日本式個性住宅,開始成為他們下一輪投資的新目標。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