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讀空氣?這里說的可不是了解霧霾的危害。“空気が読めない”,這段日文直譯過來就是“不會讀取空氣中的氛圍”。注重團隊精神,最擅長實現大眾和諧的日本人對空氣中微妙的人際關系極為敏感,繼而發明了一套以“讀懂空氣”為出發點的實用處世哲學。大多數人都懂得揣測著周圍的“空氣”,進而判斷大家的行動方向,合著大家的節奏進行活動,以確保彼此的利益最大化。
不會讀空氣的“KY”
近年來,一個古怪的字母組合頻頻出現在日本的網絡交流和影視劇中。這兩個字母擷取自“空気が読めない”的發音——kuuki ga yomenai,最開始在中學生的手機交流中使用,后來當時的日本首相安倍在參議院選舉中大敗卻堅持不辭職時,政治家和媒體都指責“首相真KY”,于是很快就流行起來了。
對于日本或者東方文化以外的人,“KY”這種狀態非常難以把控。按照中國人的理解就是沒眼色、不會按照當時的氣氛和對方的臉色做出合適的反應。例如,大多數人都持贊成看法,卻有一個人高唱反調,這個人就被認為是“KY”。
1.陌生圈子的入侵者
舉例:你來到常去的甜品店,準備來份小甜點犒勞自己,忽然遇到閨蜜和她的同事也在那里品茗小聚。閨蜜開口邀請你加入,她的同事則笑而不語,只見你毫不推辭,大剌剌就坐下來了。
“自來熟”固然有助于你廣結友誼,但貿然闖入恰恰破壞了原來圈子既成的氛圍,在別人印象中播下唐突的種子。這樣的你往往只能讓人勉強接受,而很難成為一個真正受歡迎的人。
氣氛是圈子的產物,每一個圈子都有獨屬于它的“空氣”。組成氣氛的成分是由圈子成員決定的,只有當你對其中的每一個人都了解熟悉時,你才是這個圈子的正式成員。有時候哪怕多出一個陌生人,圈子的空氣便截然不同。在日本,讀空氣能力和圈子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從幼兒園到職場,每一個人都在不同階段依附于不同的圈子。融入圈子并不是沖進去喊一聲“大家好”就完事的:初入新圈子時需要謙卑沉默,在不破壞原來氣氛的前提下,低調地向每一個成員證明自己的可信度,別人才會對你漸漸放下戒心。
2.太把自己當回事
舉例:沒有察覺出空氣中微弱異常的你,厚著臉皮加入到閨蜜和她同事的談話中。不過她們的話題始終集中在你不了解的辦公室八卦上,對此你感到無聊,果斷要求她們打住,開始談一個大家都熟悉的話題。
最強大的KY,就是全員OK的情況下堅持說NO的那個人。對“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句話的誤解,造就了大量單細胞一根筋的逗比。堅持己見固然是人格獨立的象征,但是在別人眼里并非優點。首先你掌握的未必是真理,其次你完全沒必要舉著它四處張揚,挑戰別人的耐心。
當談話的內容不是你想要的時候,說明空氣中已經出現了排斥你的因子,識趣的就盡早轉換立場,還能落個身家清白。遭到圈子的排斥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最熟悉的朋友圈,也會出現一個人對抗全世界的尷尬局面。這時候果斷舍小我從大我,既保住了自己在圈子里的地位,又維持了圈子的團結和睦。即使有不滿,也需等到現在的圈子解散,重組一個氣氛輕松的小圈子,在私下的交流中提出。否則強行突入,逆大流而上,只會搞得一地狗血。
3.越是委婉的越強勢
舉例:就在你以為聊得很歡的時候,閨蜜突然看了看手機,宣布她有事要辦,并示意同事要不要一起去。平日與閨蜜形影不離的你覺得這時候不去陪她真不夠哥們,盡管對方異常客氣地表示不必你出馬,但你還是堅持奉陪到底。
陌生人表現出客氣是因為彼此直接缺乏信任,熟人甚至好友之間的客氣,則是因為原來的信任瀕臨崩潰。讀空氣的精髓就是不要等別人把話挑明。跟直來直往的西方人不同,主張以和為貴的東方人通過潛臺詞的方式傳遞自己的不情之請,他們的強勢往往與臉上的表情呈反比:一個人的言辭越是客氣委婉,他的要求其實越強硬。
突如其來的委婉是亮紅燈的前兆。稍微會讀懂氣氛的話,就會明白這是對方提前遞出的橄欖枝,優雅地接過去,大家還是朋友。如果連這點暗示都看不出來,不識時務頑抗到底,即使對方沒有公開撕破臉,心底里已經對你這個人的印象大打折扣。從此以后,許多充滿機會的友誼之門將對你永遠關閉。 (摘自《優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