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琦

在19世紀初,人們釣魚的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他們是用鱈魚作誘餌,出海時,隨時都能碰上幾乎能掀翻整條船的巨型比目魚;周圍是填滿整個海灣的魚群,以及鑲滿海底、數以百萬計的巨型牡蠣。不過,這些壯觀的野生生境被持續兩個世紀的工業污染和過度捕撈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再加上氣候變暖、垃圾排放以及能源大戰等,現在的水下世界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樣子了。
過去有些人認為海洋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不會因公共開采而耗盡,認識僅限于“無主物”原則,因此對于海中之物的索取總是不知節制。當海洋多樣性遭到破壞,當全球漁業產量迅速衰退,當海洋的生態系統遭到污染(比如廢水排放、沉船漏油、垃圾囤積等),當海洋污染造成海洋資源逐漸走向枯竭時,人們才慢慢開始轉變了過去的“海洋自由”觀念。直到20世紀中期,海洋保育的概念才慢慢被大眾所接受,人們才認識到海洋是“共有物”——即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從此種意義上來說,海洋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保護海洋是人類共同的責任,需要各國共同的保護與管理,人類有責任讓海洋環境不再繼續惡化下去。世界各國至此終于達成了“海洋是共有物”這一共識,此后,一系列海洋保育工作在全球范圍內積極開展,并取得了可觀的成績,這些活動也因此被譽為“保護海洋哺乳動物以及海洋環境的救星”。
英國政府曾計劃設立一系列旨在恢復生物多樣性的海洋保育區。但是,5年過去了,當初計劃的27個海洋保育區截至目前建成還不到25%,并且被分隔得東一塊西一塊,導致海洋保育計劃的第一步都沒能完成。不過,此次嘗試總算讓海洋保育這個問題從幕后走到臺前,引發了全球范圍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目前,澳大利亞政府也決定在其東北部的珊瑚海水域建立一座全球最大的海洋生態保育區,面積近100萬平方千米,建成后希望能夠保護該海域的廣大海洋生物。海洋生態保育區取名為“珊瑚海聯合海洋保育區”,區域內將嚴禁石油及天然氣開發,并將實施新規以限制漁業捕撈。珊瑚海聯合海洋保育區海底的地貌豐富多樣——峽谷、深海平原、珊瑚礁均在其中,區內眾多無人島群的水域中棲息著神奇的海洋動物,包括天使鯊、狼魚、鯨魚等掠食性動物。海洋生態保育區的設立將有助于保護珍稀魚類、原始珊瑚礁、海鳥以及綠海龜的產卵地,從而逐步拯救我們的海洋遺產。


蜘蛛蟹成群結隊的大規模“聚會”行為被認為是一種防御性策略。但是現在,它們不用再生活得如此小心翼翼了,因為以它們為食的許多魚類已經被人類網走或釣走了。

海筆莖的下端深入海底的泥沙中,起著固定作用。

海筆是一種外表十分艷麗的無脊椎動物,它和珊瑚是近親,喜歡獨居在海底的泥沙中。它的身體像一支華麗的老式羽毛蘸水筆,隨著水流或卷或舒,十分美麗動人。研究發現,海筆的主干和分支分別由成千上萬的水螅蟲一樣的觸手交織在一起,羽狀的觸手用以捕捉海底世界的浮游生物。為了保護海筆,蘇格蘭政府嚴禁在海洋使用拖撈網和排鉤作業,他們設立海洋保育區,期望能夠恢復這一物種的生活環境。

這只長鼻海馬拍攝于美國加州的一個海灣,但這里要說到的是它的背景——大葉藻床。像這樣生機勃勃的大葉藻床對于種類繁多的魚類和無脊椎動物來說是相當好的棲息地,但是這片生態天堂很容易被沿海開發如錨定、捕撈和污染所破壞。一些國家和地區設置海洋保護區來保護大葉藻床,但它仍需要人們更多的關愛。

海鸚,亦名善知鳥,可以在水下展翅“翱翔”。它們算是全北歐環境適應性最好的海鳥,可以潛入海面下深達57米,并能在水下停留60秒。不過,前幾年它們的數量卻驟然減少。研究人員懷疑,氣候變化正在影響北海浮游生物的分布,海鸚數量的減少與北海食物網變化有關。海鸚的食物主要以深海小魚為主,但它們偶爾也捕食較大的魚類,有的甚至會對超過自己體長1/2的大目標下手。海鸚最喜愛的食物是沙鰻,它們繁殖后代的數量高度依賴于沙鰻的數量,而沙鰻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被人類過度捕獲,用于丹麥發電站的動物燃料補給。在那段時間內,海鸚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食物短缺,以致數量大幅下降。不過,非常幸運的是,人類已經認識到這種浪費珍貴資源、破壞食物鏈的愚蠢行為,并加以改正。

海鸚在水中“翱翔”

沿海岸線分布的廢棄物是許多環保人士的關注熱點之一,這些海洋垃圾對海洋生物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因為許多動物會把廢棄物的碎片當成食物誤食,或無意間被廢棄物纏住,最終因無法擺脫而窒息死亡。上圖中這只壽命原本能達到五六十年的信天翁,卻提前死掉了。這是為什么呢?研究人員在它的肚子里發現了五顏六色的塑料和垃圾,它們塞滿了這只信天翁的胃部。原來,這些塑料和垃圾被信天翁誤認為是食物而一口吞下,直至將胃部撐滿,最終導致它被活活餓死。

烏賊是水中的變色能手。其皮膚內聚集的數百萬個紅、黃、藍、黑等色素囊會隨著“情緒”波動或環境的改變在一兩秒鐘之內做出反應,如調整體內色素囊的大小,不斷閃爍其體表的顏色和花紋來適應環境,并逃避污染或敵害。它們尤其喜愛躲在較深、較寒冷的漆黑海底產卵(如將卵產在雜草、海綿、珊瑚或者海藻上)。不過,隨著氣候的變暖,不斷升溫的海水讓它們不得不“北上”,去尋找比現在更深、更寒冷的新家園。


海洋保育ID卡

海洋保育運動是一些非政府組織和一般大眾為了要改善海洋保育相關問題而展開的社會性或政治性的行動。海洋保育是生態系統保育的重要策略之一,大量的行動者會喚起大眾對于海洋保育運動的支持,并推動政府與企業在海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問題上進行改革,諸如推動出臺海洋保育相關的法案或政策、加強海洋保育的規范。在海洋保育運動這個大議題之中,有許多不同的組織與機構都朝著一致的目標努力邁進。通過倡議各種停止污染、過度捕撈、捕鯨、混獲(間接漁獲)的行為,以及建立海洋保護區的方式,這些組織或機構單位讓海洋保育運動的效果持續擴散、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