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編



聳立在密林深處的古瑪雅文明
位于危地馬拉北部的佩登叢林地區,公元前七世紀,開始有人定居于此;公元三至八世紀,曾發展成瑪雅最大的城市和形成統領附近城鎮的“大城邦”。公元九至十世紀,卻悄然地消失在叢林中。直到1695年,西班牙的神父來到這片密林,發現了巨大的金字塔群遺跡——蒂卡爾。
公元三至八世紀,蒂卡爾曾出現過幾代名王(如:美洲虎之爪王、鷹鉤鼻王、暴風雨王),七世紀末又出現了阿卡高王、雅克京王、奇坦王。他們開創了蒂卡爾百余年來的盛世局面,文化、藝術成就達到了頂峰,如今蒂卡爾的主要建筑大部分是這三位國王在位時所建。
這個民族在建城布局上有其獨到之處。從遺跡分布圖可以看出:全城以中央大廣場為中心,廣場上建有中央衛城,小金字塔和眾多碑墓、紀念碑圍繞其外,而宮殿和貴族住宅卻建于各金字塔和衛城其間;東西兩邊的廣場、市場、民宅、作坊、店鋪分布在大廣場外和道路兩邊。
蒂卡爾在瑪雅文明之中,是最高級別的都市。僅中心部分就是東西長4千米的四方形。外側是寬闊的居住區。在最興旺時期,蒂卡爾城市面積超過65平方公里,人口達到6萬(也有說10萬)。共有3000座以上的金字塔、祭壇、石碑等遺跡。其影響的區域達到方圓500平方公里,控制著近200萬人口。僅在其中心區域,就有大型金字塔十幾座,小型神廟50多座;它們以古老的中心廣場為核心分布四周,旁邊還有裝飾著浮雕彩畫的王宮和廊廡圍繞的市場。
蒂卡爾古城的核心是約120米長、74米寬的中心廣場,各個建筑都矗立在周圍。與同時期瑪雅人所有的儀式建筑物一樣,廣場是用石灰巖修建的。這處巨大的廣場可能是舉行儀式的地方。中心廣場東端是第一金字塔,其上有著名的巨豹神廟。這是一座臺階式的金字塔,總共有9級,塔頂建有尖型小廟,塔基坡度陡而直?,斞湃苏J為,地下的冥界是由9層組成的,或許金字塔正是表達了此種信念。
蒂卡爾的金字塔
蒂卡爾有六座階梯金字塔,是在蒂卡爾的巔峰時期建造的。早期的探險家為這些金字塔編了號。
一號金字塔建于公元700年,47米高,是蒂卡爾的地標。正面石階陡斜無比(據說超過70度),梯形的金字塔頂上可以看見白色的塔廟和黑灰的廟頂。據說,原本塔身是通體紅色,神廟和廟頂的屏壁葉片裝飾得華麗無比,被認為是瑪雅金字塔最完美的佳作。
金字塔的底層是國王的陵墓,曾存放著全身被翡翠玉片包裹的國王的遺體和極為豐富的隨葬品。
宏偉的二號金字塔,38米高,建于公元700年,塔頂建有高達三層的神廟,既是阿卡高王皇后的陵寢,也是該城的主神廟。周圍綠林護衛,塔頂平直高聳,備顯巍峨宏偉;塔下碑石、祭臺眾多,羽毛艷麗的火雞自由地游走,為古舊而冷艷的皇后陵寢增添了些許神奇和生氣。
護衛著兩座金字塔的是建在兩旁的中央衛城和北衛城。中央衛城建在寬闊的石臺上,由45組宮室和6座庭院組成,以曲折通道相連,石頭堆砌而成。北衛城也是建在平臺上,規模雖小,但卻是蒂卡爾城最古老的場地之一,是祭祀場。平臺四周除了各有一座大金字塔外,還分布著許多小金字塔和內有許多國王和統治者的墓碑和陵寢。和北衛城遙遙相對遠離中央廣場的是尚埋在土中未發掘的南衛城。
靠近南衛城的五號金字塔是蒂卡爾的第一座金字塔,建于公元600年左右。三號金字塔是號稱“美洲豹祭司”的陵寢,高55米,建于公元810年。四號金字塔建于遠離中心廣場的東北角,建在公元745年,是所有金字塔中最高的一座,有“兩頭蛇”之稱。
蒂卡爾的金字塔的形狀很是獨特。傾斜過度,呈斜截錐形,由高大的臺基及其頂端的神殿構成,其外觀十分勻稱。藍天之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金字塔刺破林莽的密網,在絢爛的熱帶陽光下遙遙相對,熠熠生輝。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蒂卡爾金字塔斜度達70度,其外形有如歐洲的哥特式教堂般奇峭,因而有人稱之為“叢林大教堂”。
據悉,瑪雅的金字塔,是為了祭祀專門建造的。但根據最近的調查還發現,其地下有瑪雅王的墳墓。歷代國王死后會被埋葬在后人進行祭祀的金字塔中,在新王的時代,為了把金字塔圍住,便又在此基礎上建造了新的金字塔。長此以往,金字塔隨著世代的交替而變得層層疊疊。遙想一下,沿著這些陡峻得令人暈眩的石階,瑪雅王一步步進入那金字塔頂端裝飾著高聳“頂冠”的神廟,仿佛升入天際。在那里,他們與眾神溝通,獲得超越世俗的力量;也是在那里,他們觀測星象,制訂歷法,成為千千萬萬瑪雅人心目中的世間之神。
公元9世紀,蒂卡爾開始衰落,瑪雅人遺棄了這座有著輝煌建筑物的古城,重歸于茫茫叢林之中,只留下了那好幾千座的盛世之景。就像人們不知道瑪雅人是如何建造了這些金字塔一樣,我們也同樣不知道瑪雅人為什么要廢棄蒂卡爾。如大多數的璀璨文明般,在頃刻間戛然而止,神秘民族消失得無影無蹤,留給后人的只能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如今,高大茂密的植被覆蓋著蒂卡爾,綠油油的苔跡鋪滿一磚一瓦,那些神廟,仍然高聳于叢林之中,向世人展現出一幅絕世的風景和無法言喻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