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龍/編






夏洛蒂·勃朗特殺姐軾妹?
《簡·愛》你多半讀過,但如果告訴你,其作者夏洛蒂并非你想象的那樣是個聰明且孤僻的“老姑娘”,而是一介善妒而放蕩的殺人魔頭,你會不會被嚇著?
根據犯罪學家詹姆斯·塔利的說法,勃朗特一家原本享受著平和的氛圍,直到1845年,隨著外表帥氣、內心狡詐的牧師亞瑟·貝爾·尼科爾斯登場,他們的命運被顛覆了。
塔利斷言,尼科爾斯喚醒了夏洛蒂內心的邪惡,他們聯手毒害了夏洛蒂的姐妹和弟弟——艾米莉·勃朗特和布蘭維爾·勃朗特均死于1848年,一個時年30歲,另一個時年31歲;安妮·勃朗特死于1849年,年僅29歲。主流的說法是,他們要么患上了結核病,要么感染了霍亂。可是,塔利自稱對19世紀的毒藥深有研究,說他們仨的死亡都是人為造成。
夏洛蒂之父忍無可忍,于幾年后趕走了尼科爾斯。沒過多久,夏洛蒂便與后者私奔,換來的卻不是甜蜜的愛情,而是一年后離別人世的命運。塔利認為,夏洛蒂只是尼科爾斯的棋子,后者覬覦勃朗特莊園已久,因此,夏洛蒂必然要和親人魂歸一處,為尼科爾斯讓路。
最初,塔利以紀實方式敘述了自己的論斷,在所有出版社都吃到閉門羹。他索性改為創作小說,借助確有其人的女仆瑪莎·布朗之口將上述內容娓娓道來,總算得以出版。這本《夏洛蒂·勃朗特的罪行》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但絕大部分夏洛蒂的粉絲不買賬。
克格勃暗殺了阿爾貝·加繆?
捷克詩人、翻譯家揚·扎布拉納,在日記中寫過,“我從某人嘴里聽到不少異事。此君交游極廣,耳目良多。他相信,1960年奪走加繆生命的交通事故,系蘇聯特工策劃。”
持類似觀點者認為,莫斯科有充分的理由行刺加繆,采取的方式亦為克格勃所慣用。加繆生前對前蘇聯領導人多有得罪,曾公開發文,稱1956年匈牙利事件為“大屠殺”。此后,他公開支持帕斯捷爾納克,再度觸怒莫斯科。由此看來,說克格勃偽造了車禍似乎也講得通。
亨特·斯托克頓·湯普森“被自殺”?
根據相關傳聞,湯普森在創作過程中發現了“9·11”事件的真相。所謂“真相”就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新保守派和他們的珍珠港”,總導演則是白宮。2005年,也許是中央情報局,也許是光明會,或者是什么組織的人,認為在湯普森把信息透露給外界前,必須讓其永遠閉嘴,于是就讓這位成名已久的作家和記者“被自殺”了。當時,死者留下了一封奇怪的遺書,標題寫著“橄欖球賽季已結束”。
雖然湯普森的部分親友承認,他幾十年來一直幻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有人依然堅信自殺場景是偽造的,并分析了他不可能自殺的幾個原因,其中之一是“湯普森的妻子安妮塔是年輕貌美的金發女郎,他們關系很好”。還有一條似乎更具說服力:湯普森對旁人說過,“他們打算制造我自殺的假象,我知道這群混蛋到底是怎么想的……”
雪萊之妻死于第三者插足?
被曝與詩人雪萊存在戀情時,《科學怪人》的作者瑪麗·戈德溫年僅16歲,而雪萊已經有了第一任妻子——哈里特。某日,雪萊與瑪麗,加上拜倫勛爵與其情婦,兩對男女進行了一趟秘密之旅,他們決定在旅途中舉行比賽,看誰能寫出最棒的恐怖故事,于是,弗蘭肯斯坦的傳奇有了雛形。就在他們外出期間,哈里特·雪萊突然奔出家門,神秘失蹤。
一個月之后,哈里特的尸身在湖面上被發現。這顯然是一樁謀殺,案子卻被低調處理。此后幾年間,瑪麗和她的父親威廉·戈德溫不斷對哈里特進行抹黑,說她是個“酗酒、不忠和賣淫的蕩婦”。相關陰謀論應運而生,同樣在文壇頗有名氣的威廉·戈德溫被指應對哈里特的死負責,證據包括:在后者身故不到一個月后,他就催促瑪麗和雪萊成婚;更詭異的是,哈里特的尸體還未被找到的時候,威廉就在日記里明確提到了她的死。
《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是個“托兒”?
“世界上真有人能像羅琳那樣,在極度困窘的情況下寫出如此高質量的作品嗎?顯然,她只是一個被雇來的演員,藏身于幕后的則是一群神出鬼沒的代筆者。”
挪威電影制作人尼娜·格倫菲爾德相信這就是事實。他的質疑濃縮為一句話:“沒人能夠依靠運氣獲得長久的成功,一個人如何能在做到高產的同時,又在商業上廣受認可?”換言之,《哈利·波特》系列是團隊智慧的結晶,而且,原作者們很享受不為世人所知的感覺。即便如此,羅琳的“演出”也頗具積極意義,至少,她激勵了全球無數貧困的單身母親。想想吧,用不到10年時間,寫下6本厚厚的小說,被譯為55種語言并暢銷全球!是的,如果閣下確實配得上這份單靠“碼字”就能年入百萬英鎊的工作,你沒準也能創造奇跡呢。
伊麗莎白一世為莎士比亞代筆?
有關莎翁的坊間傳聞中,有一則格外引起人們的共鳴,大意是:莎士比亞既沒受過系統的教育,也沒游歷過太多地方,他不可能僅憑個人的力量創作出那么多的傳世佳作;畢竟,這些作品涉獵范圍甚廣,很多與歷史人物、著名神話和陌生而遙遠的國度有關。
而伊麗莎白一世,她受過良好的皇室教育,深通歷史、政治和地理,甚至以自己的姓名發表過詩歌,可謂才情盡顯。女王不方便親自發表那些容易引起爭論的劇本,便倒貼錢給莎士比亞,借后者的名字一用——若此說成立,我們就不難理解莎翁的金耳環從何而來了。
斯蒂芬·金擊斃約翰·列儂?
根據史蒂夫·萊特富特及其網站約翰·列儂謀殺真相的觀點,1980年前后,尼克松和里根受夠了列儂的和平運動和政治歌曲。想要將其驅逐出境的想法落空后,兩人聯手,商議出他們認為最干脆利落的辦法:指使驚悚小說作家斯蒂芬·金向列儂開槍。
萊特富特稱,精神病人馬克·查普曼只是頭替罪羊。他搜集了列儂遇刺前后一段時間的報刊雜志,聲稱很多標題里隱藏著密語,實為尼克松和里根與金聯系的“暗號”。為尋找證據,萊特富特已經花了30多年,反復閱讀金的每部作品和每次訪談。盡管后者要求他停止散播所謂的“真相”,萊特富特從未想過放棄,還時不時地開著繪有“披頭士”歌名的廂式車尾隨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