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漠寒 編

不少人與親朋好友到娛樂場所K歌, 歡聚一堂,但是,有些人一拿起麥克風就跑調。唱歌跑調者在我們生活中并不少見,除了這個人不擅長這方面或者平時很少唱歌外,還有什么原因嗎?其實唱歌跑調是一種病,它的名字叫“失歌癥”。
什么是失歌癥?
早在1878年,英國科普作家格蘭特·艾倫描述了第一例失歌癥者。而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召開的國際音樂交流科學大會上,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的比爾·湯普森教授對失歌癥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唱歌找不著調也是一種病,稱為“失歌癥”。
失歌癥又稱“歌樂不能”,是失語癥的癥狀之一,指因大腦左半球顳葉前部病變,患者部分或全部喪失本來具有的認知音符和歌唱演奏欣賞樂曲等能力,也就是無法感知音樂。失歌癥表現出較強的遺傳性,失歌癥患者不能準確地唱出一首歌,不過他們往往意識不到,以為自己唱得還不錯。醫學界相關專家表示,失歌癥是個新名詞,先天的“缺陷”和后天的“表現欲”相結合,才導致了失歌癥的產生。
這些人擁有正常的聽力、智力和記憶力,卻完全無法感知音樂。對他們來說大多數曲調聽起來都差不多,如果聽不到歌詞即使很熟悉的歌曲他們也聽不出來,不和諧的和弦令大多數人避之不及,他們卻不覺得難聽。失歌癥患者不能準確地唱出一首歌。有研究發現,大約一半失歌癥患者在韻律認識方面有問題。但是還是有一些失歌癥患者喜歡音樂,因為他們很想享受那種韻律感,而在有的失歌癥患者聽來,音樂就像用扳手敲擊水管一樣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覺得音樂難以忍受的患者只是少數,對大多數患者來說,音樂只會令他們感到困惑。
與遺傳因素有關
正常的音樂認知可能與腦部掌握語言聲調的回路有關。另外,失歌癥患者的空間處理能力比較差。例如給他們觀看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建筑物照片,他們分辨不出照片上是同一幢建筑。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與他們的大腦發育有關。
研究者對失歌癥患者腦部進行了掃描,目前已經發現失歌癥患者的一個大腦區域的腦白質與普通人有細微的不同,這個區域與辨別音高和記憶旋律有關。研究人員還在尋找導致失歌癥具有遺傳性的基因。
失歌癥已成為科學家了解腦部如何處理音樂奧秘的主要研究課題之一,隨著研究逐漸深入,那些不能正常享受音樂的人有可能重新獲得音樂帶來的樂趣。
研究者們認為對于音高的識別障礙可能導致了失歌癥,而且這種識別障礙在現實音樂情景下會被放大,進而出現音樂相關記憶障礙。就像色弱者無法分清波長相近的顏色一樣,失歌者無法區別出音高相近的音符。他們聽力正常,發音亦無異常,言語交流也完全沒有問題,但就是對音樂一竅不通,聽不懂也唱不來。
個人表現欲加劇病情
失歌癥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專家分析,出現失歌癥狀況的患者在認知情況上存在一定的問題,除了和遺傳因素有關系外,患者自身的表現欲也是“加劇”失歌癥的原因之一。
專家建議,如果想要緩解失歌癥的情況,應該先從糾正患者過強的表現欲開始。比方說可以采用將失歌癥患者的歌曲錄下來,讓他自己聽一聽的方法。
有專家表示,在臨床上,他從沒有碰到過單純的因失去唱歌能力而就診的患者。而且專家指出,嚴格地說,這還不能稱為一種病態,這需要和自己前后對照相比,有的人生下來就對音樂不“敏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是有個體差異的,就好比很多人對于空間差異的感知也是有差異的,很多女性自稱沒有開車的天賦,她們的空間感和方向感就沒有男性強。
失歌癥出現比例大約4%
不是每個人都是從小唱歌跑調,其實刻意的唱歌跑調也能“自成一派”。有研究分析,失歌癥患者在人群中的比例是4%左右。
為了進一步理解失歌癥的具體情況,研究者用兩首歌做了一個調查。《土耳其進行曲》和《菊花臺》的絕大部分音樂都是由音高相鄰的音符按照一定的節奏組成的。失歌癥患者若是察覺不出旋律里的差別,自然也就無法把握整體旋律的整體變化。并且失歌癥患者還會出現跟音樂相關的記憶障礙,表現為即使是已經聽過上千次的旋律,在他們聽來還是陌生,所以他們很難學習唱歌。
另一方面,他們也聽不出不和諧的曲調。嬰兒對音階和節拍有一種天生的敏感性,大約9個月的嬰兒就表現出對連續音階的喜好。這種能力與后天培養無關,似乎是人大腦的一項特殊能力,而患了失歌癥的人卻對連續的音階無明確偏好。
唱歌跑調能否改變
反方:唱的都是鋼琴縫里的音,拉不回來了。
有的聲樂老師說:“跑調分兩種,一種是先天性音樂缺失,開玩笑地說,就是唱的不是鋼琴琴鍵上的音,而是鋼琴縫里的音。還有一種是因為缺乏技術方法和訓練,不知道音的具體音高,從而唱不到標準音高,出現走音。”
怎么判斷是先天跑調還是技術性走音呢?比如在鋼琴上彈出一個音高不是很高的音。你只要能哼出調來,那么就不是先天性的。
一般來說,相近的音高不容易走音。音高跨度較大的音,更容易走音。而跑調,與音之間跨度的大小就沒什么關聯了,不論什么音都唱不準。天生的跑調是訓練不好的,但走音可以改變。
正方:通過視唱練耳,人人都能成為音樂家。
專家認為,跑調的問題可以通過視唱練耳來解決。通過視唱、讀譜、練耳,提高對音高的分辨率。我們常說五音不全,其實音樂上沒有這個話。沒有一個人不能搞音樂。經過訓練人人都能成為音樂家,只是人的天賦有好有壞。從專業上來說是不承認有失歌癥的。
事實上,對于為什么會患上失歌癥,目前還沒有確切的研究結果。從理論上講,人類大腦的右半球主管著人的想象、顏色、音樂、節奏等,被稱為“音樂腦”,可能是遺傳等方面的原因導致“音樂腦”出現了對于音高的識別障礙,結果造成了失歌癥。
遺傳等原因造成的失歌癥,目前尚沒有辦法預防和治療,但是,從小培養孩子對聲音的辨別力和敏感度,卻可以盡量避免唱歌跑調、五音不全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