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恒
很多人都會談“癌”色變,但是在孫博士眼里,癌癥并不可怕,他認為只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檢查身體,早期發現癌癥、及早治療,大多數癌癥是可防可治的。本期,孫博士帶領我們克服癌癥心結,重拾健康好身體。
8大數據點播
1. 癌癥有100多種,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受到影響。
2 . 2012年,癌癥造成全球820萬人死亡。
3 . 在所有癌癥死亡中,70%以上發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4 . 就全世界而言,造成男性死亡的5種最常見癌癥為肺癌、肝癌、胃癌、結腸直腸癌和食道癌。
5 . 造成女性死亡的5種最常見癌癥為乳腺癌、肺癌、胃癌、結腸直腸癌和宮頸癌。
6 . 煙草使用是最重大致癌風險因素,它導致全球超過22%的癌癥死亡。
7 . 全世界只有1/5的癌癥是由慢性感染引起的,例如人乳頭狀瘤病毒引起宮頸癌,乙肝病毒引起肝癌。
8 . 如果在早期發現并充分治療,如乳腺癌、宮頸癌和結腸直腸癌等都可以被治愈。如今癌癥發病率有年輕化趨勢,有人30多歲會自恃年輕不去體檢,而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
預防多面手
有人說,因癌癥死亡的患者中,1/3是嚇死的,1/3是被誤診的,1/3是治不好的。其實這是一種認識誤區。孫博士說,癌癥是可防可治的。癌癥預防分為三級,一級預防是最主要的,即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患于未然。
戒煙限酒
吸煙是對健康危害最大的不良生活方式。對于不吸煙的人,要勸阻身邊的人不要吸煙,拒絕二手煙的危害。二手煙的危害甚至超過直接吸煙的人,特別是兒童受害尤其嚴重。最好還能做到不酗酒,可以少量飲用紅葡萄酒,烈性酒盡量避免飲用。
均衡飲食
掌握進食分量,不偏食,攝取五谷雜糧、新鮮蔬菜水果、適量肉類。另外,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不要吃得過咸,不吃或少吃腌制食品,不要吃得太快,不要暴飲暴食,避免過熱或過燙飲食,避免油炸燒烤食品等。
堅持運動
建議每天進行60分鐘以上的適度運動或30分鐘以上的劇烈運動。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減少1/3的患癌風險,因此建議大家每星期至少鍛煉150分鐘。
保持正常體重
體重指數(BMI,即以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肥胖程度的分級方法,BMI指數為18.5-24.9為超重,大于/等于30為嚴重超重或肥胖。
避免熬夜
現代人尤其是城市人群,晚睡熬夜司空見慣。但此習慣會損害機體免疫力,提高患癌風險。建議成年人每天保證6-8小時睡眠時間。
注意“養心”
癌癥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經常不良的負面情緒、長期處于焦慮之中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將心放寬,遠離焦慮,學會減壓,放松身心。
定期檢查
懂得自我檢查,并每年做一次全身體檢,參加防癌篩查、腫瘤篩查普查,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以最保守治療盡快治愈。防患于未然。
日常自我檢查
很多癌癥如果早期能被發現是可以治好的,關鍵是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孫博士提醒,癌癥有以下15個較早期表現或征兆,雖然并非特異性的,但當身體出現這些不適時,要引起重視,想到癌癥的可能。
1.身體任何部位出現腫塊、結節、硬結或硬變等,特別是那些逐漸增大的。
2.不明原因的持續疼痛。
3.久治不愈的咳嗽,特別是有長期吸煙史的人。
4.不明原因的發熱,特別是那種持續低熱,務必要查明原因。
5.莫名的消瘦或疲乏,一般的疲勞多在休息之后消失,而癌癥的疲勞會持續存在。
6.非外傷性異常出血。經常性大便帶血、黑便,要警惕消化道癌癥;不規律陰道出血、月經不正常或大出血、非月經出血等要警惕婦科腫瘤;無痛血尿或伴排尿困難,應警惕膀胱癌或腎癌;不明原因的容易出血要警惕白血病可能;鼻塞、鼻出血,尤其是單側鼻出血,應注意有無鼻咽癌。
7.持續性消化不正常。
8.進行性吞咽食物梗阻感,應懷疑有無食管癌。
9.持續性聲音嘶啞,要警惕喉癌、甲狀腺癌、肺癌和食管癌等。
10.大便習慣改變,如大便的次數或性狀發生改變。
11.口腔或外陰白斑。
12.突然增大變色的黑痣或疣。
13.無外傷的骨折;青少年出現非外傷性的肘關節或膝關節處疼痛腫脹。
14.久治不愈的皮膚傷口或黏膜潰瘍,要考慮皮膚癌的可能;慢性口腔潰瘍持續不愈應警惕口腔癌可能。
15.男性乳房增生長大,要警惕男性乳腺癌可能。
抗癌之選 香菇
香菇中多糖體的抗癌率達80%-95%,對多種惡性腫瘤如白血病、食管癌、胃癌、腸癌、肺癌、肝癌等都有顯著療效。另外,以下食物也是防癌好幫手:紅薯、蘆筍、卷心菜、花椰菜、芹菜、茄子、甜菜、胡蘿卜、薺菜、金針菇、雪里蕻、大白菜;水果依次是:木瓜、草莓、橘子、柑子、獼猴桃、芒果、杏、柿子、番茄和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