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清溪
導語:最近國內“單獨二胎”政策的出臺再度引發對多子女家庭的熱議。有趣的是不論支持或反對多子女家庭的,往往都會拿北美做論據,支持一方羨慕“北美家庭,一家五六個孩子的也很常見”,反對一方則稱“北美很多‘丁克一族’,連一個孩子都不要”。
正文:照理說真相應該只有一個,但辯論雙方都言之鑿鑿,到底哪個是對的?答案是“兩個都是對的”。
要么不生要么生很多
美國對多子女的態度是比較另類的:直到二戰前后,美國平均每對夫婦生育子女的數量都比同期“老歐洲”國家低得多,最多時低1/3-2/5左右,這是因為當時美國社會的主體,是從歐洲移民而來的白人,而這些白人的主體又是新教中的清教徒,主張嚴守各種清規戒律。不僅如此,踏上新大陸的白人移民白手起家,又遠較歐洲國家更快地步入工業化節奏,成年家庭成員工作時間比歐洲人長,雙職工家庭也很常見,這些都無疑構成對多子女“欲望”的制約,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邦聯的支持者經常嘲笑北方“核心家庭”是“寒酸的四口之家”,并以自己“一個莊園、一大群孩子”的家庭結構為榮,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工業化、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扼殺多子女家庭”的功能。
然而近年來情況卻有很大變化:美國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居然回升,而且如今的美國,差不多是工業化國家里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最高的。
據美國人口局的統計,1990-2005年美國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在1.5-1.8之間,大抵和當時工業化國家同類數據持平;2011年美國這一數據上升至1.89,2012年更達到2.06,而同期工業化國家平均每個育齡婦女只生育1.5個孩子。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美國人口結構的變化。
最近一次美國人口普查是2010年舉行的,當時美國少數族裔比例已大幅上升,其中西班牙裔比例達總人口12.5%,超過非洲裔居美國少數族裔第一位,非洲裔比例也達總人口比例12.3%。這兩個族裔都以高生育率、多子女著稱,據非正式統計顯示,美國平均每名西班牙裔婦女生育2.91個孩子,非洲裔婦女生育率大抵相仿,而白人則只有1.83個。人口局統計顯示,2010年6月-2011年6月,美國出生的混血嬰兒占總嬰兒比例50.4%。
剔除上述因素,美國“核心家庭”(由夫婦和子女組成的家庭)總數只有不到36%,無子女家庭比例約30%,單身家庭和“丁克族”家庭總數多達數千萬個。但仍然保留傳統“核心家庭”形態的美國夫婦不論人種、知識結構,都普遍青睞多子女家庭,一位住在馬里蘭州的華裔女白領稱,在當地,人們“默認”的“標準家庭”孩子數應該是三個左右,她因為只生了一個孩子,在幼兒園家長中常常成為其他媽媽私下好奇的對象。
加拿大的情況似乎更突出一些:
據資料顯示,加拿大家庭平均人口1961年是3.9人,以后不斷降低,到1986年只有3.1人,而每個家庭生育孩子的人數1961年是1.9人,到1986年降到1.3人。加拿大家庭數量雖然不斷增長, 而家庭規模卻是逐漸減小。
根據人口普查的數據,2011年加拿大有940萬個家庭中有44.5%的家庭沒有孩子,這一比例遠遠高于美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丁克”一族越來越多。現在養育孩子成本高,投資大,很多人負擔不起。而且加拿大是個移民國家,移民生活壓力大,婦女從業人數多,也是降低生育率的一個原因。
但單看“核心家庭”情況就完全兩樣:筆者身邊的鄰居、朋友,孩子學校、幼兒園的家長,附近社區、教會帶孩子一起參加活動的親子族,擁有3個、4個甚至更多子女的爸爸媽媽是多數,而只有1個孩子的卻鳳毛麟角。“要么不生、要生省很多”的情況,和美國如出一轍。
去年夏天,筆者帶孩子去游泳館上游泳課,看見一個西人媽媽一會跑男孩更衣室,一會跑女孩更衣室,就告訴她可以去家庭更衣室,不必這樣跑來跑去的麻煩,她說孩子太多,怕影響別人使用公共設施,特意讓兒子和女兒分開的。筆者心想一般情況,一個家里大不了三四個孩子,能耽誤什么事呢?結果她說自己育有九個孩子,把筆者嚇了一跳。無獨有偶,筆者兒子學校隔壁有間并不起眼的獨立小平房,里面曾經居然住過一對夫婦和13和孩子。
多子女父母是怎么想的
傳統上美國白人中天主教家庭(不許墮胎且婦女不工作比例高)、摩門教家庭(有的實行多妻制,主流派已實行一夫一妻但推崇多子女)生育率偏高,但如今情況似有很大不同,愿意組建“核心家庭”的美國人認同多子女(指超過兩個)的越來越多,且“不需要什么理由”。
2005年曾有非政府團體在美國康涅迭戈州格林尼治醫院進行“生育意愿調查”,這個傳統的富人區生育率一直明顯低于周邊社區,但接受調查的產婦、孕婦普遍表示“認同多子女”,理由是“既然一個孩子能帶來快樂,那么多一個孩子就能多帶來一份快樂”。
一些美國人表示,其實不論窮人、富人,白人或少數族裔,在多子女問題上想法并沒有太大區別 ,就是“要么一個都不想要,要么就想要很多”。美國不是福利國家,將一個孩子養到成年,按美國農業部2012年的計算,一個中產家庭需要24.18萬美元,高收入家庭需39.978萬,而低收入家庭也需要17.349萬,這就讓許多夫婦望而生畏,而敢于生育的則大多自信養得起,“養幾個不是養”。
中產階級是美國平均生育率較低的階層,前面提到的華裔媽媽稱,她不是不想生,而是年輕時要忙事業,生第一個孩子時已34歲,“覺得再多生有點生不動了”。而且中產階級既不像富人那樣財大氣粗,不在乎多負擔幾個子女的費用,又不像窮人可以“吃福利”,生越多負擔反倒越少,因此在生育多子女問題上反倒更加謹慎。
此外,美國在產假方面比較“摳門”——嚴格說美國根本就沒有產假,根據1993年《家庭醫療休假法》,包括自己或妻子生育在內事由,雇主應無條件準假,最長可達12周,但這12周期間是無薪的,這讓中產階級家庭對多子女問題往往是羨慕有之,卻不敢輕易嘗試。
正因如此,美國見諸媒體、引起轟動的“光榮媽媽”各族裔和貧富都有,但獨少中產階級家庭,而新生嬰兒中多子女現象最普遍的則是西班牙裔、非洲裔,則是因為雖然多子女家庭在美國是“兩頭冒尖”,但窮人終究比富人多一些,而上述兩個族裔貧困率較高。
加拿大的情形則與美國很不相同。
加拿大是福利國家,政府考慮到多子女家庭的困難和需要,為他們提供了不少福利,有人戲稱,在加拿大若活不下去就多生幾個孩子讓政府養活,這話雖有些片面,但也不是憑空捏造。
福利社會的特點是“抽肥補瘦”,越富的家庭稅負越高、享受福利越少,反之則稅負低、享受福利多。多子女家庭人均收入會被子女數“攤薄”加拿大是個福利社會,越是收入低、子女多,享受的社會福利就越高、越完備,這是許多下了要孩子決心的爸爸媽媽敢多生的原因,反正只要孩子來到世上就政府就絕不會讓他們被餓死。不僅如此,加拿大還有很多社會慈善機構福利組織會伸出援手。加拿大有個著名的非盈利組織“救世軍”就是主要通過向社會各界募款來資助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生存受教育甚至發展興趣愛好,深受歡迎。
和美國相比,加拿大中產階級“核心家庭”愿意生多子女的比例高得多,這同樣是因為福利、尤其產假。
在加拿大,只要有正式職業,并定時定期如數繳納就業保險金,一旦因故無過錯喪失工作,就可向加拿大服務處申請領取綜合福利保險(EI),而懷孕、育兒恰屬于這一范疇,
EI的計算公式,是就業保險金繳納者過去26周平均工資的55%,但最高每周不得高于某個浮動的上限——但低收入者或需要特殊照顧者可以例外。
EI的享受期限對于懷孕、育兒而言是12個月,且不論男女均可,日前筆者聯系溫哥華某報社主編(男性),該報職員答“他休產假去了”,筆者一時反應不及,職員又補充道“他這幾年都休過三次產假了”。
因為EI是政府而非企業支付福利金,因此企業不會覺得負擔重,不會也無權借故留難請假者,且根據法律,因生育等原因休假領EI者可無條件復職,不少聰明的白領甚至用連續生孩子休產假的辦法躲過經濟不景氣時的裁員大潮。筆者熟識的一位銀行女經理結婚多年一直“丁克”,2008年金融危機風生水起,她嗅到風聲后很快懷孕,產假一休12個月,上班不到一個月又宣布“光榮懷孕”,再休12個月,在這兩年間和她同級別的同事被“砍”了5個,她卻安然躲過了風頭。
多子女家庭的煩惱和負擔
雖然一個是福利國家、一個不是,但美加兩國中小學教育都是以義務教育為主,公校是免費的,貧困的多子女家庭還能享受許多福利。
當然,私校教育質量更好且收費昂貴,但敢讓孩子讀私校的多子女家庭自然也負擔得起。一些私校對多子女家庭入學也有特別的吸引政策,如陶短房長子就讀的大溫地區某私校,家庭如同時有兩個孩子入校,第二個孩子只需交一半學費;如同時有三個孩子入校,第三個孩子只需交10%學費。
幼兒園才是北美多子女家庭最大的煩惱。
美國的問題主要是“貴”:1985年平均每周不過84美元的日托中心,如今平均每周高達700-1000美元,且不在義務教育范圍內,因此據統計,2010年后有過半美國家庭選擇讓老人在家里看孩子。
加拿大的問題就更多了。
首先是貴。不論正規幼兒園(Group day care)或家庭式幼兒園(Licence family child care)收費都不低,如在溫哥華,目前前者價格在每月900-1100加元之間,后者最低650,最高900,照此計算,一個低收入家庭,每月月薪的七成要支付托兒費,加上其它開銷,兩口子中有一人實際上是在為幼兒園打工。
正因如此,加拿大婦女習慣生完孩子后自己帶幾年,等孩子們長大再重返職。中國人不是愛說“帶一個是帶,帶兩個不也是帶嗎?倒不如一下多帶幾個”,其實這種想法和加拿大這邊很多人的不謀而合。
上學后的負擔主要是接送:北美很多州(省)都規定了孩子不得單獨活動的年齡線(一般是12-14歲),而不論公校、私校,中小學放學都很早(14:30-15:00),這就迫使多子女家庭要么支付昂貴的課后班費用(這個要自費),要么只能選擇一人在家照顧了。如果是多子女且子女間歲數相差不大,當媽媽的就可能幾年、十幾年無法重返職場。曾風靡中國的美劇《成長的煩惱》中那位媽媽,因連續生育了3個子女,脫離職場十多年,孩子長大后重返職場,引發許多自身和家庭的不適應,這在北美是很普遍的現象。
華人移民家庭有個普遍且特殊的現象,就是許多家庭長子女歲數會比次子女大很多,這是因為不少移民在國內已生過一個“獨生子女”,移民后打拼幾年,覺得可以負擔后會再生一個,這樣兩個孩子間歲數就會差距較大。這種現象有利有弊,利是長子女可以幫忙照顧弟弟妹妹,甚至可以接送弟弟妹妹上學放學,做父母的較輕松,有些媽媽可以很早復職,家庭負擔較輕,弊則是兩個孩子間有時會出現“代差”,不利家庭內部溝通。
另一個有趣現象,是華裔移民家庭的孩子數量:10多年前技術移民占主體時,兩個孩子最為常見;如今越來越多華裔家庭是一對夫婦、三個孩子。一位熟識的三子女媽媽表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新一代移民普遍經濟條件較好,一些人移民后年齡也不大,“生得起也生得動”,她的三個孩子都在加拿大出生,間隔分別只有兩歲和一歲多,而她本人剛三十出頭。
北美家庭很注意對子女的一視同仁,一般而言,重男輕女或偏心某個孩子都會竭力避免,社區和學校也會關注這類現象,認為必要時會加以干預,但兩國都是移民國家,不可否認在某些移民家庭中上述現象還是存在的。
年滿18歲后子女便成年,此后或工作或升學,父母將不再干預。一些家庭會替子女支付大學學費(加拿大許多家庭從小就給孩子購買教育基金RESP,長大后用于支付大學學費),但也有的父母會把這筆錢算作“借款”,原則上要“免”則每個子女都免,要“借”就都借,以免“擺不平”。
盡管許多美劇中都有富豪家庭多子女間爭奪遺產而勾心斗角的劇情,但這畢竟不是北美多子女家庭的常態或主流。北美多數多子女家庭父母都會在生前立下遺囑,以公平原則將遺產分給子女,并對其中較困難的子女多照顧一些,由于法治觀念重,子女通常會嚴格依照遺囑行事,如未及立遺囑,照慣例父母遺產由子女均分。由于遺產稅較重且要求現金繳納,諸如房產等“大件”往往生前就處理掉,陶短房從前的鄰居(西人)有3個子女,年老后就提前賣掉住宅,自己搬去養老院、留足養老錢,房款則平均分給了孩子們“免得日后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