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琳
導語:在日本,老人越來越多,所占人口比例世界第一;越來越多的育齡男女不愿結婚、生育,人口出生率倒數世界第一。
正文:這幾年,日本人口的死亡率始終高于出生率。整個社會,銀發族群日益壯大,青壯年勞動力群體日益萎縮。日本全國總人口日益縮水。日本自產的勞動力入不敷出。2012年,男人褲子的銷量超過嬰兒尿布濕的數量。已經79歲的日本天皇承認,日本面臨嚴重的人口問題。日本家庭計劃協會會長北村邦夫驚呼:“日本人口危機如此嚴重,最終可能導致日本民族滅絕?!?/p>
性開放的日本,生育率卻一降再降
2012年,日本出生人口為1037101人,人口自然增長比上年減少219153人。多年來,日本人口出生率一直呈下降趨勢。1950年,日本婦女的“總和生育率”(即每位育齡婦女一生平均生育的孩子數)為4個,到1996年,下降到1.40個,2005年,進一步下降到1.26個,2012年回升至1.41個。
一般而言,每位育齡婦女一生只有平均生育2.1個孩子,才能維持現有總人口。而目前,日本的死亡人數高于出生人數。人口負增長態勢一時難于逆轉。在日本的47個都道府縣之中,只有沖繩縣的“總和生育率”達到1.9個,其次是島根縣1.68個,宮崎縣1.67個,首都東京最低,僅1.09個。只有神奈川、愛知、志賀與沖繩4個縣的人口出生率高于人口死亡率。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這種現象呢?可以說,日本20至30歲的育齡婦女人數下降是主因。日本婦女的頭胎平均生育年齡,在過去20年,逐年攀升,到2012年,達到30.3歲。截止今年10月,日本全國20歲年齡段的婦女為631萬,30歲年齡段的婦女人數為831萬,兩者合計1462萬。她們應該是日本的生育主力軍。但20歲和30歲出頭年齡段的婦女之中的出生率呈下降趨勢,而在30和40年段高齡婦女的生育率卻在上升。
此外,日本社會中的單身男女比例也已達到了創紀錄的驚人高度。據調查,2011年,在18至34歲年齡段的人群中,未婚的男性占61%,未婚的女性占49%。而在30歲以下的男性之中,有30%的人從來就沒有約會過任何女性。他們不喜歡與女性交往,工作之余就埋頭上網,玩游戲,成為所謂的“宅男”。
為何會形成這一現象?據日本家庭計劃協會調查發現,在16至24歲年齡段的女性之中,有45%的人表示對于性接觸不感興趣或持鄙視態度。而令人吃驚的是,竟然有25%的男性也有同樣想法。61%的未婚成年男性沒有女朋友,而幾乎一半的成年女性也沒有丈夫或男朋友。更加糟糕的是,45%的沒有女朋友的男性和沒有男朋友或丈夫的女性對于尋找配偶不再感興趣。在30年齡段的未婚男女中,有1/4從來沒有過性生活經歷。
日本歷來就是亞洲國家之中性最開放的國家。但在一個性開放,性自由,性視頻無處不在的日本,竟然出現這樣的令人費解的現象。
日本的財政部門殷切期望,日本男女青年們要盡快休戰,相互遷就,喜結良緣,共創社會需要的嬰兒。然而,令當局感到沮喪的是,他(她)們的態度并不積極。3年前,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向》向其下屬的1600家公司宣布,給已婚的職員更多的時間回家生育。結果如何?沒有幾個人能夠完成這項“家庭作業”。
男不愿娶、女不愿嫁的日本“兩性之戰”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日本國內出現了男不愿娶、女不愿嫁。妙齡男女之間相互抱怨,互不屈就的現象。西方記者稱其為“兩性之戰”。
專家們認為,40%的單身漢表示,不愿意結婚、生育的最主要原因是經濟問題。由于持續多年的經濟停滯,年輕人的工資和獎金日益縮水。在日本,生活費用高昂,結婚費用高昂,養育子女費用高昂。對多數人而言,組建家庭、買房子成了一個夢。閉上眼睛才有夢,睜開眼睛面對的是買不起房子的嚴酷現實。
居住條件困難,沒有房子難于組建家庭。于是,日本就出現了“啃老族”,有的年齡已經30多,仍然賴在父母家中,居住不花錢,自己掙錢自己花,他們多數都成了“月光族”,逍遙自在,根本不想什么婚育。什么“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日本年輕人不在乎了。
為何日本年輕女性避而不嫁?據日本有關部門對婦女進行的調查發現,有3/5的婦女認為,日本男人靠不住,日本男人以自我為中心,粗俗、無聊、呆板,而且過著菜單式的單調生活。而日本男人們卻認為,自己非??尚?,每天上下班去擠公交車,把國家建設成了經濟超級大國。如果他們不可靠,怎么能夠過著菜單式的生活呢?所以,日本男人在女人的指責面前感到十分委曲,對女人感到不可理解。
那么,日本女人對男人的批評合乎情理嗎?另據民意測驗表明,日本男人在尋找妻子的時候所附加的條件往往是要妻子作家庭主婦、當管家婆。雖然日本人的工作和娛樂習慣己經發生了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但是,多數男人大多在工作日上班,周末坐在家里看電視。丈夫躺在沙發上看棒球比賽,而妻子卻忙著燒飯。丈夫認為,自己在家中有權犯懶,因為他是家中掙錢的人。
日本的企業文化也不利于家庭健康。許多人下班之后,先到餐廳酒館或卡拉OK,消遣快活個夠,再回家。妻子在家中做好了飯,苦苦傻等。
二戰后,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受到良好教育,走上了就業之路,經濟上獲得了獨立。于是,她們要求擺脫舊傳統的束縛,不再扮演溫順的家庭主婦角色,不再充當侍候丈夫的女傭。
按照日本的傳統觀念,25歲以上未婚的女性被稱為“剩女”。她們如同過了圣誕節(12月25日),未被售出的蛋糕,不再新鮮了。而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日本女性想要過較長的單身日子,追求人格獨立,不愿意犧牲個人的獨立和自由去充當家庭主婦。許多日本男人不了解世風已變,仍然奢望討一個溫順聽話的老婆,呆在家里侍候自己。
而今天,日本的女性站起來了,不想再做“奴隸”。女人們的造反舉動使男人們方寸大亂,致使許多男人不知道如何與受過良好教育,有獨立性的職業女性相處。
一位年過31歲的東京女商人,住在父母家中,房租水電分文不交,每年兩次出國旅游。她心里很明白,如果嫁給一位售貨員,她的生活方式就會大變。她表示自己愿意結婚,但是不想降低現有的生活水平。對許多日本女性而言,道理似乎就是如此簡單。
老齡化嚴重、青壯年短缺,已成日本經濟發展嚴重障礙
據2012年7月估計,日本全國總人口為127368088,其中65歲以上老人占23.9%。共計30410873人。其中男性13097558人,女性17313315人。日本老齡人口的比例大大高于德國(20.6%)和意大利(20.3%),位居世界榜首。
據日本政府2012年估計,日本全國總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83.91歲,其中男性80.57歲,女性87.43歲。由于出生率持續走低,預計到2060年,老年人口的比例將上升到40%,日本總人口下降30%,跌落至8670萬。
據日本《國家人口研究院和社會保障研究院》估計,到2060年,日本15至65歲的勞動人口僅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目前,15至24年齡段的人口占總人口的9.8%,約1243萬。25至54年齡段的人口占總人口的38.5%,約為4898萬。兩項合計為6141萬。日本的青壯年勞動力日益短缺。這也是多年來,日本經濟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口老化帶來各種社會問題。退休人員越多,國家財政收入越少,而同時照顧老年人的投入與社會保障開支卻要不斷加大。2009年,日本的醫療支出占GDP的9.3%。日本經濟停滯長達20多年,政府債務已等于GDP的兩倍,是發達工業國之中負債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如何撫養老人不僅是日本一個國家面臨的問題,也是其他正在走向老齡社會的國家必須面對的實際問題。
一個日益老化的人口和日益萎縮的人口出生率,勢必會增加現有勞動大軍的稅收負擔。越來越多的儲蓄被迫用于撫養退休的老人而不能用于工廠和其他生產投資。
由于養老費用增加,對年輕人的投入相對不足,已經并將繼續成為羈絆日本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
性被徹底商業化的嚴重后果
日本的性工業位居亞洲之首,年產值高達2.5萬億日元,相當于300億美元,僅次于日本的汽車工業。色情雜志、色情視頻和色情網站無孔不入。有些青年男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由于長期沉迷于虛擬世界中被理想化的美女和帥哥,令他(她)們對于真實世界中的普通男女感到失望,不愿意與矛盾重重的真實社會和真實的人打交道。
觀看性視頻相當于“精神嫖妓”。這種精神鴉片,比曼陀羅更有害。在性視頻中,日本婦女被作為性玩偶,泄欲工具,損毀了女性尊嚴,令日本婦女反感、討厭甚至鄙視。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商品社會,人與性自然也成為具有價值的商品。性被作為出售商品的工具,也被作為剝削男女的手段。被徹底商業化了的性,嚴重扭曲了兩性之間的正常關系,嚴重玷污了真愛、愛情和婚姻。
俗話說“物極必反”,被完全商業化的性,玷污了性的純潔性與神圣性,它與愛情已經脫鉤,導致靈肉分離。性的私密感和神秘性也被徹底摧毀,與動物的獸性已經沒有實質區別。它使一部分人對于性產生了逆反心理,也可能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出現大批同性戀和同性婚姻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國已有16個州把同性婚姻合法化。美國前副總統切尼的一個女兒就是同性戀者,并與自己的女性丈夫結了婚。切尼的另一個女兒為了競選參議員,公開表示反對同性婚姻,導致家中發生“內戰”。
性被徹底商業化的后果可能會威脅到人類自身的健康發展。這并非危言聳聽!
日本人更加喜歡生女兒
在其他東亞國家重男輕女趨向仍然盛行的今天,日本過去幾十年的兒童性別偏好已逐步從重男輕女轉向明顯的女兒偏好。個人的子女性別偏好程度是由性別角色態度造成的,它決定女兒偏好存在與否。反映了日本性別角色分歧的收斂或持續。
1997年,日本國家人口和社會保障研究所進行的第11次國家生育率調查的數據表明,性別角色態度對男性和女性的子女性別偏好影響不同??偟膩碚f,男性的女兒偏好受非傳統性別角色態度影響,女性的女兒偏好則與傳統觀念有關。許多大規模的全國性調查已經揭示了日本人傾向于喜歡女兒,日本雜志上也發表過這一主題的實證論文。實際上,日本兒童性別偏好研究已不是日本社會學和人口文學中的新領域。
過去幾十年內,日本的兒童性別偏好已逐步從重男輕女轉向明顯的女兒偏好。這個結論可能會令社會學家和人口學家震驚,因為人們一直認為東亞人群中重男輕女傾向普遍。大量已發表研究揭示了中國和韓國等國的父母重男輕女傾向。然而,關于日本重男輕女問題狀況的研究發表很少。也許這種興趣的長期缺乏是由于:首先,日本兒童性別偏好與其鄰國相似的假設,因為日本與其鄰國之間的地理距離短且共有儒學背景;其次,日本很少或不表現出重男輕女傾向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假設,因此日本的研究吸引力較小。然而,由于日本的女兒偏好愈加明顯,現在已是更多地關注這個問題的時候。家長的兒童性別偏好問題不僅影響人權,同時也對人口有影響。在發展中國家,突出的重男輕女傾向造成了性別選擇性墮胎、殺害女嬰或忽視女性等行為。同時,我們從中國研究中知道,重男輕女現象加上嚴格的生育規定造成了中國性別出生率不平衡的問題。因此,如果一個生育率下降的社會存在普遍而持續的偏女兒傾向,則這個社會很可能出現性別出生比例失衡的現象。
在日本生育率非常低的背景下,大多數女性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第一個或唯一的孩子的性別是他們所期望的性別可能變得至關重要。如今的生殖技術能使父母有能力控制他們后代的性別,所以女兒偏好的存在導致人們很可能用這類技術來確保得到女兒。因此,低生育率國家需要解決兒童性別偏好問題,以避免其潛在的人口以及其倫理和人權方面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