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母親之后,大腦都會發生變化!
欄目:生活
作者:趙寧寧
導語:美國一群科學家研究發現成為母親后的女性和生育前相比大腦區域有明顯不同。
有一個故事講得是,從前有一男子一心求道,意志堅決,他的師傅為了考驗他讓他入十世輪回,逢事皆不語。在前幾世輪回中,他無論貴為一國之君,賤如街頭乞丐,都能做到終生一語不發。后來,他轉世成為一個女子,嫁在山里,生了孩子。突然有一天,山賊來襲,當面殺了她的丈夫,她不發一語,繼而山賊又奸污了她,她仍然一語不發,最后山賊要搶走她的孩子,她終于狂吼出聲:“不!”
世界上沒有哪一種愛能夠和母愛媲美,它濃烈到令人駭然,讓人驚詫母親的奇特和偉大。而實際上母親確實是可以單獨分離的一個物種,據美國一群科學家研究發現成為母親后的女性和生育前相比大腦區域有明顯不同。
像毒品一樣的母愛
“實際上這種不同在懷孕的初期就已經出現”,神經學家約瑟·叔本說。通過核磁共振檢查研究人員發現懷孕的女性的大腦灰質變得更加集中。控制移情、焦慮和社交活動的腦區變得極度活躍。從最基本的層面來看,孕期開始后母體釋放了大量的荷爾蒙,正是這種激素導致了腦部的活躍,這有助于增加新媽媽們對新生兒的關注。母親就會出現包括異常濃烈的愛意、強烈的保護欲以及一貫的擔憂在內的母性感受。
目前已知的母愛激素包括安多芬激素和催產素,分娩時的安多芬激素能夠緩解產婦的疼痛;催產素能夠促進母乳的分泌,同時讓媽媽變得勇敢,這也是動物在哺乳期攻擊性變強的重要原因。
有證據表明母愛激素會使母親對新生兒及其特殊氣味“上癮”。在嬰兒第一次靠在母親胸前時,這種激素在母親的體內峰值達到最大,催產素的大量產生成就了母愛。催產素和鴉片一樣,能夠使人體有依賴性,離開了孩子的媽媽就像戒斷毒品的隱君子一樣,煩躁焦慮,極度想見到孩子。
同時極度活躍的腦部區域也會使母親產生嚴重的焦慮和抑郁,據統計每六名女性中大約就有一名罹患產后憂郁癥,更多的母親則表現出諸如頻繁洗手和不斷察看嬰兒是否有呼吸這類強迫行為。
“在嬰兒出生后的最初幾個月里,女性會表現出幾乎是強迫癥的行為,我們認為上述表現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研究孕產婦大腦的皮央·基姆說道,“事實上,她們總是禁不住思考一些無法控制的事,總是在想自己的寶寶情況如何,是否健康?是否生病?是否健全?”
“那些初為人母的女性,其相當一部分腦區都發生了變化,”基姆繼續說道,“腦區活動增加不但牽涉到情緒管理和移情相關區域,還牽涉到我們所說的母性動機,我認為這一腦區同一些強迫行為有很大關聯。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類,在產后都會產生強烈的想要照顧其后代的渴望。”
想“吃”了他(她)
隨著研究的深入,科學家還發現人類母親的這種渴望并不會隨著孩子的獨立性增強而有所減少,大腦的改變似乎是永久性的。
東京一所大學前不久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錄下兒童在玩耍時與母親嬉笑的情景。然后讓媽媽們離開房間,并錄下兒童哭泣著希望他們的母親回來的景象。在實驗中,所有的兒童都穿著相同的藍色衣服。
然后,在每個母親觀看包括她的孩子在內的所有孩子錄像時(這些錄像的聲音被關掉了),科學家們用MRI掃描儀觀測母親們大腦的變化。當一位母親看到她自己的孩子在笑或者哭時,她大腦的圖像是與她看到別人的孩子時完全不同的。掃描儀顯示,當母親從這些穿著相同衣服的孩子中分辨出自己孩子的微笑或者哭泣時,大腦中特別的溝回瞬間就會被激活。并且母親對孩子的哭泣比孩子的笑容產生更強烈的回應。
而這個溝回同時還掌握著人體的神經獎賞回路,一位母親只需凝視其嬰兒,被激活的大腦溝回就會分泌多巴胺,多巴胺是大腦中的一種化學物質,與愉悅、刺激和獎賞有關。
甚至孩子自身也會發出一種氣味來刺激母親分泌多巴胺,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的約翰內斯·弗拉斯內利博士說道:“嗅覺是母子之間進行溝通的強烈化學信號,它能讓母親感覺到如美食一般的快感。我們的研究首次發現,作為這些信號的一部分,新生兒的氣味能夠刺激母親的神經獎賞回路產生激素多巴胺。就像人在饑餓的時候飽餐一頓。這實際上是人的欲望得到了滿足。母親對抱在懷里的孩子,即使不是她自己的孩子也會感覺有一種想“吃了”的沖動,這是母性散發的一種自然生理反應。”他的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今年的《心理學前沿》雜志上。
而有趣的是似乎只有新生兒的氣味對所有的母親都有刺激效果,而隨著孩子的長大他的氣味或者化學信號只對自己的母親還有著這種神奇的效果。2011年一項針對兒童母親大腦獎賞回路反應的研究表明,相比其他陌生孩子的微笑照片,她們只在看到自己孩子照片的時候表現出更加積極的感受,而且其大腦活動也反映出這種差異。
“母性”同樣適用爸爸
男性在專注照顧孩子時,其大腦也會發生類似變化。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者們利用核磁共振,掃描觀察了16名上過大學的職業人士的大腦。這些新爸爸們首先在孩子出生后2-4周時第一次接受掃描,然后在2-3個月后再一次接受掃描。
到第二次掃描時,他們大腦內紋狀體、杏仁核以及下丘腦部分的灰質有所擴大,而這些區域在對孩子需求的反應以及與他們建立情感聯系的過程中十分重要。此外,側前額葉的灰質也有增加,這一區域與復雜的決策相關。但同時,他們大腦中的某些區域的灰質有所縮減。這可能說明初為人父的他們,將大腦資源更多的轉移到與照顧嬰兒直接相關的區域。
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家伊麗莎白·古爾德和同事近期對過往研究梳理回顧也發現,為人父的男性體內的雌激素、催產素、催乳激素和糖皮質激素等激素水平也同初為人母的母親一樣在發生變化。
研究人員表示,或許是同自己的愛人和孩子的接觸促使爸爸體內的激素發生變化,此外,有孩子之后,男性的睪丸激素水平會下降,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有助于降低父親的攻擊性,讓他們與孩子更親密。
另外那些與警覺度和社會突顯性有關的腦區也會變得格外敏感,比如杏仁核和多巴胺系統,后者會激勵父親優先考慮嬰兒。研究人員曾要求27位父親和29位母親從5個嬰兒的哭聲中分辨出自己的孩子,結果發現,父母們辨別自己孩子哭聲的準確率平均都為90%,且男性和女性的準確率幾乎一樣高。
似乎人類一旦獲得后代后,隱藏在基因深處的密碼就會被激活,而這個行為模式優于所有事件之前,甚至超過了對自己生命的關注,或許正是因此人類才得以延續并獲得統治地位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