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廣
導語:簽字儀式首先要做好文本的準備工作,如文字定稿、翻譯、校對、印刷、裝訂、蓋火漆印等項技術工作。
在禮賓司漫長的歲月里,每天做的事很平凡,但不平淡;在接待訪華國賓的日日夜夜里,很辛苦,但很快樂,最快樂莫過于親眼看到國賓訪華取得的豐碩成果。
國事訪問是否取得成果,要看雙方是否達成協議、協定、條約等,以及簽署什么樣的文件。隆重的簽字儀式通常是國賓訪問重要項目之一,兩國或多國之間締結條約、協定、議定書、以及聯合聲明、公報和重大合作項目的協議書等都舉行簽字儀式。簽署人多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有關部門負責人。
“英雄”書寫歷史詩章
1965年調入禮賓司后,每次進釣魚臺賓館接待國賓訪華時,禮賓司領導都要提醒我是否準備好簽字文具、簽字桌上的國旗和國旗架等。那時簽字儀式上用的是“英雄”牌金筆和黑色墨汁。簽字前我小心翼翼地備好英雄金筆,注入墨水,做書寫試驗,保證屆時國家領導人和國賓簽字書寫時流暢符合要求。
我所親歷的簽字儀式有好幾場。當我看到簽字儀式準時而井然有序進行,一場場的簽字儀式以生動特殊的畫面和文字記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外交業績,書寫新中國外交波瀾壯闊的歷程,我心里充滿喜悅。
據記載,1952年10月,周恩來總理與來訪的蒙古人民共和國總理澤登巴爾在中蒙經濟及文化合作協定上簽字,毛主席等出席簽字儀式。那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場簽字儀式,隨后國賓訪華舉行簽字儀式很多,例如1958年4月,陳毅副總理兼外長與來訪的波蘭部長會議副主席雅羅謝維奇在中波1959--1962年長期貿易協定上簽字;1960年,中國和緬甸關于邊界問題的協定和條約先后在北京簽字;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外交部長黃華與日本外相園田直分別代表兩國政府簽字后互換文本等,這些瞬間的鏡頭已永恒記載在新中國外交史上。
簽字儀式場面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有:1972年10月11日姬鵬飛外長同謝爾外長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正式簽署中國、聯邦德國兩國建交聯合公報。按慣例,通常簽字儀式安排在兩國外長會談之后,此次卻首先舉行簽字儀式,隨后會談。10月10日下午謝爾外長率領龐大的代表團在紐約參加聯合國大會后乘專機抵達北京,為了加深建交的重大意義和擴大影響,兩國商定先簽字再會談。第二天上午九時許,謝爾外長同姬鵬飛外長見面親切握手后,徑走向簽字長桌旁,在攝像機,照相機的閃閃發光中入座簽署兩國建交聯合公報。中德兩國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翻開了兩國關系的嶄新的一頁。歷史瞬間,留下“先簽為快” 的永恒記憶。
空前盛大的香港回歸簽字儀式
1984年12月19日在北京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宣布中國政府將于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包括香港島、九龍、“新界”)行使主權。這場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簽字儀式很隆重很熱烈。當時出席簽字儀式的除簽字人中國總理和英國首相外,還有鄧小平、李先念等中方領導、英方代表團全體人員、香港百余名觀禮人士、中外記者,總人數近五百人。如此空前盛大的簽字儀式安排在人民大會堂西大廳舉行,禮賓司巧妙地利用西大廳的長度安排簽字儀式,場面宏大。
當時禮賓司為保證簽字儀式順利進行,專門致函上海市外辦,請其協助找英雄金筆廠專門為此次簽字儀式制作兩支臺式簽字金筆,禮賓人員在當天簽字儀式前,做了認真細致的準備,還作了幾次金筆注墨水試驗,保證簽字時書寫順暢,萬無一失。
當天儀式很成功,在場的很多攝影記者不停追逐那兩支中英政府首腦用過的英雄金筆,不停拍照。一時間,英雄金筆成為“明星”,因為它們書寫了中英外交史上的重要詩章,光輝的一頁。
禮賓人員把這兩支英雄金筆收存好,送進歷史博物館珍藏,讓英雄金筆永久見證歷史。
簽字程序嚴謹有序
簽字儀式首先要做好文本的準備工作,如文字定稿、翻譯、校對、印刷、裝訂、蓋火漆印等項技術工作。通常來說,文件一經簽署就具有了法律效力,但是也有些涉及國家重大利益的文件,雖然已經簽署,但需要經過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批準才能正式生效。
簽字廳的簽字桌一般呈長方形,上面鋪墨綠色臺布。桌上正前方擺國旗,在簽字桌后為兩位簽字人安放兩把座椅,均是主左、客右,桌上要為雙方各自擺好一副簽字筆及筆架、吸墨紙。簽字桌對面數米外,是記者采訪區。 出席簽字儀式的基本上是雙方參加會談的人員,人員數量和級別基本相當。
司儀、譯員、助簽人是必不可少的。我國的禮賓習慣是,將主客雙方出席人(包括簽字人)站位,分別安排在簽字桌后方,一字排列;主、客雙方人員各占半邊,主左,客右;身份高者居中,由中間向左、右排,從高至低。如出席簽字儀式人員多,可設置二三排站臺架。
簽字儀式司儀常由禮賓司司長擔任,助簽人由雙方負責文本的一名官員擔任。簽字儀式助手很重要,千萬馬虎不得。司儀在麥克風前,宣布儀式開始。司儀宣布簽署何種文件,由誰簽署。此時,助簽人帶著文本走到簽字桌后,將文本擺到桌上,然后站到簽字座椅外側,等待簽字人入座。待簽字人從站排中走出并入座后,助簽人來到簽字人外側,翻動文本,指明應簽字的位置。 簽字人先在本國保存的文本上簽字,簽后由兩位助簽人去交換對方手中的文本,再在對方保存的文本上簽字,兩位簽署人親自互相交換文本,即將本方保留的文本,留在自己手中。交換文本時,通常使用右手。一般認為,用左手傳遞東西,是不禮貌、不文雅的。交換文本后,簽字人將文本交給助簽人,再與對方握手、或擁抱。此時,雙方參禮人員,熱烈鼓掌,并舉起服務人員送上的香檳酒,與對方人員碰杯慶賀,儀式結束。
兩個以上國家代表的簽字儀式,程序大體如上所述,只是相應增加簽署人的座椅、簽字文具和國旗等。國際上簽署多邊公約時,通常僅設一個座位,由公約保存國代表先簽字,隨后由各國代表依次輪流在公約上簽字。不論哪種情況,雙方或多方簽署人的身份均是對等的。各國對簽字儀式安排以及位次排列,做法不盡相同,但簽字程序的嚴謹性卻是一致。
簽字儀式的“陰差陽錯”
嚴謹的簽字程序必須落實在各個細節中。現場如戰場,細微環節,一環扣一環,細節不落實,尷尬的事時有發生。上世紀90年代初,某國總統訪華,兩國簽署一個經貿合作協議,由兩國元首親自簽署。舉行簽字儀式時我方由時任國家主席楊尚昆簽字。由于我方簽字助手的疏忽大意,將對方總統應簽的地方指給楊主席簽了。無巧不成書,當時對方助簽人也將由楊主席該簽的位置指給了對方總統。這樣雙方都簽錯了。現場誰也看不出什么破綻,當晚我方才發現錯情。當時雙方元首都準備就寢休息,次日來訪總統將離京回國,如何處理?雙方禮賓官反復研究,為維護經貿合作協議的嚴肅性,請雙方元首重新簽。80歲高齡的楊主席只好專門等禮賓官重新印刷文本后送給他簽。待雙方元首重新簽好文本后,已是深夜了。這一錯情,說明簽字儀式助手很重要,千萬馬虎不得。
1966年,非洲某國政府經濟代表團訪華。在一項協議簽字儀式上賓主相互舉杯祝賀時,周恩來總理見對方端起香檳酒略有遲疑,便立即說,做做樣子就行了。事后他指出:他們是伊斯蘭國家,習慣不喝酒,以后遇此情況不要上香檳酒,以水代酒即可。
如今舉行簽字儀式,祝賀時以水或果汁代酒者,也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