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讀者對《抗日戰(zhàn)爭》的青睞,不是我老王有個人魅力,而是我以非常謹慎加謹慎的心態(tài),在完成寫作。”這是8月22日,《新民周刊》記者采訪王樹增時,聊了近一小時后,王樹增說出的一段話。而本次獨家專訪,足足聊了近三個小時。這是我于本次采訪之前,并沒有想到的。畢竟之前與王樹增并不認識,不能預料他能給出多少采訪時間,也不能預料是否能把話題聊開來。
在本刊為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特別報道策劃選題時,編輯部認為,應該采訪王樹增。軍旅作家王樹增近年來以長篇紀實文學享譽文壇。其《朝鮮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長征》等作品,廣受讀者喜愛。在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到來之際,他的三卷本180萬字《抗日戰(zhàn)爭》即將面世。我不是王樹增“粉絲”,不過他的戰(zhàn)爭系列,包括已發(fā)行的《抗日戰(zhàn)爭》第一卷,我都通讀過。作為專業(yè)媒體人,我同樣認為——由他來解讀抗戰(zhàn),聽他講述對抗戰(zhàn)歷史的一些看法,確實可饗讀者。
另一方面,王樹增畢竟不是專業(yè)的歷史學家,其文本表述中,有些地方受到了專家和一些讀者的質疑,作為一份時政類周刊,如能請到作者當面回答質疑,善莫大焉。
然而,近來王樹增人氣頗高。回看《新民周刊》近年的采訪記錄,上一次采訪他還是將近十年以前,并且沒有他目前的聯系方式。 周刊同仁找來人民文學出版社朋友的電話,聯絡不上;通過上海書展組委會聯系,得到的信息是王樹增確實會來上海書展簽售,但具體的時間尚未定;有朋友給了我王樹增工作室的座機電話,打過去無人接聽——時常出差在外的王樹增顯然不常在辦公室。及至同事王煜聯系到部隊上的朋友,由此聯系到王樹增夫人王瑛女士。感謝王瑛女士的幫助,又由她聯系人民文學出版社劉健先生與我接洽。然而,劉健告訴我,即使我當時飛北京,也無法安排采訪,原因是王樹增的日程都排滿了。于是我們商定,在8月下旬王樹增來滬參加書展期間,進行一次面對面的獨家專訪。
當上海書展公布王樹增簽售時間時,我也從劉健先生處了解了王樹增的具體行程。我們商定,在8月22日簽售之前,做獨家專訪。查看簽售時間定在當天17時,于是劉健安排了采訪時間在14時。21日晚,劉健發(fā)來微信,問是否能改在上午采訪,地點也由書展現場改在王樹增下榻賓館咖啡廳。這當然再好不過,于是就有了這三個小時比較透徹的長談。采訪完畢,我立即趕到雜志社,恰逢周末,悄無一人,正好寫作。三小時后,完成專訪稿《中國人團結起來就不可戰(zhàn)勝》,上傳自家手機。在回家的地鐵上,一鼓作氣用手機wps軟件做了初步修改。在此,還要感謝本刊品牌策劃主管吳軼君。曾長期擔任本刊圖片編輯的她,不僅在本次周刊抗戰(zhàn)特別報道中,選編大量老照片,還在專訪王樹增時,冒著傾盆大雨趕來攝影。并且,最后由于版面需要,犧牲了她的作品,而上了王樹增提供的戎裝照。這里,不得不套用王樹增先生的話——讀者對《新民周刊》的青睞,是因為我們以非常謹慎加謹慎的工作態(tài)度在完成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