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漫畫家以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歸結到一個共同的目的——團結各階層民眾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創作。
伴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中華民族揭開了空前悲壯的一頁,在國家和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中國文藝界以民族救亡為己任,積極投身到全民抗戰浪潮中。文藝成了整個抗日戰線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文藝工作者們從各個角度,運用各種形式,創作出了大量反映時代精神與現實社會的有機結合藝術作品,深刻地記錄了歷史轉折關頭民族的情緒與時代變化。
而這其中,漫畫這一其時剛在中國大地上方興未艾的全新藝術形式,得到了空前發展的機會,因此,抗戰時期是中國近代漫畫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出現了自清末民初漫畫作為一個畫種誕生以來前所未有的創作高潮。年輕的中國漫畫在這段時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涌現了大批風格成熟、鮮明,藝術性和思想性都較高的漫畫大家,承擔起記錄歷史的責任。因此,抗戰漫畫也成了中國近代美術史上極為重要的篇章。
從《救亡漫畫》到抗日漫畫宣傳隊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中華民族同仇敵愾,文藝界積極投入抗日統一戰線,成立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刊發于《文藝月刊》1937年第9期上的《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發起旨趣》中這樣寫道:“文藝正是激勵人民、發動大眾的有力武器。” 1937年,上海文化藝術界實行抗戰大聯合,在美術界,誰也沒想到最先響應的正是一群血氣方剛的漫畫家,他們以中華全國漫畫作家協會為母體,于 8月14日組成了“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誓言要進行一場“殊死的漫畫戰”。
漫畫界的熱烈響應絕非憑空出世,實際上,它有著很深的歷史根源。據美術史論家黃可先生考證,早在1937年爆發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之前,上海的漫畫家已經以漫畫為武器,揭露日本軍國主義陰謀吞并中國的種種侵略罪惡。創刊于1934年1月的上海《時代漫畫》月刊,就經常發表宣傳抗日、揭露日寇罪行的漫畫。例如《時代漫畫》第十四期封面漫畫《魔爪》(特偉作),就是揭露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的欲望最強烈,呈現青面獠牙的獸性,魔爪已伸到中國的疆土上。類似這樣揭露日本侵略野心、主題鮮明的漫畫,在《時代漫畫》上先后刊載不少。
據黃可先生介紹,協會成立后,即樹起了鮮明的抗日漫畫旗幟,他們首先于同年9月20日創刊《救亡漫畫》五日刊。該刊編委會由華君武、丁聰、萬籟鳴、江敉、朱金樓、江棟良等21名漫畫家組成,主編是王敦慶,發行人為魯少飛。后來,“上海市各界抗敵后援會”也成為《救亡漫畫》的主辦單位之一,編委進行充實,增補葉淺予、張樂平、胡考、特偉、陶今也、張仃、陸志庠、廖冰兄等23人,共有編委44人,把當時上海有創作實力的漫畫家幾乎都囊括在內,這樣可使刊物稿源不斷,保持刊物抗日救亡內容充實和具戰斗性。
《救亡漫畫》由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七君子”之一章乃器題寫刊名。《救亡漫畫》五日刊,每期四大開,編發大小漫畫作品50幅左右,并有少量文章和報道。漫畫家在這里集中力量發動了抗日救亡的第一個漫畫戰役。正如王敦慶在《救亡漫畫》創刊號上發表的《漫畫戰——代發刊詞》所說:“自盧溝橋抗戰一起,中國的漫畫作家就組織‘漫畫界救亡協會’,以期統一戰線,準備與日寇作一回殊死的漫畫戰……《救亡漫畫》的誕生,卻是我們主力的漫畫戰的發動,因為上海是中國漫畫藝術的策源地,而這小小的五日刊又是留學上海的漫畫斗士的營壘,還不說全國幾百個漫畫同志今后的增援,以爭取抗日救亡最后勝利。”
蔡若虹所作的《救亡漫畫》創刊號封面漫畫《全民抗戰的巨浪》,表現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形成奮起抗戰無可阻擋的巨大浪潮,預示日本侵略者必將被中華民族的抗戰巨浪所淹沒。其作品有著強烈的激勵抗日斗志、樹立必勝信心的鼓動性。而葉淺予作的刊于1937年10月20日《救亡漫畫》封面的諷刺漫畫《日本近衛首相剖腹之期不遠矣!》表現日本近衛首相深感入侵中國之后進退兩難而想用刀剖腹自殺的情景,也預示日本軍國主義者逃不出必然滅亡的歷史命運。張樂平也在《救亡漫畫》上發表了較多的抗日救亡漫畫,顯示出一名抗戰漫畫勇將的風范。他的《不愿做奴隸的同胞都起來了!》用遒勁圓潤的線條和寫實又適當夸張的人物造型,凸現出抗日軍民同仇敵愾,或舉鋼槍,或舉拳頭,振臂高呼,鮮明地表達了中華民族強烈的抗日斗志。
《救亡漫畫》的另一特色,就是發表了許多抗日活動的報道漫畫。例如陸志庠的《空襲警報時首都新街口的行人紛紛向安全的處所奔去》等漫畫速寫,報道了抗日戰爭籠罩下南京市民生活。而創刊號上刊出的一組題為《抗敵熱情在陜北延安》報道漫畫,動人地報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抗日民主根據地的軍民熱情投入抗日斗爭的生活……漫畫家在這里以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歸結到一個共同的目的——團結各階層民眾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而創作。
隨后,協會派出了以著名畫家葉淺予為領隊,張樂平為副領隊,隊員有胡考、特偉、梁白波、席與群、陶今也,共7人,組成了“救亡漫畫宣傳隊”,先后到南京、鎮江、武漢、長沙、上饒、臺兒莊、桂林、重慶和東南戰區廣大地域。所到之處,畫大牌、辦展覽,常常冒著敵機的瘋狂轟炸,從事宣傳。他們還通過國際組織,把漫畫送到國外,宣傳中國人民的抗戰壯舉。


抗戰漫畫,從南京到武漢
然而,宣傳隊創立伊始,卻并不十分順利。據張樂平回憶,這群熱血沸騰的年輕藝術家們并沒有按照愿望,脫下西裝換上戎裝,相反,在南京與當局交涉時期,卻遇到了百般阻攔,碰了一鼻子灰。多方奔走后,南京市黨部接受了漫畫宣傳隊“無條件工作”,沒有經費,沒有津貼,只提供一點繪畫用品,對此,張樂平回憶道:“盡管如此,已足夠燃起胸中無限熱火。一星期時間內,我們畫出了大小兩百多幅漫畫,展覽會盛況空前。”
這一大型展覽名為“抗敵漫畫展覽會”,展品都是畫在布上,以便流動展覽,展廳則在南京市區大華電影院。當時的《獻詞》寫道:“抗日救亡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工作,也是每一個國民的天職。為了爭取國家民族的獨立和永存,為了保持東方古國數千年以來的正義和莊嚴,我們義無反顧地忍受著一切的艱難辛苦而工作,以喚起全國人民,激發一切救亡力量。我們是漫畫筆者,所以表現的,就是色彩和線條,請諸位來看我們的畫,就是我們工作的具體表現。”樸實的文辭,發自漫畫家們以抗日救亡為天職的熾熱的愛國之心,感動著參觀抗敵漫畫展的每一位觀眾。據統計,該展覽觀眾每天達兩萬余人。盡管日本侵略軍的飛機不時空襲南京市,觀眾依然不顧危險地前往參觀,因為每一幅畫都代言了觀眾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心情,也抒發了觀眾們抗日救亡到底的意愿。
畫展中有一幅漫畫作品,畫著一位臉上淌著血的嬰兒,斜倚著剛被日寇飛機炸死的母親的胸脯,小嘴還含著母親的奶頭……這幅畫震撼著每一位觀眾的心靈。這個抗敵漫畫展在大華影院展出后,又移至南京夫子廟和永利寧化工廠展覽,同樣強烈地感染著觀眾們。與此同時,漫宣隊積極向報刊提供抗日漫畫,還為南京的一些街區繪制抗日宣傳路牌,以及為對敵宣傳部門繪制日文的傳單畫,還用漫畫宣傳車形式,配合抗敵演劇隊在南京街頭宣傳……到此,這才引起當局政訓處的注意,每月提供很少的經費,勉強維持。11月間南京撤退,于是宣傳隊也隨之來到了武漢。
到武漢后,宣傳隊終于找到了“組織”,接受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領導,在周恩來、郭沫若指導下工作,葉淺予和張樂平正副領隊可穿校級軍官軍裝并由政治部三廳撥發活動經費和生活津貼。之前在南京,張仃、陸志庠加入了隊伍,在武漢,又有廖冰兄、陶謀基、周令釗、黃茅、葉岡、麥非、宣文杰等加入了漫宣隊,從而又壯大了漫宣隊的力量。
抗日漫宣隊在武漢期間,開展了大量的抗日漫畫創作和宣傳工作。對此,黃可先生做了較為全面的總結:
首先,把從南京攜來的“抗敵漫畫展覽會”的二百余幅作品,布置在武漢中山公園展出。還配合政治部第三廳美術科工作的倪貽德、李可染、傅抱石、王式廓、丁正獻、王琦等繪制了大量的抗日宣傳畫,同時為在武漢舉行的“七七陣亡將士紀念碑”奠基典禮布置會場,繪制了不少號召抗日軍民繼承抗日陣亡將士遺志、把抗日戰爭進行到底的宣傳畫。還在武漢重要街區繪制了巨幅墻頭抗日宣傳畫,尤其是組織了三十多位畫家,以一個多月時間,在武昌的黃鶴樓頭繪制題為《抗戰到底》的巨型抗日壁畫,高三丈余,寬約十丈,表現中華民族抗日總動員后,“前方作戰”和“后方支援”的場景。
為配合政治部第三廳對敵宣傳科,宣傳隊還繪制印刷了對敵宣傳的大量宣傳品,包括漫畫與文字相結合傳單、標語和特殊設計的勸敵投降的彩色“勇行證”等。1938年5月19日夜,中國空軍駕駛多架飛機從武漢起飛前往日本,飛經九州島的佐世保、佐賀、久留米、福岡、九州、熊本等地,散發了二百萬份傳單。傳單中有郭沫若編寫、日本作家鹿地亙翻譯成日文的《告日本工人書》、《告日本農民大眾書》、《告日本商者書》,日本反戰同盟寫的《反戰同盟告日本士兵書》等,還有就是由抗日漫畫宣傳隊提供的大量對日本民眾宣傳的漫畫傳單。
除此之外,最為著名的莫過于1938年1月1日創刊的抗日漫畫宣傳隊隊刊《抗戰漫畫》半月刊了,由漢口的上海圖書雜志公司發行。從《抗戰漫畫》第一期發刊詞《〈救亡漫畫〉的第二個生命》一文標明,《抗戰漫畫》半月刊是原先上海漫畫界救亡協會會刊《救亡漫畫》五日刊的延續。這份作為“《救亡漫畫》的第二個生命”的刊物,成為當時全國抗日漫畫家相互聯系的中心,也是他們共同作戰的漫畫陣地,及時擔負起領導全國抗戰漫畫運動的歷史責任。由于該刊是當時唯一的全國性美術刊物,在整個美術界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同年10月,《抗戰漫畫》因武漢撤退而停刊。1940年5月15日,又在重慶出版復刊號,仍然由漫畫宣傳隊編輯,特偉主編、宣文杰督印。
《抗戰漫畫》自創刊起至復刊,前后共出版約有十五冊。盡管在今天已經很難收齊全套,但大部分漫畫都得以被有心人保存下來,為中國抗日戰場,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佐證與最為鮮活的記錄。它再現了上海愛國漫畫家從大上海奔赴在抗日的大后方進行的另一場異常英勇的抗戰。
漫畫領袖:從葉淺予到張樂平
漫畫家的藝術作品總是可以跨越時空,擁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回過頭來看,《抗戰漫畫》誕生了一大批優秀的藝術作品,例如葉淺予所創作的《換我們的新裝》,一位年輕健壯的青年正脫下西裝領帶,目光炯炯地望著畫面下方的軍裝、頭盔與鋼槍,立志報國之心溢于紙面。還有《抗戰漫畫》創刊號的封面之作,以圖案化的特寫藝術手法,塑造一位頭戴鋼盔、肩負鋼槍,嚴陣以待,隨時準備上前線殺敵的威武戰士。實際上寓意抗日漫畫家也是抗日戰士,必須以堅定意志抗戰到底。再如張樂平在1938年初創作的《幻想中的無敵空軍》,是一幅科幻漫畫作品,在原畫旁,張樂平用充滿想象力的文字寫道:“假如我們有了這樣巨大的海陸空三用的‘無敵飛機’六架,數小時內即可以消滅倭軍的一切武器。因為‘無敵飛機’可以噴射消鐵藥水,熔化他們的大炮;巨型磁石可以抵御炮彈,并吸去倭兵的槍械;空降傘放下的獅虎可以消滅他們,這就是以暴易暴的報復。還有電網可以捕捉他們的飛機;一種先進的炸彈能非常精確地轟炸他們的兵艦和陣地……”這幅漫畫充分體現了創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及對祖國國防現代化的渴求。
事實上,恰恰是葉淺予與張樂平二位漫畫宣傳隊的領軍人物,帶領著年輕的中國漫畫見證、記錄著整個抗戰歷史。
作為抗戰時期漫畫界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葉淺予領導的漫畫宣傳隊始終活躍在抗日救亡第一線,在動員和宣傳抗日的浪潮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縱觀葉淺予的整個漫畫藝術,不難發現,其漫畫創作在抗戰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早期簡單運用諷刺、夸張、詼諧等漫畫手法,創作反映市民的市井生活的系列滑稽漫畫的藝術家,逐漸成長為緊隨時代脈搏的、反映時代精神的中國漫畫界的帶頭人。
可以說,葉淺予的漫畫創作涉及抗戰的各個方面,題材包括喚起民眾積極抗日、歌頌抗日將士奮勇殺敵、揭露日寇侵華暴行、抨擊汪偽政權、瓦解敵偽軍士氣、表達抗戰必勝信念等。如其作品《老當益壯》生動刻畫了老當益壯的王先生,一口氣殺了13個日本兵,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組畫《太陽旗下的香港》則深刻揭露了日寇暴行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不能流芳百世,何妨遺臭萬年》、《汪精衛遺像》辛辣地諷刺和揭露了汪偽漢奸政權背叛祖國和出賣靈魂、助紂為虐的丑惡嘴臉;《昭和天皇招大和之魂》、《海之荒鷲》形象地揭露和諷刺了侵略者的邪惡和必敗的宿命,堅定了抗戰信心,鼓舞中國軍民為爭取抗戰最后勝利而努力。
葉淺予的漫畫表現手法豐富,創作形式多樣,既有長篇巨著,又有組畫及單幅畫。他的畫構思巧妙、構圖簡潔,雖然沒有絢麗的色彩,但畫風犀利、飽含激情,是充滿魅力的見證歷史之作,富有強烈的時代特色,成為再現抗戰硝煙、記錄時代風云的歷史畫卷,具有很高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
1938年6月中華全國漫畫界抗敵協會成立,葉淺予當選為理事。同年,漫畫宣傳隊創作的抗戰漫畫在蘇聯莫斯科展出,向世界各國人民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1939年,葉淺予受命赴港主編《今日中國》畫報,先后共出版了12期,發行到了東南亞、歐洲、美洲及大后方書店,有力地宣傳了中國的抗日斗爭。1940年葉淺予回到重慶述職期間,創作了大量《戰時重慶》組畫,真實描繪出了作為抗戰大后方重慶人民的生活現狀。1941年,香港淪陷,翌年創作了敘事漫畫《逃出香港》,對日本法西斯在香港犯下的罪惡行徑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后來又受上級指派,飛至印度訪問中國遠征軍,其間,又創作了大量反映戰士受訓、生活及印度風俗寫生的漫畫作品,可謂碩果累累。
作為漫畫隊副領隊的張樂平,在《抗戰漫畫》上發表了數十幅漫畫作品,又連續為《抗戰漫畫》作了四期封面畫。《唯有軍民合作,才能消滅敵人》一畫,首先號召抗日軍民團結合作,以有力消滅敵人。他所創造的“三毛”藝術形象也賦予了抗日主題。在《抗戰漫畫》刊出的《三毛的大刀》,描繪三毛報名參軍時因年歲小、個子矮而被拒絕,于是他揮起大刀,砍倒兩棵大樹,喊道:“我不信東洋鬼子的頸子比樹干還硬。”表現了三毛決心參軍要去前線殺敵的英勇氣概,十分感人。據葉岡先生在《散點碎墨》一書中回憶:“張樂平是漫畫宣傳隊的副領隊,是隊中造型第一高手。他畫的人物經得起解剖,所以隊中有大畫制作,第一起稿人總是他。”而據漫畫隊其他隊員回憶,從南京到武漢,一些街區的大型抗日宣傳畫,特別是武昌黃鶴樓的巨型抗日壁畫,其中的人物塑造和構圖起稿,張樂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輾轉內地,倍加艱辛的跋涉
隨著武漢失守,漫畫隊退守桂林,當時,葉淺予受命赴香港主編《今日中國》,于是張樂平就開始擔任起漫畫隊隊長的職務來。據張樂平之子張慰軍介紹,那時宣傳隊已分為兩隊,張樂平是總領隊兼第一隊的隊長,第二隊的隊長則是特偉。特偉帶著第二隊從桂林到了貴陽,貴陽到重慶。而張樂平則帶領第一隊往回走,成員有廖冰兄、陸志庠、麥非、葉岡,于1938年6月由武漢出發,坐船到九江,再轉乘火車到南昌,然后搭汽車到安徽休寧三戰區政治部所在地開展工作。此時,武漢的《抗戰漫畫》半月刊,因缺少人手編輯而休刊。漫宣隊在休寧以布匹縫制成大幕布,繪制多幅大型抗日宣傳畫,在各個街區張掛宣傳,鼓動效果甚佳。他們還繪制了一系列抗日宣傳畫(都繪在小幅白布上),在休寧、萬安、屯溪、祁門、漁亭、巖寺等地巡回展覽,對堅定抗日軍民必勝信念甚有影響。1938年9月,張樂平率漫宣分隊返回武漢。同年10月,武漢淪入日軍之手。漫宣隊隨政治部三廳撤至長沙。此時,漫宣隊減少了兩位隊員:胡考到《新華日報》去工作,張仃到延安去了。
漫畫宣傳隊抵長沙后,立即投入繪制抗日壁畫等開展抗日宣傳工作。此時,身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的周恩來也在長沙。他在長沙的風水操場上,召集抗日漫畫宣傳隊和抗日演劇隊等抗日團體的成員講話。周恩來表示,不管發生什么變化,真正的愛國者必須堅持抗戰到底。國民黨軍隊準備棄守長沙時,還受命執行所謂的“焦土抗戰”而在長沙縱火將長沙城付之一炬,無數人民財產化為灰燼。與人民共命運的周恩來、郭沫若以及抗日漫畫隊、演劇隊等抗日團體,則堅持在長沙幫助人民群眾從大火中搶救財物,直至大多數人撤離長沙之后,他們才撤出。此后,漫畫隊前往廣西桂林,繼續開展抗日救亡漫畫宣傳工作。
據張樂平先生回憶,由于長沙撤退時,政府全然不顧宣傳隊死活存亡,宣傳隊只得拋下了私人物件,背負畫稿,由田漢先生率領步行撤退,經湘潭到衡山,悲慘情形,莫可言狀。但宣傳隊一旦抵達目的地,就立刻投入工作,連夜趕稿,隨即就在在桂林中學等場所舉辦大型的抗日漫畫展覽會;又在桂林的廣西學生軍團里開辦漫畫研究班,同時也常對桂林的西南地方建設干部學校漫畫小組進行輔導,以此培育和擴大抗日漫畫宣傳力量。此時,在廣東編《國家總動員畫報》的特偉已轉移到桂林。根據工作需要,抗日漫畫宣傳隊又分成兩個分隊;由張樂平率領麥非、葉岡等為一隊,去浙、贛地區開展工作;由特偉率領黃茅、陸志庠、廖冰兄、宣文杰等為一隊,留在桂林開展工作。
張樂平率領的漫畫隊,首先前往江西上饒一帶戰區活動。除了舉辦街頭流動抗日漫畫展覽,還經常挑燈夜戰,刻寫編輯出版油印的《漫畫旬刊》;同時與駐在上饒國民黨官方的《前線日報》合作,在該報編輯《星期漫畫》副刊。這些漫畫流動展覽和漫畫刊物及時反映了戰區抗日軍民的斗爭事跡,揭露了日寇侵略暴行。當時,創作環境可謂倍加艱辛,隨時有生命危險,黃永玉曾經回憶起在江西贛州時,他與張樂平一起躲飛機警報的趣事:一聽警報,張樂平拔腿就跑,上坡下坡,穿林渡水,總算鉆入一個沒有棺材的墳洞里。當黃永玉聽著外面似乎并無響動時,剛邁出洞口透透氣,背后的張樂平憋聲罵道:“儂阿是想死?儂想死是儂自家的事情,儂連累我格浪講?快點進來!”事后才知道,張樂平的膽小并非沒有道理,當年在桂林,張樂平與音樂家張曙、畫家周令釗和家人在屋里吃飯,眼看突然炸死了身邊的張曙,怎不害怕?畢竟是槍林彈雨中闖過來的,手中的那支畫筆,倍加令人覺得珍惜而敬佩。
之后,張樂平率漫宣隊赴浙江金華,又有章西厓入隊。張樂平在從江西上饒到浙江金華途中,畫了許多戰地速寫,因此抵金華后除舉辦抗日漫畫展覽外,還舉辦了“戰地速寫畫展覽”,其中《浙西戰地》速寫組畫由十五幅作品組成,生動地描繪了浙西地區抗日軍民的生活;而另一組由十二幅作品組成的《抗日英雄故事》速寫畫,則真實地表現了浙西地區十二位抗日英雄人物全身肖像。抗戰勝利后,浙西地區舉行抗戰勝利紀念活動時,曾將這套組畫從《前線日報》上復制下來放大,張掛于紀念活動的會場里,使紀念活動更具歷史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張樂平所率漫宣隊在金華期間,還與在金華的文學界、學術界一些愛國的作家、學者合作,創刊了以抗日斗爭為中心內容、圖文并茂的綜合性雜志《刀與筆》月刊,編委有邵荃麟、聶紺弩、張樂平、萬湜思等,共出四期。創刊號由章西厓設計富有裝飾性的封面。張樂平在《刀與筆》上發表了不少戰斗鋒芒畢露的抗日漫畫。例如《敵寇臉譜》組畫,以及連載的《王八別傳》等。隨后,張樂平率漫宣隊又從金華轉至淳安、遂安、開化、華埠、常山、蘭溪、龍泉和江西的玉山等地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1941年1月4日,“皖南事變”發生后,國民黨政府對抗日漫畫宣傳隊的限制也明顯加強,甚至停發經費,使漫宣隊開展活動非常困難。至1942年春,經費斷絕,張樂平所率漫畫宣傳分隊被迫解散,只留下張樂平一人,所幸得到版畫家鄭野夫、楊可揚、邵克萍等開辦的“中國木刻用品合作工廠”的支持,張樂平主編的抗戰畫刊《大同漫畫》和抗戰生活畫集《萬象集》,作為“新藝叢書”得以出版。
漫畫宣傳隊雖然解散了,但漫畫家們的熱情始終不減。在抗日戰爭中,上海的漫畫家除一部分參加抗日漫畫宣傳隊之外,有多名漫畫家如丁聰、張文元、余所亞、沈同衡等,則在大后方的“陪都”重慶,同樣活躍地開展抗日漫畫創作。他們除經常在報刊發表抗日漫畫外,后來在1945年3月,會同特偉、葉淺予、廖冰兄、張光宇于重慶舉辦的“漫畫聯展”中,展出了不少抗日主題的漫畫。其中,1940年張文元在重慶參照民間木版年畫“門神”形式,創作的以《恭賀新禧》為題的一對“抗戰門畫”,成為當時的名畫,廣為張貼。作品左圖為表現國軍抗戰士兵在戰斗勝利時活捉日軍,右圖為表現美國空軍“飛虎隊”隊員在援華抗戰勝利時也活擒日軍。
1945年8月,打了八年的抗戰勝利了,張樂平攜妻扶幼,從西南一路輾轉回到上海,沒過幾天,他就舉行畫展,主題正是八年抗戰。1945年12月21日至23日,張樂平的“八年戰地展”在上海西僑青年會舉行,展品共計六百余幅,有素描、水彩、漫畫等等。當時有一家報紙派出記者對張樂平的“八年戰地展”進行采訪,著文《歡迎一個漫畫戰士的歸來》,介紹張樂平抗戰期間的主要活動,同時熱情倡議上海各界人士,尤其是八年來未跨出上海一步的人們去看一看畫展,體驗一下當年戰區殘酷的生活。張樂平之子張慰軍說:“漫畫宣傳抗戰這幾年是對我父親的洗禮,不僅為之后《三毛從軍記》的創作積累了素材,堅定了他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來看待社會的想法,而且對他后來一生愛幫助人的品質都有影響。”
總而言之,抗日戰爭烽火中的漫畫家們活躍于全國的抗日戰線上,是影響巨大的漫畫史上的一個輝煌時期。抗日漫畫宣傳隊為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而創作,充分發揮漫畫武器的戰斗作用,令人可敬。
(本文寫作參考黃可先生《漫話海派漫畫》以及葉淺予《我的漫畫生活》、張樂平《我的漫畫生活》、黃永玉《比我老的老頭》等著作,特此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