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小洪
韓國國內市場有限:國土面積小,人口剛超過5000萬。為克服國內市場狹小的局限,韓國很早就提出貿易立國的戰略,將擴大出口當作經濟增長的引擎,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上世紀80年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90年代中期,加入世界富國俱樂部經合組織(OECD);前幾年,成為G20成員之一。韓國其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十三四位。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歐洲深陷債務危機,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這些因素都導致國際貿易額增長緩慢。盡管如此,國內市場狹小的韓國,這些年還能保持超過百分之三的經濟增長速度,出口額增幅并不慢,反映其外貿水平的數字非常靚麗:其經濟的對外依存度(指進出口總額占GDP總量的比例)超過百分之百,2012年以來,韓國躍升世界第八貿易大國,出口第七大國。韓國依靠的是與貿易伙伴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戰略。
2004—2014年是韓國FTA輝煌的十年之路。2014年4月1日韓國與智利FTA協定正式生效,開了韓國FTA的先河。到2013年時,與韓國簽署FTA并生效的國家有46個,其中包括歐盟26個國家和東盟10個國家。這46個國家的GDP總和為40.3萬億美元,占全球GDP(69.9萬億美元)的57.7%。
2014年,韓國又先后與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簽署了FTA,使韓國的“FTA經濟領土”擴大到50個國家。這50個國家的GDP總和在全球占比高達73%,因此韓國的“FTA經濟領土”(指與韓國簽署FTA的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總和占當年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超越了墨西哥的64%,僅次于智利的78%。
早在2011年10月,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的李明博發表演講,說,“在過去,是以戰爭和武力擴張領土。在今天的21世紀,則是借助自貿協定擴張經濟發展空間。”李不無得意地吹噓“現在韓國擁有的經濟發展空間比美國還要大”。
韓國媒體稱自己為名符其實的“FTA大國”。因為韓國是唯一與歐盟、美國、中國、東盟四大經濟體都簽署了FTA的國家。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GDP規模約9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12%。與中國簽署FTA,是韓國“FTA經濟領土”急劇擴大的重要因素。
2015年6月以來,韓國與中美洲六國(危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開始了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此外,包括日后可能簽署的中日韓FTA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韓國“FTA經濟領土”有望突破80%。
韓國的FTA戰略確實奏效,主要表現在與FTA伙伴國的貿易額急劇增加,從中韓國所獲貿易順差不斷擴大。
2003年簽署韓國智利FTA前,兩國雙邊貿易規模為16億美元,但是2010年增加了4.5倍達到了72億美元。
韓國東盟FTA是2006年生效的,當年雙邊貿易額為618億美元,2010年增加為973億美元。
韓國-印度全面經濟合作協定(CEPA,相當于FTA)2010年1月1日生效,一年后的2011年,兩國之間的貿易額同比增加44.5%,韓國對印度出口增加45.3%。
韓美FTA是2012年3月15日生效的,2013年,韓國對美出口額同比增加4.1%,韓國對美貿易順差同比增加45.2億美元;2014年,韓國對美出口額同比增加6%。
據韓國海關2013年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韓國與其FTA伙伴國家和區域:美國、智利、秘魯、印度、土耳其、歐盟、東盟等的貿易額達4037億美元,在韓國貿易總額當中所占的比例為34.7%。韓國從中獲得了511億美元的貿易順差,這比2011年順差增加了37%,超過韓國2012年的貿易順差總額226億美元的兩倍還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