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釗
隨著媒體融合的發展,傳統的傳播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要求;與此同時,公眾閱讀方式呈現碎片化趨勢,人們不再依賴一張報紙、一個網站或者一場活動來獲取科學知識。最近,光明日報成立了融媒體中心,提出要成為“媒體融合度很高的新聞媒體機構”,將媒體的融合發展推向新的高潮。這對于科普工作而言,也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2014年5月,光明網與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合作推出了一檔融媒體科普欄目《i科學》,嘗試打破傳統的條條框框,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摸索出一條“精準科普”之路。
授人以“漁”——科普的本質并非灌輸科學知識,而是培養科學精神。一些爭議性話題具有“謠言先于真理”的特征,強硬地“灌輸”真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們希望通過提供大量的參考材料引導公眾自發地思考、分析和判斷,以求不斷接近真理本身。
“圈子”——在《i科學》的平臺上,我們鼓勵專家與網友、網友與網友自由地辯論,因為,精準的“圈子”是精準科普的前提條件,充分的討論是培養公眾科學精神的絕佳途徑。
“全媒體”——眼下,很多謠言的傳播都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手段,而且往往繪聲繪色,煽動性極強,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科學知識的傳播大都依賴傳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雖然語言嚴謹、表述規范,但似乎總是缺少些感染力。
顯然,傳統科普“垂直灌輸”的做法已經無法適應融媒體時代的要求,只有綜合運用文字、圖片、圖表、視頻、音頻、動畫等多媒體技術手段和表現手法,才能打通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界限,掌握科普主動權。此外,基于互聯網的大數據分析與采集技術使得“跨界溝通”的成本大大下降,權威專家可以與草根網友在虛擬環境下無縫對接,自由地碰撞出思想火花。
截至目前,《i科學》已經推出十期內容,既包括社會廣泛關注的對二甲苯(PX)工廠、打擊邪教、埃博拉疫情、冰桶挑戰等新聞,也有網友起初并不太了解,但通過《i科學》平臺得以知曉的新化學元素命名、功能水亂象、同位素與輻射技術對人的影響等話題。參與欄目采寫的人,既有光明網記者,也有光明日報記者;稿件發布,除了通過光明網這個載體,有的也在光明日報摘登,并積極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傳播;報道形式上,既有文字報道,也有視頻訪談、圖片故事、圖解新聞等創新性手法。其中有幾期內容與中國科協主辦的“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同時進行,線上線下相互策應,達到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每一期《i科學》欄目都邀請中國科協所屬學會或專業機構作為支持單位,聘請相關專家作為“在線嘉賓”,通過光明網論壇發起話題,調動網友參與互動。迄今,已有金涌、徐銤、孫寶國、張煥喬、王乃彥等多位兩院院士作客《i科學》,擔當訪談嘉賓與科普專家。
可見,傳統傳播方式中“單兵作戰”的記者、平臺和渠道,在融媒體環境下都成為傳播矩陣中的一環。
在“國人為何抗拒PX項目”一期話題中,僅僅在問題征集階段,就有超過35000人參與。為了更加直觀地了解PX對公眾日常生活的影響,我們策劃了“沒有PX的一天”的科普體驗活動,以活動過程為素材制作的圖解新聞轉發次數超過4000次,單條微博留言超過500條。以上一系列工作為權威專家觀點的傳播奠定了可觀的受眾人群數量。
在“新元素鎶、鉝、鈇,君知否?”一期話題中,我們綜合運用了文字、圖片、視頻等手段,通過報紙、網絡、微博、微信等媒體矩陣推廣。值得一提的是,光明網還促成“鎶”“鈇”“鉝”等新詞進入方正排版字庫和方正輸入法,使得這些新詞順利地進入報紙、書本和屏幕,方便媒體報道和公眾使用。當然,我們目前的工作仍有一些短板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很多爭議性話題上,邀請專家仍有難度;此外,在重大科學事件發生后,如何及時、準確、全面地掌握事態全貌,并將其“翻譯”成通俗的語言向公眾傳播,也考驗著編輯、記者的業務能力和科學素養。
總之,融媒體的理念和手段為科普工作統領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個輿論陣地提供了重要抓手,過去單向的、孤立的、平面的科技報道,現在正朝著互動的、多元的、立體的方向大步邁進。
(作者為光明網科教部負責人、《i科學》欄目策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