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詠喜
黨的十八大將“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正式寫入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總綱中,“黨員主體地位”得到了黨內最高法規的確定。“黨員主體地位”的概念從初步提出,即2006年6月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暨總結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提出“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活動的主體”,到2012年正式寫入黨章僅用了6年時間。總體來看,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從實踐層面,“黨員主體地位”是個全新的命題。目前,學術界對黨內民主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直接以黨員主體地位及其實現途徑為研究對象的顯然所見不多。中共湖北省委黨校郭群英副教授撰寫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主體地位及其實現途徑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直接將“黨員主體地位”作為研究對象,系統闡釋了黨員主體地位的理論與實踐,這也是其申報的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的最終研究成果。
該著作共分為緒論、正文十章、結束語。緒論部分主要介紹關于黨員主體地位的國內外研究現狀,以及選題由來及研究意義,并簡要介紹課題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主要觀點和創新點。正文部分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邏輯結構,分三部分對黨員主體地位展開論述。第一部分是從第一章到第四章,著重從理論角度分析黨員主體地位,包括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關黨員主體地位的思想;分析了中國共產黨實現黨員主體地位的重要意義;總結中國共產黨和國外政黨在黨員主體地位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第二部分是從第五章到第六章,主要從實踐的角度展開分析,通過大量的實證考察(調查問卷、座談會、個別訪談等),分析目前黨員主體地位建設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就目前黨員主體地位實現不夠充分的問題,深入剖析阻礙黨員主體地位實現的兩大難關——“組織本位”和“官本位”。第三部分是從第七章到第十章,圍繞當前黨員主體地位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提出推進黨員主體地位建設的具體思路和方法,包括闡釋了實現黨員主體地位必須堅持的原則、必須理清的若干關系、必須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等,最后按照針對性、可行性、科學性的要求,提出了實現黨員主體地位的具體途徑。結束語部分對黨員主體地位建設的前景進行展望:隨著黨員主體地位建設的逐步推進,黨內民主氛圍會更加濃厚,黨員主體意識會得到顯著提升,黨員主體地位的實現會越來越充分,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就會得到顯著提高,黨就能夠永葆生機和活力。具體而言,該著作有以下幾個特點和優點:
一是研究視角比較新穎。以往對黨員主體地位的界定主要是從活動主體、權利主體這個角度來界定,該著作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從權力主體和價值主體的角度界定黨員主體地位,并且明確提出“全體黨員是黨的主人,黨的權力來自于黨員”的觀點。對“黨員主體地位”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即指全體黨員是黨的主人,黨的權力來自于黨員,黨員在黨內活動中享有權利并履行義務,在黨內生活及黨的實踐活動中居于主導的、積極的、決定的地位。
二是研究視野比較開闊。黨員主體地位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因而只有有開闊的視野才能對其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該著作在研究過程中堅持“古今中外”的原則,“古”主要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對黨員主體地位建設的影響,“今”主要通過實證考察分析當前黨員主體地位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中”主要研究中國共產黨在黨員主體地位建設方面取得的經驗教訓;“外”主要是借鑒和吸取國外政黨在黨員主體地位建設方面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三是研究內容具有挑戰性和創新性。該著作敢于直面當前制約黨員主體地位實現的兩大障礙——“組織本位”和“官本位”。目前,“黨員主體地位”的命題雖然已經提出,但離黨員主體地位的真正實現還存在較大差距。長期以來,黨員與黨組織之間存在“組織本位”傾向,普通黨員與黨員領導干部之間存在“官本位”傾向,而這兩種傾向的存在,顯然不利于黨員主體地位的實現。該著作通過列舉這兩大本位傾向的主要表現,分析它們形成和存在的原因以及對黨員主體地位建設所造成的消極影響,并積極探索尋找解決這兩大難題的途徑和方法。
四是研究方法多元。該著作綜合運用了黨史黨建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的相關知識,將文獻綜述法、對比分析法、社會調查法、實證考察法、系統分析法等有機結合,拓展了黨員主體地位研究的領域和范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充分運用社會調查法和定量分析法,在各行業和各領域發放了《中國共產黨黨員主體地位建設現狀》的調查問卷,共計發放問卷1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03份,問卷涉及黨員人群包括:農村黨員、國企及事業單位黨員、黨政機關黨員、非公企業黨員、其他領域的黨員以及黨外人士等。調查問卷所收集的這些數據,為深入了解現階段黨員主體地位建設的實際狀況提供了可靠依據。
作為青年學者,作者能夠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并且順利通過結項,確屬不易,值得高興。但這畢竟只是一個階段性的成果,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要看到關于黨員主體地位及其實現途徑的研究還有很多有待深入和拓展的地方,比如,關于黨員主體地位實現程度的評價體系研究,關于不同領域的黨員主體地位的分類研究,關于黨員主體地位建設過程中應把握的規律研究等,這些都有待作者今后進行深入研究。從總體來看,這是一部視角獨特、富有新意的黨建研究著作,對于深化和拓展黨內民主研究,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具有重要參考借鑒價值。
(作者單位: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