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2014年的經濟形勢,我簡單用三句話概括,震蕩下行、波瀾不驚、風險累積。”2015年2月1日,北京,財富公館,華中科技大學互聯網論壇2015(北京首屆)上,作為演講嘉賓,李佐軍作了20分鐘的演講,主題是宏觀經濟形勢分析,“2015年,我作四個判斷,第一個判斷就是中國經濟可能繼續震蕩下行……”
李佐軍,經濟學博士,著名人本發展經濟學者,曾師從發展經濟學奠基人張培剛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研究員,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在開場后的,5分鐘內,關于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全社會用電量、新增貸款等內容,李佐軍信手拈來近30組數字,對數字引用的精準性,博得了場下陣陣掌聲。
李佐軍認為,2015年中國經濟形勢的另外三個判斷分別是:各種價格(房價、油價)增速向下,這會引發通貨緊縮的擔憂;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繼續優化;政策偏寬松,會更多依賴貨幣和財稅政策。
針對2015年經濟可能下行狀況,李佐軍開出“四招”:“第一,發債券,包括發國債、地方債、企業債券;第二,通過降息降準等,釋放流動性,維護資金鏈安全;第三,資產重組,不管是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也好,還是PPP模式也好,都是資產重組的手段,可應對資金鏈緊張局面;第四,全力維穩?!?/p>
李佐軍分析,經濟下行能夠有效促進結構優化,而結構優化對互聯網發展是利好消息。
未來投資什么?李佐軍提到,第一為教育、健康投資;第二是互聯網;第三是美元和美元資產;第四是“大資源”投資;包括農產品等;第五是理財產品;第六是股票投資;第七是把錢存在銀行里面;第八是購買黃金等。
民生周刊:您提到的“重化工業階段”還要持續多久?一些資源型地區應如何發展?
李佐軍:近年來,我把重化工業階段又分為上半場和下半場,上半場已經過去了(即過去的10多年),這一階段主要是發展資源密集型的重化工業?,F在開始進入到重化工業階段的下半場,下半場主要是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重化工業。
最近兩三年處于重化工業上半場向下半場轉折的階段,即資源密集型重化工業發展的高峰期已經過了,因此,最近幾年煤炭、鋼鐵以及相關資源性行業都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
對資源型地區來說,未來的發展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適應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勢,降低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期;二是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產品,不斷提升本地的競爭力;三是大力調整產能過剩行業,積極培育接續產業;四是要妥善解決好轉型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矛盾和問題;五是在發展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建設生態文明。
民生周刊:您認為中國“新型城鎮化”有哪些路徑?
李佐軍: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路徑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要按照新型城鎮化的內在要求推進城鎮化:一是人本城鎮化;二是市場城鎮化;三是特色城鎮化;四是協調城鎮化;五是集群城鎮化;六是綠色低碳城鎮化;七是智慧城鎮化;八是品質城鎮化;九是人文城鎮化。這也正是去年出臺的國家城鎮化規劃所要求的內容。
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加快推進城鎮化方面的改革,消除新型城鎮化的制度障礙,城鎮化方面的改革有以下幾項:一是土地制度改革;二是戶籍制度改革;三是投融資制度改革;四是城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五是城鎮管理制度改革等等。
民生周刊:2010年、2011年中國出口分別增長31.3%、20.3%,2012年、2013年跌到了7.9%,2014年全年出口增長6.1%。您認為,提升出口競爭優勢的“藍?!痹谀睦??
李佐軍:過去多年,我國競爭優勢最核心的體現就是低成本競爭優勢,所以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所向披靡。確實,我國產品比其他國家產品的價格要低很多。那么,為什么我國產品價格比較低?因為中國的許多生產要素成本較低。
現在,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很多生產要素成本都在上升,如土地開始稀缺了,無限供給的勞動力沒了,人口紅利減少了,老齡化提前到來了,能源開始短缺了,資金也緊張了。生產要素成本上升,無疑會降低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所以,今后中國產業要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不能再依賴低成本競爭優勢了,要尋找新的出路,要在產業的高附加值上尋找出路,找到新的需求空間,開發新的產品功能,提高產品的知識和技術含量。要做到這些,核心是政府和企業都要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包括推進制度創新、組織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和管理服務創新等,以此提高產品附加值,形成新的競爭力。
這對企業和政府都是不小的挑戰。對企業來說,必須推進產品轉型升級、痛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和過時產品;加大研發投入,增加人力資本投入,開發高附加值產品;跟上信息化時代步伐,推進企業全流程信息化;加強產品的售前售后服務,強化客戶關系管理;精心塑造企業和產品品牌等。
對政府來說,要加快制定和實施培育出口競爭新優勢的政策,推動中國產品出口升級和貿易平衡發展;積極推進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和加工貿易的轉型發展,在其傳統比較優勢中注入更多的技術、品牌、質量和服務含量;努力培育一批組織化程度高、國際競爭能力強的跨國公司,推動企業從數量價格競爭向質量品牌競爭轉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創新,為創新者消除后顧之憂;規范“走出去”秩序,為企業提供金融、法律、領事等服務,促進產品出口;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拓周邊國家和新興國家的新市場。
民生周刊:2015年中國企業將面臨什么樣的風險?
李佐軍:2015年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效益的下降和資金鏈的緊張。
企業效益下降由兩個方面原因造成:一是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市場需求會減少,因而效益會下降;二是成本在上升。近年來,許多生產要素的成本在上升,比如說土地成本、資源能源成本、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資金成本等都在上升。總之,需求下滑和成本上升使企業“兩頭受壓”。當然,2015年也會有一些有利于企業的市場和政策環境,比如油價下跌和央行降息等。
企業資金鏈的緊張也反映出在企業多種資金來源不如過去方便了。由于市場不景氣,企業銷售回款將減少;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取貸款會因為銀行惜貸而受到影響;國家加強對“銀子銀行”的監管也影響部分企業的融資;隨著國際“熱錢”的回流,減少了企業的部分資金供給。
民生周刊:請您簡單介紹一下“人本發展理論”?這個理論對于改善民生有哪些啟發?
李佐軍:我提出的人本發展理論是一種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與人們通常討論的“以人為本”有所不同。
人本發展理論的主要框架由“五個人”組成:一是“滿足人”,即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二是“依靠人”,即依靠人的主體行為;三是“制度引導人”,即通過各種制度引導人的行為;四是“資源裝備人”,即各種生產要素的增加和改善將使各個主體如虎添翼;五是“分工安置人”,即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等將每個人安置在合適的行業、區域和崗位上。
人本發展理論具有多種功能:第一,可以解釋各種經濟社會發展現象;第二,可以為提出各方面對策提供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第三,為整合各社會學科提供了一種思路,經濟學等各個學科都可在這個框架中找到相應的位置;第四,實現了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轉向,即實現經濟學由原來主要研究理想均衡狀態轉向現實需求分析。
人本發展理論與民生有密切關聯。所謂民生,首先要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我把它概括為18個方面,包括吃、穿、住、行、用等物質需求,理想、尊重、安全、情感、快樂等精神需求,學習、就業、健康等成長需求,生存權、發展權、財產權、自由權、平等交易權等權利需求。要滿足這些民生需求,就需要推進包括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社會改革、文化改革、生態改革等在內的全面改革。
推進新型城鎮化從民生角度來看,就是要推進“人本城鎮化”,即解決農民問題的城鎮化,或讓農民市民化的城鎮化。城鎮化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追求GDP,不是要擴大內需,而是要解決農民問題,讓農民進城,讓沒能進城的農民也共享城鎮化成果。
推進“人本城鎮化”既是機遇,更是挑戰。因為推進人本城鎮化,意味著要讓農民共享城市的各種福利,需要重新“分蛋糕”,原來市民獨享的福利需要與進城農民共享。同時,推進人本城鎮化,必須讓農民也買得起房,這就需要降低房價。
民生周刊:您怎么評價“互聯網全面接管中國經濟”這一說法?在電商模式的沖擊下,不少傳統行業正在被洗牌。對此,有人認為電商是中國未來經濟的“新引擎”,有人則悲觀地認為電商會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絆馬索”?
李佐軍:互聯網是一種全球性技術,不僅影響中國經濟,而且影響全球的經濟。
互聯網發展是技術進步的重要方向,是一個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我不認為它是一個“毒瘤”或“絆馬索”。它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都有好處。因為互聯網最主要的功能是極大地降低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等各種成本。降低成本就能直接增加效益?;ヂ摼W另一個重要功能是能開辟新的生產和消費空間,每一項重要技術進步或突破都能形成新的消費熱點,激發人們新的需求,并推動生產的發展,帶來很大的經濟效益。
不同的人或企業對互聯網技術進步的評價可能不一樣,那些適應能力強的人或企業會認為處處是機遇,那些適應能力差甚至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人或企業,會由于其對傳統產業、企業、產品和技術的沖擊很大,而認為它是“毒瘤”或“絆馬索”。后一種人或企業唯一的出路就是盡快適應互聯網技術進步的潮流。
(實習生李菁、五礦期貨有限公司北京東中街營業部總經理咼微微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