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國家工商總局(以下簡稱工商總局)作為監管部門,維護市場正常秩序是天職。淘寶網作為最大的網購平臺,打擊假貨系責任。就此而言,雙方目標實為一致,與其糾纏于樣本是否具有代表性、程序是否具備適當性,不如坐下來好好商議,接下來如何協力社會治理,共同打擊假貨,從而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
一陣喧囂后,1月30日,工商總局局長張茅與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坐在了一起,“握手言和”是最好的結局。
淘寶、工商總局“互掐”
“我們認為,這份報告是有瑕疵的,立論方式武斷,而我們已經把我們的觀點傳遞給工商總局。昨天,放在工商總局網頁上的所謂‘白皮書’,特意點名提到阿里巴巴,并提到了去年7月我們與監管機構的一次會面。” 2015年1月29日,在阿里巴巴集團業績電話會議上,該集團執行副主席蔡崇信重申了“叫板”工商總局的態度,“我們認為,這份所謂的‘白皮書’立論方式錯漏百出,并有意針對阿里巴巴,整個手法非常不公平。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并正準備向工商總局正式作出投訴。”
阿里巴巴公關向《民生周刊》提供的材料還顯示,蔡崇信堅稱,集團在打假方面投入甚多,也是假貨問題的受害者之一。
結怨甚深,終有爆發,大有愈演愈烈的態勢。
此前,2015年1月28日下午,淘寶網正式申明:我們歡迎公平公正的監管,針對劉紅亮司長在監管過程中的程序失當、情緒執法的行為,我們決定向國家工商總局正式投訴!
就在前一天,淘寶官方微博以“一位80后淘寶網運營小二”的口吻發出了一份公開信進行反駁,這封公開信直呼“劉紅亮司長,您違規了,別吹黑哨!”質疑工商總局網絡監管司1月23日發布的報告,不僅抽樣太少、邏輯混亂,還存在程序違規問題,并直言“避免黑哨對市場無比重要”。
1月23日,工商總局網絡監管司發布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此次監測共完成92個批次的樣品采樣,其中有54個批次的樣品為正品,正品率為58.7%。
據介紹,此次監測抽查了淘寶網、京東商城、天貓等平臺,以電子產品、服裝、化妝品等為重點監測種類。從各購物網站的監測結果來看,淘寶網樣本數量最多,為51個,但正品率最低,僅為37.25%。
這一“舉動”招致淘寶小二的回擊,在1月27日的公開信當中,主要羅列了四點質疑,分別是抽檢程序違規失當、抽檢樣本數量較少、“非正品”定義不準確以及前后兩次抽檢結果相差巨大。
“尊敬的劉紅亮司長,作為管理如此大市場的大司長,您的市場抽檢程序竟然違規了!”“尊敬的劉司長,網上有句話,‘伐開心、買包包’。您是‘伐開心,打淘寶’,‘開心了,也打打淘寶’。這么神圣的行政執法授權給您,您使用公權力這么情緒化,真的好嗎?”在這封公開信中,這樣直白、過激,且毫不避諱地指名道姓,無疑將此次PK推向了高潮。
《民生周刊》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發現,淘寶網官方微博上的“叫板”公開信,已被刪除。
1月27日晚,工商總局正式就淘寶“叫板”一事做出回應,稱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是評估市場風險、警示違法經營的重要工作方式,今后仍將一如既往依法加強網絡市場監管,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經營。本次抽查的數據并不是為了反映整個市場、網購領域的質量有多差,而僅僅是一個抽檢結果,不能過度解讀。
就在當天,工商總局還公布了2014紅盾網劍專項行動情況,同時對定向監測情況作了解釋。當天通報的10起網上銷售違規典型案例中,又有6起涉及阿里巴巴旗下網站。
1月28日上午,工商總局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司在其官網公布了一份名為《關于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這份文件指出阿里巴巴電商平臺涉嫌違法違規經營的五大問題,提出相應的監管要求,亦披露了阿里自身對這一問題的表態。
這份白皮書措辭直接,直指阿里巴巴的態度和問題。該文件對阿里巴巴集團工作提出了六條要求,其中一條就是:“守住底線,克服傲慢情緒。法律面前沒有特殊的市場主體,阿里系主要高管要有底線意識和底線思維。”
工商總局吹黑哨了嗎?
工商總局與淘寶幾輪“互動”后,一條段子在網絡上流傳:《我來給淘寶補兩刀:您賣假貨了,別急著公關!》,主要內容是嘲笑淘寶面對是否賣假貨的指責“王顧左右而言他”。
1月27日下午,在國家工商總局的新聞發布會上,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司副司長楊洪豐回應了淘寶官方微博“網監司違規”的質疑:“僅僅是一個抽檢結果,不能過度解讀”。
工商總局公布的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顯示,淘寶網正品率最低,僅為37.25%。淘寶對這個抽檢結果大為不滿。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工商總局真的吹黑哨了嗎?真的是拿淘寶尋開心嗎?真的是在打壓淘寶嗎?有人認為,作為市場監管部門,工商總局沒必要和一個電商平臺過不去,沒理由故意打壓淘寶,更不可能拿淘寶去尋開心,所以,淘寶對工商總局吹黑哨的指責,顯然是欲為自己售假行為進行狡辯和開脫。
工商總局是不是在吹黑哨,主要應該看抽檢結果是否真實、抽檢行為是否違法。如果工商總局公布的抽檢結果有很大出入,淘寶網的正品率很高,那么,工商總局顯然就是在吹黑哨,是故意打壓淘寶。
但目前為止,淘寶好像沒能拿出可證明自己沒有兜售“非正品”的證據,未能推翻37.25%正品率這個數據。面對淘寶的指責,工商總局回應稱,這是委托第三方進行抽檢。
開店門檻低、對商家缺少應有的資質審核,導致賣家魚龍混雜:加上對商品監管缺少有效的手段,導致假貨、非正品橫行淘寶平臺,淘寶給人的感覺就是假冒偽劣泛濫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曾經回應淘寶售假指責稱:“25塊錢就想買一個勞力士手表,這是不可能的,這是你自己太貪了。”
有不肯透露姓名的消費者說,面對只有37.25%的正品抽檢事實,淘寶該做的是對自己的定位進行反思,加強對商家的信用監管和商品質量監管,維護消費者的權益,這才是可持續發展之道。
《民生周刊》記者注意到,工商總局已將白皮書從其官網上撤下。
蔡崇信在1月29日的電話會議上還透露,去年,阿里巴巴集團協助各級執法部門共破獲各類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案件超過1000起,18個犯罪集團、近400嫌疑人遭逮捕,同時關閉了200個涉及制造及售賣假冒偽劣商品的店鋪、工廠以及倉庫。
據阿里巴巴聲稱,過去兩年,在打假和加強消費者保護方面投入了超過10億人民幣。另外,還有上千個員工組成的特戰營來從事打假工作,今年將額外再增加300多人投入到特戰營當中來。
然而收效甚微,淘寶售假貨仍有屢禁不止之勢。“淘寶打假機制可能需要調整,比如能否加大對舉報售假者的獎勵。”一位多年經營箱包的淘寶商家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如果淘寶宣稱,對舉報屬實的予以高額獎勵,舉報一條,獎勵一萬元,你看還會不會出現假貨?”
政企如何“互動”?
在消費者面前,電商和具體商戶共同承擔著“經營者”的角色,都需要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經營者”設定的所有法律義務。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2013年第二次修正時特別增設條款,明文規定,“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或者服務者利用其平臺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與該銷售者或者服務者承擔連帶責任,”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金占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工商部門作為政府的市場監督部門,有權利有義務對于企業的市場行為進行監督,這是凈化市場環境的必要手段,企業應該與電商平臺和政府部門形成良性互動,打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各方都有責任共同維護市場秩序,監管部門一定要讓企業充分認識到銷售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的嚴重后果,提高違法成本,以法律為依據做到公正處罰。
“我是支持工商總局的,淘寶投訴劉紅亮司長不合適,”安博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守亮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說,“通過官方微博,隔空傳話表明觀點,針對某個人進行報復,至少方法欠妥。”
這一觀點得到了中國聲望學創始人、振美傳媒顧問盧大波的呼應。盧大波認為,阿里巴巴已經超越“品牌”層面,而進入了“聲望”層面。馬云在10年的時間把企業發展到今天的規模,商業模式與技術上的創新無疑是無人望其項背,但也不能高枕無憂,企業越是龐大,越要居安思危、如履薄冰,往往很多企業擁有了巨大的名聲,也做成了航空母艦,但也僅僅是曇花一現。
“聲望學是中國5000年傳統文化凝聚的精華,而阿里巴巴10年發展成為巨無霸,還有很多漏洞,我不反對直接‘叫板’公權力,但是要提出有力的證據,通過正常的合法渠道傳遞聲音,以免誤導公眾:有錢就是任性。”盧大波告訴《民生周刊》記者。
“無論工商總局發布抽檢報告,還是淘寶大戰工商總局,都非壞事。一則,說明國家相關部門在加大網購市場監管力度,給網民制造更安全的購物環境;二則,說明民營企業敢挑戰‘權威’,以法律手段維護企業正當權益,是一種進步;三則,兩者之間的‘掐架’倒更像聯手導演了一場公關,迅速炒熱‘網絡打假’話題,登上熱門話題榜。親,真到了電商市場要好好整頓的時候了。”資深公關業界專家郗銀芝對此評價。
“從長久來看,假貨橫行容易讓網絡平臺在消費者心中失去信任。受影響的絕不只是某個商家,而可能導致整個電商平臺的淪陷。”北京吉星德億家居廣場有限公司總經理殷玉新認為,“解決假貨問題是當前電商平臺最急切要解決的問題,平臺運營商解決此問題應該從源頭入手,嚴格審查審核制度,無論是對代理商的資質,還是對商品均須進行嚴格的審查。”
“企業如何與政府職能部門很好地進行溝通,形成良好的互動,這是很重要的。”殷玉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