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抗的產物
20世紀60年代,美國提出了“F-X”計劃以研制新型重型空中優勢戰斗機。作為美國的死對頭,蘇聯提出了“先進戰術戰斗機計劃”。1972年,蘇聯空軍正式將新型戰斗機的研制工作交給米高揚設計局,并要求新型戰斗機能夠替代已經裝備很久的米格-21和米格-23。起初,米高揚設計局內部將新飛機稱為“計劃-9”,后來正式定名為“米格-29”。為了達到設計要求,米高揚設計局先后生產了19架試驗機,其原型機最終于1977年成功試飛。經過5年的各種試飛和改進,米格-29戰斗機于1982年批量生產,并在1983年開始裝備蘇聯空軍。
米格-29戰斗機機長17.23米,翼展11.36米,機高4.73米,最大起飛重量18噸,實用升限17000米,最大平飛速度2818千米/時,作戰半徑350千米。米格-29戰斗機的機身內有一門30毫米航炮,機翼和機身下有7~9個掛點,可以掛載多種型號的空對空導彈、空對地導彈、炸彈、火箭彈等武器。米格-29戰斗機最大的一項技術突破是使用了頭盔瞄準具,在激烈的空戰中,佩戴頭盔瞄準具的飛行員只要轉動腦袋看到敵機就能夠發射導彈進行攻擊,這比傳統的固定瞄準器可要先進得多。無疑,米格-29戰斗機在服役初期就成了可怕的空中殺手。
決戰長空
其實米格-29戰斗機還在試飛時,美國的間諜衛星就拍攝到了它的圖像,北約稱它為“支點”。1986年,隨著蘇軍一隊米格-29戰斗機訪問芬蘭,人們第一次看清了這種飛機的真容。1988年,米格-29戰斗機在英國范堡羅航展上首次參展并進行了特技飛行表演,其出色的性能震撼了北約國家。
裝備部隊不久,米格-29戰斗機便參加實戰,其在1987年的阿富汗戰爭中擊落4架試圖攻擊阿富汗總統府的蘇-22戰斗機。隨著蘇聯的解體,其原來裝備的800多架米格-29戰斗機被瓜分,其中俄羅斯僅獲得了約300架。由于軍費緊縮,俄羅斯空軍處于現役狀態的米格-29只有200多架,不過隨著經濟好轉,其又開始采購米格-29K/КУБ艦載戰斗機。
與蘇聯裝備的米格-29戰斗機不同,外銷別國的米格-29經歷了更多的戰火。在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空軍裝備的米格-29戰斗機在對方優勢的空中力量打擊下被擊落5架;在1998年爆發的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亞的沖突中,厄立特里亞裝備的米格-29戰斗機在取得戰果的同時也被擊落5架;在1999年爆發的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空軍裝備的6架米格-29戰斗機被北約擊落;2008年的南奧塞梯沖突中,俄羅斯空軍的米格-29戰斗機擊落了格魯吉亞的1架蘇-25戰斗機;而正在進行的敘利亞內戰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敘利亞空軍的米格-29戰斗機參加戰斗的畫面。
但在米格-29戰斗機參加的絕大部分戰斗中,其表現并不理想。這一方面是因為飛機老化,另外也是因為其使用國很多時候都是在絕對劣勢的情況下參戰的,再加上飛行員的訓練不足,即使曾經優秀的米格-29戰斗機也真的是無力回天。
遠去的支點家族
從1983年裝備蘇軍到今天,米格-29已經走過了32年。在這32年里,米格-29誕生了眾多型號,形成了一個大家族,其中包括:早期型的米格-29,外銷型的米格-29B-12,教練型的米格-29UB-12,改進了雷達和武器掛載的米格-29S-13、米格-29SM,戰斗轟炸型的米格-29M,早期改進型的米格-29SMT,艦載型的米格-29K等。目前米格-29家族中最新的型號是米格-35戰斗機,在經過全新設計和提升之后,它已具備了與世界先進戰機較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