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英

諾諾是名初二的學生,她的業余愛好比較廣泛。閱讀、看電影、旅游……諾諾什么都想嘗試,什么都感興趣。可是,隨著年級增長,課業負擔越來越重。家長和老師總是強調,一切要以學業為重,不要總是看電影、看課外書。這不,昨天晚上諾諾就因為偷偷看課外書被媽媽狠狠批評了一頓。諾諾很苦惱,難道學生就不能有自己的愛好了嗎?這愛好與學習的關系,怎么處理才好呢?
學習與愛好?不沖突!
在心理學研究中,興趣是指一個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及愛好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興趣的形成以需要作為基礎。可以說,現實生活中,人類有多少種需要,就有多少種興趣。在青少年時期,隨著生活范圍與眼界的不斷擴展以及理解能力的增強,青少年的興趣范圍會不斷擴大。也只有在這個階段,我們才會像諾諾一樣,深刻地體會到我們原來可以對這么多的事物感興趣。而這些,又可以折射出我們對現實或理想生活的需求。
想要平衡好學習與興趣的關系,我們還得了解什么是學習。學習指的是由于經驗而形成的行為或行為潛能較為持久的變化過程。從學習的定義可以看出,學習的途徑是“經驗”。而經驗又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經驗可以和自己的體驗相聯系,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直接經驗;也可以是經由觀察、模仿而獲得,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間接經驗。也恰恰基于此,可以認為,興趣的形成與培養過程就是學習過程。
此學習非彼學習
那么,案例中的諾諾為什么會困惑呢?這多半是因為,我們通常所指的學習,是狹義的學習概念,特指學生的知識學習。雖然興趣的形成以及培養過程就是廣義的學習過程,但如果與狹義的知識學習掛上鉤,諾諾多樣的興趣如閱讀、看電影、旅游中,可能只有“閱讀”這一興趣是和知識學習直接相關聯的。換句話說,如果著眼于狹義的學習定義,興趣和學習是否沖突,取決于興趣的內容。那些和學習內容直接關聯的興趣會提升學習成績,反之,和學科學習關聯不大的興趣則會因占用學習時間而影響學習成績。當興趣類型特別多樣時,這一矛盾愈發凸顯出來。因此,對青少年比如諾諾來說,在可支配的時間總量一定的情況下,有必要在多樣化的興趣中選擇性地發展某一種興趣,當然,這種興趣最好還和學科學習相關聯。
有興趣,學習會變得很有趣
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先生曾深有感觸地說:“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比如搞物理實驗,因為我有興趣,我可以兩天兩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實驗室里,守在儀器旁,我急切地希望發現我所要探索的東西。”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像丁肇中先生一樣,在看起來枯燥的學習中尋找到樂趣呢?
興趣是天賦的另一種表達形式。也就是說,興趣對個體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于個體的天賦水平。能夠促使個體走向成功的,是個體對某一領域或某一活動的特有的興趣。也就是說在對這些領域或活動的探究上,個體表現出很強的堅持性。這是成功的保證。
同學們如果和案例中的諾諾一樣,被廣泛的興趣愛好困擾,不妨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最喜歡什么。試著對自己諸多的興趣按重要性進行排序,選擇那個自己最不愿意放棄、自己在興趣培養的過程中體驗到最大成就感的興趣,作為中心興趣來培養,并且一直堅持下去。
學習與興趣培養的矛盾很大程度上來自于時間分配的不合理,相信同學們和諾諾一樣,之所以糾結是因為花在興趣培養上的時間占用了既有的學習時間,于是引起了家長和老師的不滿。
所以,大家不妨嘗試一下時間管理,給自己制訂一個時間表,在保證完成學科學習任務的前提下,規定每天、每周、每月在興趣培養上的時間分配,并嚴格執行。這樣的時間管理策略也能提高我們對現實生活的掌控能力。
科學的時間管理策略是學習策略的一種類型。現有的研究表明,在個體學習能力的提升上,學習策略的培養與訓練是重中之重。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在興趣與學業中的時間管理經驗能夠順利遷移到其他領域,從而不僅能夠在興趣與學科學習中找到平衡點,也能在其他領域的學習中積累更多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