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自己都不愿意看的新聞稿,憑什么指望別人喜歡呢?
“讀者想看什么樣的內容?”
這是每個從事商會宣傳工作的同事們都應時不時問自己的問題,但是實際上我們并不經常真正的問過自己,反正我是幾乎沒有。
身為宣傳工作者,我們總是習慣把我們想寫的寫出來給大家看,至于大家是否愿意看,似乎并不重要,好像寫出來就是完成任務了,就萬事大吉了!
于是乎,一般的新聞稿總是充斥著一大堆的單位名稱、一長串的領導名單,諸如“XX單位組織發起”、“XX領導發表重要講話”、“受到與會人員廣泛歡迎”、“大家希望今后繼續組織類似活動”等等雷同的表述觸目皆是,也都是我們常用的“慣口”。
這樣的新聞稿你愿意看嗎?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看,那憑什么指望別人喜歡呢?
其實,諸如主辦單位是誰,出席領導都有哪些之類的,大家并不太關注,甚至時間地點在很多時候也并非最重要的,“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已經或將會產生的意義和影響”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宣傳者的評論分析以及從新聞事件中挖掘出來的價值和亮點才是新聞稿中的最大看點。
1.0時代,弱宣傳
以我所在的茶業商會為例,商會成立之初的宣傳工作就是處于典型的1.0時代。那時候的新聞稿,基本都是為了寫稿而寫稿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平鋪直敘、漫無目的”,根本不會考慮“宣傳角度、宣傳亮點、宣傳目的”之類的問題。更多的是為了完成所謂的宣傳任務,除了各種套話之外就只剩事件的簡單陳述,只適合作為內部資料留存,基本難以發揮宣傳效應,屬于“弱宣傳”。
2.0時代,小宣傳
仍以茶業商會為例,大概是2012年左右,茶業商會的宣傳工作開始進入2.0時代。這個階段的新聞稿,已經把“宣傳角度、宣傳亮點、宣傳目的”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每一篇新聞稿都會從商會的角度出發,側重于宣傳商會及會員企業,在描述事件的同時,會盡量的凸顯商會及會員企業從中起到的作用。甚至還會有意無意的做一些提煉和評述。這個階段的新聞稿,過于強調商會本身,視野和格局都不夠大,屬于“小宣傳”。
3.0時代,大宣傳
還是以茶業商會為例,2015之后,也就是最近這段時間,茶業商會的宣傳工作開始邁向3.0時代。這個階段的新聞稿已開始站在行業高度,每一篇文稿都盡量去宣傳整個行業或是代表行業發聲,不再刻意體現商會或會員企業,而是要與其他行業甚至整個社會來進行對話。
“事件陳述+評論分析+背景補充”,這是我為3.0時代總結出的宣傳要點。正如上文所述,“事件本身以及事件已經或將會產生的意義影響”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宣傳者的評論分析才是宣傳稿中的最大看點。至于單位名稱、領導名單以及相關介紹都屬于“背景補充”,放在文稿最后就好,在不影響閱讀的情況下,作為補充材料和備忘索引。
下面,我就以茶業商會最近在微信平臺發布的幾篇文稿為例,解析下2.0和3.0的區別所在:
1、《陳皮遇上茶,百年昌信跨界創新》,這篇新聞稿是商會微信平臺在1月20日發布的文稿,是針對副會長企業景生茶百匯舉辦陳皮普洱品鑒會的一篇報道。
按2.0時代的套路,標題應為“商會副會長企業成功舉辦陳皮普洱品鑒會”之類的,內容方面也要側重于會員企業以及陳皮普洱的詳細介紹。
我按3.0時代標準擬的標題是著眼于行業的,并沒有體現商會副會長企業之類的。內容方面的安排如下:以簡短導語引發讀者興趣,然后扼要介紹事件,接下來都是深度的“評論分析”,從行業角度挖掘出本次品鑒會的“創新”和“跨界”的亮點。
這篇文章是3.0時代的試水之作,還不夠成熟,所以文中還是摻雜了一定比例的“背景補充”,如果把關于陳皮普洱的介紹文字作為補充材料放在文稿最后的話,傳播效果應該會更好。
2、《“文化馬連道,品味慢生活”——馬連道品牌文化推廣年正式啟動》,這篇是商會微信平臺1月22日發布的文稿,是有關商會及會員企業參與馬連道品牌文化推廣年啟動儀式的一篇報道。按2.0時代的套路,標題應為“商會常務副會長XXX等十幾位代表應邀出席馬連道品牌文化推廣年啟動儀式”之類的,主辦方承辦方以及來參與活動的各位領導還有商會方面到場的領導以及企業代表名單,這些內容按慣例都要呈現在第一段作為重點播報。
3.0時代,正如我微信平臺所發的報道文稿,第一段只有簡單的“事件描述”,長篇大段的名單播報都作為“背景補充”放在了文稿最后。
讀者更關注文稿內容本身是否精彩,并不關注發文機構如何,但是長期閱讀來自同一發文機構的文章之后,自然會對這個機構產生認同。3.0時代的宣傳格局更大,內容更利于傳播,既然稿件來源于商會,無論內容如何,那就都是在宣傳商會,這才是“大宣傳”。